“要把糧食砌這一非遺技藝傳承下去?!?0歲的童潔琴清楚地記得,兩年前父親臨終前留下的囑托。她的父親童拓基是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去世時87歲。多年來,他一直耐心地將糧食砌這一非遺技藝教給女兒。
雷峰塔、嘉峪關(guān)、宮瓶、蘭花、牌坊、屏風(fēng)……這些惟妙惟肖、精美絕倫的擺件,竟然是用五谷雜糧堆砌而成,讓人耳目一新。糧食砌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間,是以五谷雜糧、蜂蠟、松香等為原料的砌塑工藝,采用傳統(tǒng)防腐技術(shù)等制作方法,以口傳心授的方式流傳在民間,至今已有數(shù)百年歷史。
糧食砌主要流傳于浙江蘭溪市女埠街道金家村一帶。金家村屬丘陵地帶,周邊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盛產(chǎn)稻谷、小麥、油菜,五谷雜糧也十分豐富,如芝麻、赤豆、綠豆、粟米等。金家村交通方便,物產(chǎn)豐富,為糧食砌的制作奠定了物質(zhì)基礎(chǔ)。
“糧食砌寄托了200多年來金家村人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蓖瘽嵡僬f。金家村始祖孟一公于宋初年間定居金家,至今已達(dá)千余年。村前有一座化千廟,廟內(nèi)供奉的化千大帝備受村民敬仰。
制作糧食砌猶如一股新風(fēng),迅速風(fēng)靡金家村。每逢祭祀活動,家家戶戶都會以五谷雜糧為原料,精心粘貼,制作亭、籃、爐盒、牌坊、屏風(fēng)……以此為供品,表達(dá)人們祈求五谷豐登、國泰民安、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到了光緒年間,金家村制作的糧食砌品種多達(dá)50多種,有牌樓、亭閣、麒麟、虎豹等,能獨立完成砌塑作品的手藝人達(dá)30多人,全村參與制作人數(shù)達(dá)100余人。
隨著歲月的變遷,懂得制作糧食砌的金家村人越來越少,到如今,能黏合粟米五谷的人已所剩無幾。童潔琴在家里專門騰出一間屋子,用以存放糧食砌作品。這些年,作為蘭溪市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她帶著這些作品走南闖北,參加過國內(nèi)多個城市的非遺展覽活動,好評不斷。2012年,在由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hù)中心、浙江省文化廳主辦的“非遺薪傳——浙江傳統(tǒng)塑藝陶藝精品展暨中青年十大名師”評選活動中,糧食砌作品《六和塔》獲得銀獎。
(摘自《金華日報》許健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