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一
摘要:為保證小凈距立體隧道開挖過程中圍巖之間的穩(wěn)定性及支護體系的安全性,本文以新建隧道上跨既有隧道為工程背景,對隧道交叉段洞內(nèi)外狀態(tài)、拱頂下沉以及凈空變形等觀察及量測,分析新建隧道上跨施工時對下部既有隧道圍巖力學動態(tài)響應及支護結構穩(wěn)定性的影響。得到以下結論:①隧道上跨施工時,拱頂沉降累計最大值出現(xiàn)在靠近底板處,交叉中心點累計沉降值最小;②最大凈空收斂出現(xiàn)在拱肩位置,拱腰和邊墻位置水平收斂依次減小;③在交叉隧道施工及設計中,應對隧道底板及拱肩部分加強支護,并加強監(jiān)控量測;④合理的開挖及支護方案能夠有效地控制隧道交叉段圍巖的拱頂下沉及水平收斂,能夠降低新建隧道上跨開挖時對原有隧道的影響。
Abstrac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tability between the surrounding rock during the excavation process of the small clear distance tunnel and the safety of the supporting system, this paper takes the newly built tunnel over the existing tunnel as the engineering background, through the inner and outer state of the tunnel crossing section, the paper observes and measures the sinking and clearance deformation, and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tunnel on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supporting structure.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obtained: ①When the tunnel is over-span, the cumulative maximum value of the vault settlement appears near the bottom plate, and the cumulative settlement value of the intersection center point is the smallest; ②The maximum clearance convergence occurs at the shoulder position, the horizontal convergence of the the arch waist and the side wall position is reduced in turn; ③I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sign of the cross-over tunnel, the support of the tunnel floor and the shoulder por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the monitoring and measurement should be strengthened; ④Reasonable excavation and support scheme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collapse of the dome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of the tunnel and the horizontal convergence and can reduce the impact of the new tunnel on the existing tunnel.
關鍵詞:交叉隧道;拱頂下沉;水平收斂;監(jiān)控量測
Key words: overlapped tunnel;vault collapse;horizontal convergence;monitoring measurement
中圖分類號:TU74?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20)23-0102-03
0? 引言
在小凈距立體隧道交叉段施工中,如何保證新建隧道的施工安全,同時又能降低對既有隧道的擾動,是施工中必須重視的關鍵問題[1]。對進行隧道監(jiān)控量測是判斷隧道圍巖變形及穩(wěn)定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時也是隧道動態(tài)施工的重要基礎[2]。
國內(nèi)外學者對立體交叉隧道的監(jiān)控量測技術進行了大量研究:de Rooij等[3]介紹了現(xiàn)有隧道監(jiān)測系統(tǒng),并描述了滿足高密度城市高速公路交通隧道具體監(jiān)測所需的設施;Wang等[4]用數(shù)字技術建立了隧道的三維景觀莫型,并在此基礎上實現(xiàn)了隧道的先進安全監(jiān)控系統(tǒng);姚勇等[5],陳平[6]都以實際隧道工程為例,對隧道小凈距段進行了現(xiàn)場監(jiān)測試驗研究;徐慧芬等[7],尹鑰[8]對公路與鐵路立體交叉隧道進行了監(jiān)控量測,并分析了其圍巖安全性。
對于小凈距立體隧道工程施工而言,由于兩隧道圍巖彼此之間應力場及位移場存在一定影響,所以對隧道圍巖進行監(jiān)控量測以獲取圍巖力學行為及位移變化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本文以新建草莓溝1#隧道上跨既有盤道嶺隧道為工程背景,主要對盤道嶺隧道JDLDK01+375~425交叉段進行監(jiān)控量測,包括對隧道交叉段洞內(nèi)外狀態(tài)、拱頂下沉以及凈空變形等觀察及量測。經(jīng)過對監(jiān)控量測所得數(shù)據(jù)及施工狀態(tài)進行分析,以此來研究新建隧道上跨施工時對下部原有隧道圍巖力學動態(tài)響應及支護結構穩(wěn)定性的影響。本文研究結果可為小凈距立體交叉隧道施工及設計提供參考。
1? 工程概況
盤道嶺隧道處于遼寧省丹東市振興區(qū),全長4870m,為單線隧道,隧道內(nèi)埋深約17.5~106.5m;草莓溝1#隧道位于遼寧省丹東市草莓溝村,全長3205m,為單洞雙線隧道,最大埋深約105m。草莓溝1#隧道在DK250+865~DK250+915處上跨盤道嶺隧道,相交處軌面高差為14.19m,結構凈距4.24m,其交叉段空間位置如圖1所示。
立體隧道交叉區(qū)段地勢起伏較大,屬丘陵地貌單元,最大山頂標高為134m;隧道交叉段圍巖主要以Ⅴ、Ⅵ級為主,以塊狀結構或碎塊狀結構為主,屬于較為破碎的軟弱圍巖,圍巖自穩(wěn)能力較差;該段主要巖層以灰白色的混合花崗巖為主,夾少量大理巖及粉砂巖,巖質(zhì)較硬。
因立體隧道凈間距較小、圍巖條件較差,隧道埋深較淺,在小凈距立體交叉隧道工程中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因此,為保證新建隧道上跨施工期間交叉段圍巖穩(wěn)定和支護結構體系的安全性,對隧道交叉段洞內(nèi)外狀態(tài)、拱頂下沉以及凈空變形等展開監(jiān)控量測。
2? 隧道交叉段現(xiàn)場監(jiān)測主要項目
監(jiān)控量測技術是隧道工程施工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工序環(huán)節(jié),一般可以分為必測項目和選測項目。其中必測項目包括隧道洞內(nèi)外觀測、地表沉降、拱頂下沉、隧道凈空位移變化等;選測項目則包括圍巖壓力、鋼架內(nèi)力、錨桿軸力等[9-10]。
由于草莓溝1#隧道及盤道嶺隧道凈間距過小,在草莓溝1#隧道上跨施工時,可能會對既有盤道嶺隧道交叉段圍巖力學行為及支護系統(tǒng)產(chǎn)生影響。因此,為了研究新建隧道上跨施工對既有隧道圍巖的力學及位移變化情況,本文主要選用洞內(nèi)外狀態(tài)、拱頂下沉以及凈空變形展開監(jiān)控量測,具體監(jiān)測項目如表1所示。
3? 立體隧道交叉段現(xiàn)場監(jiān)測結果分析
3.1 洞內(nèi)外狀態(tài)觀察
對隧道洞內(nèi)觀察具體包括圍巖初噴混凝土是否有剝落;圍巖是否存在裂隙及裂隙寬度大小;是否存在滲水和淋水;是否存在底鼓現(xiàn)象。通過對隧道洞內(nèi)情況進行觀察,大致判斷隧道圍巖的穩(wěn)定性。
在草莓溝1#隧道上跨盤道嶺隧道施工時,可能會對盤道嶺近接交叉段圍巖和支護的整體產(chǎn)生影響,因此需要對上下隧道交叉段圍巖進行洞內(nèi)觀察,以保證交叉段的安全。兩隧道洞內(nèi)詳細情況具體如圖2所示。
通過對兩隧道交叉段進行洞內(nèi)觀察表明:既有盤道嶺隧道交叉段的實際洞內(nèi)并未發(fā)現(xiàn)圍巖初噴混凝土剝落現(xiàn)象,未出現(xiàn)無滲水和淋水情況,圍巖情況較好;而盤道嶺草莓溝1#隧道交叉段洞內(nèi)DK250+865~DK250+885段掌子面圍巖較破碎,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
由于對交叉段隧道圍巖開挖后,立即對掌子面噴射混凝土,同時施做錨桿等圍巖加固措施,洞身圍巖穩(wěn)定性和整體性均得到提高。通過對洞內(nèi)狀態(tài)觀察表明,此種措施較好地控制了圍巖變形。通過肉眼觀察并結合監(jiān)測數(shù)據(jù),并未發(fā)現(xiàn)交叉段有底鼓現(xiàn)象。
3.2 拱頂下沉監(jiān)測分析
為了研究隧道上跨施工對既有隧道拱部圍巖的力學變化,對既有盤道嶺隧道進行拱頂沉降的監(jiān)測分析是其中最為關鍵的一步。由于草莓溝1#隧道開挖而導致盤道嶺隧道上部圍巖初始應力場的平衡狀態(tài)遭到破壞,應力進行重新分布。圍巖應力釋放可能使隧道圍巖向臨空面滑動,使隧道發(fā)生較大變形。因此必須對既有盤道嶺隧道進行拱頂下沉的監(jiān)測,時刻掌握圍巖的動態(tài)變化。
對隧道交叉段拱頂下沉測量主要使用S3光學水準儀(拱頂下沉測量)、塔尺及鋼尺(高程測量),其測量所用設備如圖3所示。
根據(jù)規(guī)范對圍巖不同斷面進行拱頂下沉測點布置,具體如圖4所示。同時根據(jù)交叉段圍巖具體情況選取盤道嶺隧道交叉段JDLDK01+375~425為主要觀察對象,每隔10m設置一個監(jiān)測斷面(記為斷面1~5)。
通過對測量數(shù)據(jù)的整理與分析,具體沉降累計曲線如圖5所示。
由圖5分析可知:①關于交叉點對稱的兩位置拱頂沉降累計曲線線性相似,距離中心點10m處拱頂沉降累計值最大,交叉中心點累計沉降值最小。②總體上各斷面沉降值都遠小于最大沉降臨界值,產(chǎn)生的拱頂下沉量小于其余各斷面,表明了上部隧道開挖有效控制了下部隧道拱頂圍巖荷載釋放。③通過測得的最大拱頂沉降值為20mm,滿足拱頂位移值標準(50~100mm);表明在草莓溝1#隧道上跨施工時對既有隧道的支護變形影響較小,且因其襯砌結構的合理性也使得圍巖在拱頂?shù)淖冃位镜玫搅丝刂啤?/p>
新建草莓溝1#隧道上跨施工時采用環(huán)形導坑底板圍巖加固的開挖支護方案,開挖時對既有隧道圍巖影響較小,表明合理的開挖及支護方案能夠有效地控制隧道交叉段圍巖的拱頂下沉。
3.3 凈空變形監(jiān)測分析
為及時掌握圍巖的動態(tài)變化,在開挖后的圍巖表面安設水平收斂監(jiān)測點,對其中可能發(fā)生大變形和應力集中的關鍵點進行監(jiān)測,通過對圍巖收斂變形量的分析來判斷圍巖及支護結構的穩(wěn)定性。對隧道交叉段水平收斂測量主要使用JSS30A收斂計(水平收斂測量)、自制掛鉤(固定收斂計),其測量所用設備如圖6所示。
對盤道嶺隧道交叉段JDLDK01+375~425所選取的1~5斷面的不同測線位置(Ⅰ-Ⅰ,Ⅱ-Ⅱ,Ⅲ-Ⅲ)水平收斂監(jiān)測值分析,其測點布置具體如圖4所示。
通過對測量數(shù)據(jù)的整理與分析,得到其累計收斂曲線如圖7所示。
由圖7中水平收斂累計曲線可以看出:①斷面中邊墻位置收斂最小,其中邊墻最大收斂為3.16mm,拱腰和拱肩位置水平收斂依次增大,拱腰最大收斂為12.26mm,拱肩最大收斂為16.61mm;②根據(jù)監(jiān)測數(shù)據(jù),距離交叉中心點10m位置的斷面2和斷面4在邊墻和拱腰位置變形量都不大甚至還呈現(xiàn)出了微弱的擴張趨勢,表明了隧道邊墻周圍圍巖變形得到了有效控制;③通過收斂變化曲線圖可以看出各測點曲線沒有反拐現(xiàn)象發(fā)生,水平收斂逐漸趨于平緩,說明上跨隧道爆破開挖對下部隧道圍巖擾動影響不大,上部草莓溝1#隧道采用周邊孔光爆技術、增加炮孔數(shù)量的措施有效控制了圍巖變形;④其中所測的凈空收斂最大變形值為16.88mm,符合位移值管理標準(50~100mm);表明草莓溝1#隧道上跨施工時對既有盤道嶺隧道影響較小,滿足圍巖的收斂變形條件。
4? 結論
本文主要通過對既有盤道嶺隧道交叉段洞內(nèi)外狀態(tài)、拱頂下沉以及凈空變形等的觀察及量測,并對監(jiān)控量測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①隧道拱頂沉降監(jiān)測結果表明,隧道上跨施工時,拱頂沉降累計最大值出現(xiàn)在靠近底板處,交叉中心點累計沉降值最小;同時每次上導坑開挖后,上部隧道出現(xiàn)明顯沉降,而在支護后一定時間內(nèi)無沉降出現(xiàn);②圍巖收斂監(jiān)測結果表明,隧道上跨施工造成下部隧道最大凈空收斂出現(xiàn)在拱肩位置,拱腰和邊墻位置處水平收斂逐漸減小;③在立體隧道交叉段施工及設計中,應對隧道底板及拱肩部分加強支護,并加強監(jiān)控量測;④合理的開挖及支護方案能夠有效地控制隧道交叉段圍巖的拱頂下沉及水平收斂,能夠減少新建隧道上跨施工時對既有隧道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張俊仁.鐵路隧道工程施工監(jiān)測技術應用與分析[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19,42(07):185-189.
[2]劉志強.淺埋偏壓隧道變形監(jiān)測方法及變形規(guī)律研究[J].價值工程,2019,38(25):179-180.
[3]de Rooij, J. Tunnel monitoring and control system[P].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Systems for Road Tunnels, IEE Colloquium on,1992.
[4]Haitao Wang, Jinqing Jia. Dynamic Monitoring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unnel Under Difficult Ground Condition[P]. Modelling, Simulation and Optimization, 2008. WMSO '08.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2008.
[5]姚勇,何川,張玲玲.紫坪埔隧道小凈距段現(xiàn)場監(jiān)測試驗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0,29(S1):3295-3300.
[6]陳平.小凈距隧道開挖工法合理性研究[J].鐵道工程學報, 2018,35(04):65-69.
[7]徐慧芬,鄭少華,馬超.公路與鐵路立體交叉隧道施工安全性分析[J].公路,2017,62(10):299-302.
[8]尹鑰.公路與鐵路立體交叉隧道施工安全性[J].山西建筑, 2018,44(09):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