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年終,年終獎成了上班族們一年中最大的期待,年終獎發(fā)多發(fā)少,直接導致有人歡喜有人憂,畢竟花錢如山倒的春節(jié)能不能過好,就指望年終獎了。然而,年終獎并不是今人的創(chuàng)舉,在古代就有了,只不過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行情。
漢代時,因為皇帝在臘月臘日(即農歷臘月初八)頒下賞賜,所以漢代的年終獎叫作臘賜。當時官員的第一梯隊是三公,相應的賞賜也是最高的,能夠拿到20萬錢,如果根據(jù)購買力換算,折合現(xiàn)在的人民幣10萬元左右,相當于三公一年的工資;得到賞賜的最低級別是虎賁郎,只能拿到三千錢,不過也差不多是他們一個月的工資。
更讓人羨慕嫉妒恨的是,漢朝除了臘賜,還有春賜,即在立春那天,皇帝會派人到各位大臣家中送物品,其中賜文官司徒、司空帛30匹、九卿15匹,武官太尉、將軍各60匹,執(zhí)金帶吾、諸校尉各30匹。雖然相比臘賜,春賜要少一點,但聊勝于無嘛。
至于漢代的基層公務員,他們得不到皇帝的賞賜,便自己想辦法——將往來公務時包裹公文的皮質、絲綢、麻布等材質的袋子拿到二手交易市場販賣,得到的錢在部門里分一分,就當作年終獎了。
有大方的皇帝,就有小氣的皇帝。唐高祖建立大唐后,因為長久戰(zhàn)亂、民生凋敝,當時官員的年薪比漢朝有所下降,甚至有的地方官都沒有年薪,年終獎更是看人下碟。
唐太宗貞觀年間,百官在年終考核中,如果成績上等,可以另得一個季度的俸祿,這大概相當于發(fā)年終獎了。但對地方衙門,朝廷則讓他們拿著朝廷的公款和同僚的集資到民間放高利貸,所獲的利息大部分自留,小部分上繳朝廷,自留的部分就歸入地方小金庫,當作他們的年終獎。
宋代的官員,也許是因為平時的薪酬就很豐厚,主要包括正俸(錢)、祿粟(米)、職錢、公用錢、職田、茶湯錢、給卷(差旅費)、廚料、薪炭等,所以在年終時得到的賞賜很少。宋代皇帝是在冬至給高級官員發(fā)放年終獎的,每人發(fā)5只羊、600斤面、250斤大米、兩壇黃酒。
相比之下,明朝官員就有點可憐了,沒有年終獎不說,平時工資也少得可憐。正一品官員的月工資只有500公斤大米、1800文;正七品更低,只有65公斤大米、160文,就這么點錢,官員們還要支付他們幕僚、隨從的工資,和平時的辦公費用,所以明朝官員們鋌而走險、大肆貪污,變成了一種常態(tài)。
而清朝皇帝發(fā)的年終獎,也僅限于王公大臣,一般是一對大荷包里裝著各色玉石八寶一份;小荷包四對,內裝金銀八寶各一份;又小荷包一個,內裝金銀錢四枚、金銀錁四枚,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值錢的。
而普通的京官沒有皇帝的賞賜,“油水”相對于地方官員也少得多,但是他們一方面職權比地方官員大,另一方面消息靈通,所以他們雖然沒有年終獎,但是會獲得地方官員用來買照應和消息的“春節(jié)過節(jié)費”,名為“炭敬”,意思是為京官購買取暖木炭的孝敬。
總之,不論皇帝老板給臣子發(fā)多發(fā)少,“年終獎”示天恩于臣子的意義遠大于其實際價值,最終目的在于激勵臣子對皇帝老板忠心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