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幫
一位老教師從教近30年,擔任過備課組長、班主任、年級主任,至今仍戰(zhàn)斗在教學一線 。他還是一位優(yōu)秀的父親,2016年19歲兒子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清華大學。作為教育者,作為一位父親,他對教育孩子一直有自己獨到的心得。不久前在一次家長會上他為家長提了3個問題和4條建議,可謂字字珠璣,句句在理。他強調: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就是投資自己后半生的幸福!這雖然是針對高中生家長的一次講話,卻值得所有年齡段的孩子家長細讀和踐行,而且越早看到收益會越大!
我認為孩子的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品德比能力更重要。如果真的探討起來,我認為家長培養(yǎng)孩子主要是兩個字:堅持。堅持在平常中,堅持在每個環(huán)節(jié),時時刻刻在堅持。家庭教育的大道理大家都懂,關鍵是哪位家長能堅持!我做過14年高中班主任、2屆年級主任,帶完13屆畢業(yè)生,當了19年的爸爸,我以自己的切身感受,以家長與教育工作者的雙重視角來與大家交流一下。我給大家4條建議。
1.相信和配合學校老師很重要。
教師、家長、學生三者之間的關系就好比一個等腰三角形,三角形下邊兩角是家長和老師,教師和家長的長度可以決定學生人生的高度。學生是頂點,無論活動的方式還是內容都要圍繞學生,以學生為中心,這是我們辦學的追求點!
家長不要當著孩子的面非議老師,非議學校的規(guī)定要求,這不利于孩子建立規(guī)則意識,會讓孩子增加抵觸情緒、投機心理。如果家長不尊重教師,你的孩子對老師的尊重也好不到哪里,學習效果也不會好。
我記得我兒子的班主任,第一屆當班主任,第一次帶特奧班,當時20多歲,我一直對兒子班主任很客氣也很尊重,因為我相信他。我們有的家長朋友瞧不起年輕老師,也不尊重年輕班主任。其實,我們都是從年輕過來的,優(yōu)秀與年齡不成正比。
我作為家長從兒子上幼兒園開始,就與他的老師密切來往。我知道尊重孩子的老師也是在尊重我自己,同時我在贏得未來。
不過,家長可參與教育但不能干預。我反對家長隨意指手畫腳。我們和家長是教育的合伙人關系,合伙時間就是孩子在校期間。讓懂教育的來從事教育。誰都不應該成為弱勢群體,但是誰也不能凌駕為強勢群體。
當然,家長如果覺得有什么問題,可以與學校交流,但在孩子面前一定維護學校的規(guī)定和老師的權威。
2.對孩子的教育要講究策略。
你知道孩子在成長變化嗎?你知道孩子現(xiàn)在在想什么嗎?你會與孩子交流嗎?許多家長在社會在單位能言善辯,但由于不知道親子溝通技巧,和孩子說不到一起去,坐不到一起去。
多年來我在孩子面前,既有嚴父的一面,也有摯友的一面。記得2017年元旦我兒子上大學后回來的當晚,我們父子倆平躺在兒子的床上,兩個爺們床頭胡侃神聊一兩個小時,我談了4個問題:如何把握大學的學業(yè)與創(chuàng)業(yè);成績與活動;戀愛與成家;出國與考研。
孩子在成長,你要知道該管與不該管的尺度,理解與尊重的重要。如何與孩子談話?這里有幾個建議:
首先是抓住把柄談。
俗話說“牽牛要牽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如果家長談話抓不到點子,整天泛泛地要求他應該這樣,應該那樣,一見面就反復叮囑“要好好學習”,成天將陳詞濫調掛在嘴邊,孩子不煩才怪!
如果家長平時多觀察,積極與老師溝通,多到學校走一走,了解一些真實的具體情況,那么一旦談話,“某月某日某時某地某事”內容確鑿具體,學生一下子被點中穴位,知道你在真正關住他,也不會狡辯托詞了,再繼續(xù)談下去效果會截然不同。
其次是集中時間談。
學生平時忙于學習,外面任務重,人累,回家你啰唆,心累,沒有喘息的空間,他怎么可能會與你心平氣和地坐在一起呢?
因此平時應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注意場合,一周或一段時間,找一個不受干擾的固定時間和地點將問題集中起來,家長提前備課,很莊重地與孩子坐在一起,要么不說,要說則集中起來一次說到位,有力度有深度。
其三是針對問題談。
成長中的孩子不可能沒有不足,而且不足表現(xiàn)在多方面。與孩子談話不要奢望面面俱到,全面開花,集中地針對一兩個問題突破就足夠。其他問題時機不成熟則不談。
談的多,面拉得寬反而效果不好。要就事論事,孩子最忌提陳年老賬,與其他孩子攀比,胡亂聯(lián)系,主觀臆斷。
總之,站在孩子角度理解他,以平等的身份尊重他,以理談事說服他,既指出問題又給足面子。既找到不足又善于肯定。相信孩子,給孩子以成長發(fā)展的機會,孩子才會慢慢理解家長的苦衷,才會慢慢敞開心扉。
3.需要懂的3種基本教育理論。
做不斷學習的家長。家長要研究孩子特點、了解孩子學習階段的情況,密切專注孩子的變化和需求,為孩子的成長保駕護航,真正扮演好合格的監(jiān)護人角色。
我們許多家長朋友的出發(fā)點是好的,用心是良苦的,但是培養(yǎng)目標是盲目的、教育觀念是滯后的、教育方法是隨意的、教育知識是貧乏的。想要當一名合格的家長,我建議家長朋友可以了解一下以下教育理論。
(1) 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別老是拿自己孩子和別人孩子比較
說的通俗一點,就是我常說的“看起點,比進步?!泵總€孩子知識能力、情商智商有差別,每個孩子只要做最好的自己就行了。
我們多縱向比,孩子自己多與自己比,今天與過去比,只要現(xiàn)在的自己超過過去的自己,就應該肯定自己,鼓勵孩子。總成績不夠理想,單科在進步也要肯定,這塊知識不行另外一塊知識相對過去解決了也應該肯定,奮斗目標讓孩子目前看得見,夠得著,才有希望去努力,跳一跳摘桃子。
不要老是關注分數(shù),而是多關注名次的變化,只要年級的名次在進步就行,沒有進步也要冷靜分析而不是武斷全盤否定。每個孩子只要盯著下一個目標,每次小步快走就行。
(2) 壓力與績效理論:不要給孩子施加過大壓力
北大清華誰不愿意上?但并非北大清華人人都能上。在努力中實現(xiàn),在實現(xiàn)中找到成功的感覺,不斷地增強自信,才會不斷進步。適度的壓力是動力,不當?shù)膲毫κ欠磩恿Γ⒎菈毫υ酱髣恿υ酱?。學會因人而異,適當加壓或減壓。
我們許多孩子之所以成績不穩(wěn)定,要么是家長加壓過度,要么是自我加壓過度,都會造成蕩秋千。過山車的成績也不是家長需要的,這種狀態(tài)看電影很刺激,看孩子就要命。每次給孩子提奮斗目標要切合實際。
(3) 教育的先天論和后天論:雞窩是飛不出金鳳凰的;丑小鴨原本就不是鴨蛋孵出的
之所以我提醒先天論不是強調絕對性,而是告誡家長:雞窩是飛不出金鳳凰的;丑小鴨原本就不是鴨蛋孵出的,是誤落在鴨窩的天鵝蛋。孩子走多遠,家長先審視自己,當年的讀書狀況,現(xiàn)在對生活的努力狀況,爹媽都不一樣,何況孩子!不再把超越的希望一股腦兒壓在孩子身上。所以學會加壓,適當減壓,不能沒壓,科學用壓。不要把三代的壓力交給孩子。
我們在坐的家長年齡都差不多,目前發(fā)展的都不一樣,為何要求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一定要一樣呢?甚至必須超過別的孩子呢?但是我們對孩子的努力可以縮短差距,一代比一代強是可以做到的。當然先天不足可以靠后天努力也能成功,先天過人的,經(jīng)過后天的影響也有可能墮落!所以當前學生有個別差異性,大多智商都一樣,但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不少,小聰明一時走運,大智慧一生走運,大智慧是什么,就是后天不懈的努力。當今世界很多穩(wěn)穩(wěn)成功的都是看起來比較笨比較賣力比較吃虧的那些人。做人如此,讀書也是如此。
4.孩子是看著家長的背影長大的,和諧的家庭比什么都重要。
家長重視家庭教育就是對學生的健康發(fā)展終生負責。他來自家庭,他成長于家庭,將來他也營造更高水平的家庭。所以我的體會是:夫妻關系很重要,父母是孩子的大樹,是孩子的靠山,沒有父母就沒有家,更談不上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
現(xiàn)在隔代監(jiān)護多,老人照顧孩子,只能照顧生活;自己生的孩子自己養(yǎng)自己教自己管。家長要成為學習型家長,家長的學習行為會對孩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有中小學生的家庭,最好不要經(jīng)常在家里打牌玩麻將,也最好不要整日里高朋滿座喝酒閑聊的,要給孩子一個相對安靜的學習環(huán)境。
我過去的家庭公約:只要孩子不畢業(yè),家里是不設牌桌的。我常常與孩子比賽曬業(yè)績,比如2016年高考后我與兒子約定,當兒子拿回大學通知書時,我一定將自己多年的教育研究整理成專著,現(xiàn)在終于出版了。父母生活正能量,不愁孩子不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