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文霞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區(qū)自然資源局 650100)
石漠化問題是我國面臨的三大生態(tài)問題之一[1],更是西南巖溶地區(qū)的首要生態(tài)問題,黨中央和國務院對此高度重視。昆明市西山區(qū)是云南省65 個石漠化治理縣之一,全區(qū)巖溶土地面積23760.4hm2,占全區(qū)土地總面積的30.5%。2012 年5 月,編制《昆明市西山區(qū)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綜合治理重點縣實施方案》(2012-2014 年),方案中石漠化治理人工造林規(guī)劃面積為133.33hm2。昆明市自2009 年以來遭遇了嚴重的干旱,大部分巖溶區(qū)新造林地苗木死亡率高,損失較大,干旱問題已嚴重影響樹木的成活、威脅樹木生長,增加了實現(xiàn)項目治理目標的難度,因此,開展抗旱造林技術的應用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西山區(qū)地處“康滇古陸”與“昆明凹陷”交界處,地形復雜,起伏盆嶺相間,地勢北高南低,大地貌屬于云南高原區(qū)。巖溶極度發(fā)育,有多種多樣的喀斯特地貌,大小不一的漏斗、洼池、盲谷、干谷、落水洞、豎井、溶洞和石牙、石溝等地貌。境內最高海拔2641m,最低海拔1750m。成土母巖以砂巖、頁巖、石灰?guī)r及玄武巖為主。因土壤發(fā)育程度、植被類型、侵蝕等級不同,以及人為活動方式影響,形成了亞熱帶山地紅壤、棕壤、紫色土、石灰土等多種土類。其中紅壤分布面積最廣,約占總面積的85%。土壤的垂直分布也較明顯:紅壤海拔1800~2100m、黃紅壤 2000~2400m、黃棕壤2400~2600m。年平均降雨量800~1200mm,全年旱、雨季分明,蒸發(fā)量是降水量的7~8 倍。
巖溶區(qū)石漠化山地具有土壤少、貯水能力低、巖層漏水性強等特點,因此極易引起缺水干旱。按照立地條件及植物的生物性特性,造林應該選擇耐旱、抗土壤侵蝕能力強、耐貧瘠、喜鈣的樹種[2]。本次研究選擇了旱冬瓜、紅葉石楠、滇樸、清香木和藏柏5 個抗旱性強、根系發(fā)達的樹種開展試驗。
石灰?guī)r溶山地造林自然條件差,苗木質量要求高,本次選擇苗齡1~2 年適宜,苗木地徑0.5~0.8cm,苗高40~60cm,在露天苗圃充分木質化且根系不穿袋的苗木開展試驗。
采用穴狀整地,穴規(guī)格50cm×50cm×50cm,整地時間在5 月底前完成。
苗木栽植嚴格按照“三埋兩踩一提苗”的技術要求操作,做到苗正、根舒、適當深栽、根土充分接觸、分層壓實,并采用保水劑、覆膜及生根粉等輔助手段,減少水分蒸發(fā),促進苗木根系發(fā)育。
本次研究造林時間選在雨季造林(6~7 月)。雨季造林能使土壤充分吸收水分,使苗木定植后,在冬春旱季來臨前,有充足的生長時間,充分恢復根系生長,確保苗木水分和養(yǎng)分的吸收自給能力。
2011 年在西山區(qū)??谛麓迳胶捅屉u三丘田設置了2 處試驗區(qū)域,主要種植西山區(qū)常用造林樹種旱冬瓜、紅葉石楠、滇樸、清香木和藏柏,其中旱冬瓜、紅葉石楠、滇樸、清香木4 個樹種采用改進整地方法和應用保水劑、腹膜及生根粉等抗旱造林技術種植,藏柏則以傳統(tǒng)方式種植。試驗結果表明,采用抗旱技術造林成活率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造林方法,試驗結果詳見表1 和表2。
表1 抗旱樹種與常種樹種造林成活率對比表
從表1 試驗結果來看,采用抗旱樹種在巖溶區(qū)石漠化山地造林成活率要遠比常用樹種高,其中紅葉石楠存活率提升了30%,清香木提升了28%,旱冬瓜提升了26%,滇樸提升了24%。
選用合適的造林季節(jié)、木質化高小苗和采用抗旱整地栽植技術以及保水劑、生根粉、覆膜技術等對提升成活率也有較大幫助。從表2 試驗結果來看,采用不同的抗旱技術對西山區(qū)巖溶區(qū)石漠化山地造林成活率提升5%~20%不等。
表2 應用抗旱造林技術與未使用抗旱造林技術成活率對比表
通過選擇適宜的造林季節(jié)、造林樹種、造林苗木,改進傳統(tǒng)的整地方法,應用保水劑、覆膜及生根粉等技術能有效地提高西山區(qū)巖溶區(qū)石漠化山地造林成活率。從試驗結果來看,在石漠化治理抗旱造林中,選擇耐干旱、耐貧瘠的樹種,造林保存率平均可以提高27%;采用抗旱苗木類型、抗旱整地方法、抗旱栽植技術、保水劑技術等,并在雨季植樹造林,石漠化治理抗旱造林成活率平均可以提高9.8%。
根據(jù)《昆明市造林綠化樹種推薦名錄》[3],昆明市常用造林樹種為45 種,本次試驗只選取了5 種樹種,而未對更多的樹種進行試驗,且只與藏柏1 個常用造林樹種進行了比較;其次本次試驗未按不同樹種、不同抗旱技術分別進行試驗,這些都有待于開展下一步試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