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旺計美 竇沛彤 旦增尼瑪 汪建超 楊漢奇
(1 西藏自治區(qū)林木科學研究院 拉薩 850000;2 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資源昆蟲研究所 昆明 650233;3 西南林業(yè)大學 昆明 650233)
紫竹(Phyllostachysnigra)和灰金竹(Ph.nigravar.henonis)是原產中國的重要園林觀賞竹種。紫竹生于海拔800~2 200 m地區(qū),稈散生,高4~8 m,直徑可達5 cm,幼稈被白粉及細柔毛,初時淡綠色,1年后逐漸生出紫斑,最后變?yōu)樽仙叶挓o毛,因而得名紫竹?;医鹬褚卜Q毛金竹,稈綠色但較紫竹更高大,可達7~18 m,多分布于海拔1 000~2 000 m山地。紫竹和灰金竹可地栽或盆栽,中國多數地區(qū)有栽培,日本、印度、歐美國家也有引種栽培[1-4]。
中國西部特別是青藏高原地區(qū)由于冬季寒冷干旱、土壤瘠薄,因而城市綠化樹種種類較少,常綠樹種較為缺乏,多以耐寒、耐旱的楊樹、柳樹、榆樹等落葉樹種為主[5-8]。竹子是中國傳統(tǒng)的園林植物之一,西藏箭竹(Fargesiamacclureana)在拉薩市的羅布林卡新宮栽培形成了竹林景觀,顯示竹類植物在拉薩市園林綠化中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3]。西藏處于中國竹類自然分布區(qū)的北部界線上,原生竹類有11屬26種,大部分是特有種,以中小型的高山竹類為主[2-3]。目前西藏在竹類資源的培育與利用方面仍處于起步階段,本研究針對西藏綠化樹種的需求,在拉薩市開展代表性觀賞竹種——紫竹和灰金竹的引種栽培試驗研究,既有利于促進西藏園林綠化竹種的引種馴化和培育技術的提高,又能擴充西藏城市綠化樹種備選庫,增加觀賞竹種種質資源,提升城市綠化水平。
引種的紫竹和灰金竹于2018年6月取自海拔1 900 m的昆明竹子苗圃,均為同一時期由埋鞭育苗而成的、無病蟲害、植株長勢基本一致的2年生苗。每叢竹苗帶3~5個稈徑為0.3~0.6 cm的分株,截去梢頭留稈長0.8 m,運輸至拉薩后定植于苗圃。
試驗點位于拉薩市郊的西藏自治區(qū)林木科學研究院苗圃內,海拔3 660 m,土壤為河灘砂壤。拉薩市屬高原溫帶半干旱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7.4 ℃,冬季歷史最低氣溫-16.5 ℃。年降水量為200~510 mm,降水集中在6—9月份,冬春寒冷干燥且多風。竹苗栽植于簡易塑料大棚內的苗床,冬季棚內溫度為5~10 ℃。
試驗采用3因素3水平的正交試驗設計,3個因素分別為:土壤基質(A)、復合肥施肥量(B)及生根粉溶液濃度(C)。各因素的3個水平分別為:A1為羊糞,A2為牛糞,A3為腐殖土;B1為10 g/叢,B2為20 g/叢,B3為30 g/叢;C1為0.005%,C2為0.01%,C3為0.02%。不考慮因素間的交互作用。在正交試驗中,每個處理使用3叢竹苗,每組試驗共27叢,3次重復,每個竹種共計81株竹苗。另設置單施羊糞10 g/叢做基肥的10叢苗木作為對照。試驗設計方案見表1。
表1 3因素3水平正交試驗設計方案
紫竹和灰金竹栽植2年后,統(tǒng)計每叢竹苗的成活率、發(fā)筍率、新竹稈高、新竹地徑。數據分析由SPSS17.0以及EXCEL統(tǒng)計軟件完成,利用方差分析進行顯著性檢驗并進行多重比較分析。
引種栽植2年后,調查每叢竹苗的成活率、發(fā)筍率、新竹稈高、新竹地徑,統(tǒng)計與分析結果見表2和表3。
表3 紫竹和灰金竹生長指標的極差分析
表2 紫竹和灰金竹栽植2年后調查指標統(tǒng)計結果
統(tǒng)計分析結果顯示,基質(A)、復合肥施肥量(B)及生根粉溶液濃度(C)對紫竹和灰金竹竹苗成活的影響存在顯著性差異。
對紫竹成活率影響最大的為因素B,其次是因素C,影響最小的為因素A。在因素B的不同水平中,B2處理的成活率最高,達到77.9%,而B2處理與B3處理間對成活率沒有顯著影響,這可能是定植初期的紫竹苗還處于恢復期,只能吸收適度的肥料。在因素C的不同水平中,C2處理的成活率最高(74.2%),C1處理的成活率次之(70.5%),C3處理的成活率最低(59.2%);且C3處理與C1和C2處理間存在顯著差異,這可能與高濃度生根粉溶液中的生長素含量高反而會抑制植物生根發(fā)芽有關。在因素A的不同水平中,A2和A3處理間對成活率的影響差異不顯著,但它們與A1處理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以羊糞作為基質的種苗成活率最低(59.3%),這可能是由于羊糞為顆粒狀,竹苗根系不容易充分接觸和吸收羊糞的養(yǎng)分。綜合分析可見,影響紫竹竹苗成活率的最優(yōu)水平組合為A2B2C2,即以牛糞為基質、復合肥施用量為20 g/叢、用0.01%的生根粉溶液浸泡竹篼。
對灰金竹竹苗成活率影響最大的因素是C,其次是因素A,影響最小的為因素B。在因素C的不同水平中,C3處理的成活率最高,達到74.2%,顯著高于C1和C2處理,這可能是由于定植初期灰金竹竹苗較弱,需要較高濃度的生長素來恢復根系生長。在因素A的不同水平中,3個水平處理的成活率之間相互存在顯著差異,其中A2處理成活率最高,到達66.8%,A1處理最低,僅為22.2%。在因素B的不同水平中,B1處理的成活率最高,達到52.0%,與B3處理間差異不顯著;但這2個水平處理的成活率顯著高于B2處理。綜合分析可見,影響灰金竹竹苗成活率的最優(yōu)水平組合為A2B1C3,即以牛糞為基質、復合肥施用量為10 g/叢、用0.02%的生根粉溶液浸泡竹篼。
就引種竹苗的長勢而言,統(tǒng)計分析結果顯示,基質、復合肥施肥量及生根粉溶液濃度對2個竹種的影響存在顯著性差異。各因素對2個竹種發(fā)筍率、新竹稈高、新竹稈徑的影響表現是一致的,即:首要為因素A(基質),其次是因素C(生根粉溶液濃度),影響最小的是因素B(復合肥施用量)。
1) 發(fā)筍率。對于紫竹,在因素A的不同水平中,A2處理的發(fā)筍率最高,達到66.2%,且顯著高于A1和A3處理;在因素C的不同水平中,各水平處理之間存在顯著差異,C1處理的發(fā)筍率最高,達到44.4%,這表明較低濃度的生長素含量即可促進紫竹的發(fā)筍。在因素B的不同水平中,各水平處理間也存在顯著差異,B2處理的發(fā)筍率最高,達到44.4%。3個因素的最優(yōu)水平組合為A2B2C1,即以牛糞為基質、復合肥施用量20 g/叢、用0.005%的生根粉溶液浸泡竹篼。對于灰金竹,在因素A的不同水平中,各水平處理的發(fā)筍率之間存在顯著差異,A2處理的發(fā)筍率最高,達到66.5%。在因素C的不同水平中,各水平處理之間存在顯著差異,C3處理的發(fā)筍率最高,達到51.9%,這說明灰金竹需要較高濃度生長素來促進竹苗發(fā)筍。在因素B的不同水平中,B3處理的發(fā)筍率最高,達到51.9%;B3與B1處理之間差異不顯著,但它們與B2處理間存在顯著差異。3個因素的最優(yōu)水平組合為A2B3C3,即以牛糞為基質、復合肥施用為30 g/叢、用0.02%的生根粉溶液浸泡竹篼。
2) 新竹稈高和新竹稈徑。3個因素對紫竹和灰金竹的新竹稈高和新竹稈徑的最優(yōu)水平組合是一致的,均為A2B1C3,即以牛糞為基質、復合肥施用量為10 g/叢、用0.02%的生根粉溶液浸泡竹篼。
從統(tǒng)計分析結果可以看出,栽植2年后,紫竹的成活率、發(fā)筍率、新竹稈高、新竹平稈徑均大于灰金竹的相應指標值,特別是紫竹平均成活率達到68.0%,明顯高于灰金竹的47.0%。這說明在相同土壤基質和培育條件下,紫竹的存活和生長表現要優(yōu)于灰金竹,顯示出紫竹的適應性強于灰金竹。
從2018和2019年實地觀測的天氣數據來看,拉薩的冬季持續(xù)近5個月,近-10 ℃的日最低溫度可以持續(xù)5 d左右,嚴酷的自然條件需要引種的植物具有強大的適應性和生命力[9-10]。對于竹子引種,首先要考慮其適應性,做到“適地適竹種”,成活率是最重要指標之一[11-13]。散生竹類具有一定程度的耐寒能力,短期內可在-5 ℃甚至-20 ℃的條件下生存[14]。本研究中,紫竹和灰金竹定植2年后的成活率分別為68.0%和47.0%,發(fā)筍率分別為36.8%和35.8%,顯示它們可以在西藏拉薩的簡易大棚內或其他適宜的生境下引種栽培,具有較好的發(fā)展前景,但室外種植還需加強防寒抗旱管理[15-16]。
從竹苗引種栽植2年的生長表現來看,紫竹的成活與長勢均優(yōu)于灰金竹,這說明紫竹在拉薩的適應性要強于灰金竹。這可能是由于紫竹自然分布區(qū)的最高海拔可以到達2 200 m,高于灰金竹的2 000 m[1];而且竹稈呈現紫色,稈莖表皮中含多酚類化合物,有較好的耐光照性和耐還原能力[17],抵抗高海拔地區(qū)的紫外線和強光照能力更強,因而比灰金竹更能適應拉薩的高原氣候條件。
水肥配合是苗木培育技術中的關鍵措施,竹子是喜水喜肥植物,因而水肥對于竹類植物的生長和抗寒性有著重要影響[11-12,15],因此要保證引種成功,除了掌握竹類植物的生物學特性,選擇抗寒性強的竹種外,還需要采取合理的施肥措施。本研究中從影響苗木成活率的因素排序來看,施肥量(因素B)對于紫竹的成活率最重要;而生根粉(因素C)的生根作用對灰金竹的成活率最重要。這暗示灰金竹的根系恢復比紫竹慢,可能是由于2種竹子的生物學特性差異所致[4,18]。
另一方面,試驗的各因素對于紫竹和灰金竹長勢的影響排序是一致的,即首要因素是A(基質),其次是C(生根粉),影響最小的因素是B(復合肥施用量)。對于新竹稈高和新竹稈徑2個指標,紫竹和灰金竹的3因素最優(yōu)水平組合均為A2B1C3,即以牛糞為基質、復合肥施用量10 g/叢、用0.02%的生根粉溶液浸泡竹篼。這可能是較高濃度的生根粉可以在總體上促進竹苗地下莖萌發(fā)新筍,而牛糞由于養(yǎng)分更為豐富且利于根系接觸和吸收,從而更好地增加了新竹的長勢。適用的復合肥施用量較低(10 g/叢),可能是由于苗圃地土壤為沙壤,營養(yǎng)元素容易淋失,即使較高的施用量也不能讓竹苗充分吸收。同時,這也提示在拉薩栽植竹子時必須要做好苗圃地的土壤基質改良[11,15]。
今后在拉薩園林綠化竹苗的培育管理中,要注意栽植竹子的土壤狀況,及時施肥、灌溉和防寒,同時要與原分布區(qū)的竹苗培育試驗數據進行比較分析,更加合理地根據竹種的特性進行培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