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這是一張封存了80余年的老照片,從照片題字中我們可以知道,它拍攝于民國二十六年(1937)元宵節(jié),是懷柔縣公益善會——竹馬會表演結束后的集體合影。這張老照片是李祥老先生提供的。據李祥老先生說,這張照片是新賢街村民梁學敏給他的,至于梁學敏是從何得來的就不得而知了。
為了把老照片的故事挖掘出來,還原80年前懷柔民間藝人的生活,讓后人真實地了解那段歷史,筆者與政協(xié)文史委的宋庚龍主任及李祥老先生一起,經過多方打聽,先后到新賢街、后城街走訪了田福生、杜榮廷、張鳳樞三位知情的老人,從他們的講述中總算揭開了沉淀了80多年的懷柔古城民間文化的蓋子,了解到真相。
田福生、杜榮廷兩位老人都出生于1930年,筆者走訪時,老人已近九旬高齡。當年他們還都是六七歲的孩子,雖然記事了,但是對于照片中的人也不能都認出來,特別是照片中間的幾位老人,如果健在的話,都140歲以上了。據田福生老人講,照片中的竹馬戲演的是“昭君出塞”。從戲裝上看,老人唯一能認出的是前排中間靠近一位頭戴瓜帽的老人的那個孩子,因為他扮演的是王昭君,老人知道他是新賢街的,名字叫高恩。老人還能辨認出人群背后的那五間大瓦房,就是高恩的家。
據三位老人說,由于當時歲齡小,竹馬會的事也是從他們的爺爺和爸爸那里聽來的。照片中的藝人有彭福芝、屈正興、田仲和、徐景武、劉永清。提起竹馬會,田福生老人還提到一個重要人物——李子綿。李子綿在清末民初時期曾擔任過文廟小學的校長,他家在北京有生意,當年算是個大財主。李子綿的家就是今天的懷柔區(qū)委大院,當年他家的院子大,所以經常在他家排練節(jié)目。李子綿喜歡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他不僅為竹馬會提供排練場地,而且還提供晚飯:一人一個燒餅、一大碗雜面湯。李子綿去世時,竹馬會為了感念他,還特意組織了一次表演,一路上吹吹打打,熱熱鬧鬧地把他送到墓地。
由于竹馬會的表演都是老百姓自發(fā)、自愿地,服裝、道具、樂器等都需要費用。為了維持下去,主事的人就得想辦法籌款。每次演出前,竹馬會的主事人就事先與商會、稅務等部門通好氣,以檢查商鋪經營為借口,找碴兒“罰款罰物”。據老人講,這種“罰”其實就是逗個樂,找個說法,其實是一個愿打一個愿挨,算是商鋪主動贊助。如當年的龍源棧、興隆號、裕通號、晉永等私人大商鋪都為竹馬會出過錢物。竹馬會表演一般都安排在春節(jié)、元宵節(jié)期間,一是冬閑沒事,二是圖個熱鬧。例如元宵節(jié)期間竹馬會表演結束后,主事的人就會分給大家一些元宵,略表心意,這些元宵就是從那幾家商鋪“罰”來的。
在民間,老百姓把竹馬會的表演俗稱“跑竹馬”。據三位老人講,“跑竹馬”是古時漢族的一種兒童游戲,所以,照片中腰間挎著竹馬的都是村里十三四歲的男孩子,他們有的扮演昭君,有的扮演護送昭君出塞的官員,還有的扮演護衛(wèi)的士兵。沿街表演時,整個舞蹈要變換八種陣勢,分別由八個表演者領舞,每個表演者都有一段唱詞。馬童一般由十幾歲的孩子扮演,在每個陣勢開始時牽馬上場,表演翻跟頭等動作。照片中右側戴帽子、臉上掛胡子的,扮演的是匈奴人;左右兩側邊上穿棉長袍打小旗的則是開道打場的。
張鳳樞老人以前曾擔任過后城街大隊副書記。據他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村里還經常組織藝人跑竹馬,最后一次演出是在1978年,后來村里就沒人排練了,這項深受孩子和老百姓喜歡的游戲也就失傳了。
作者單位:懷柔區(qū)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