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權
2020年有個現(xiàn)象很有意思。很多外國朋友在抖音上做起這樣一種“生意”:靠說自己愛中國圈粉,甚至衍生出一種說法叫做提款機密碼我愛中國。在外國友人花式夸中國的社交媒體評論底下,多數(shù)評論都很友好:中國歡迎你來,我們是一家人。即使偶爾有人質(zhì)疑,聲音也很快被淹沒。事實上,贊美這種行為本無可厚非,它本身就是最討巧的一種溝通方式,沒有人會對別人給予自己的贊美無動于衷。在中國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在全球疫情的背景下,通常每個人都有一張畫像,都有壓抑下被夸的需求。被夸是一件很爽的事,我們愿意為那些不絕于耳的真心的贊美付費。
畢竟當我們看見外國人用盡心力,通過各種花樣的方式在視頻中表達出“我愛中國”的意愿時,就很容易消弭掉人與人之間因為國籍而產(chǎn)生的距離感,這些“愛中國”的外國人難免更容易受到中國觀眾的喜愛。而且人們會因為祖國被贊美而感到自豪和更有歸屬感,并且有動力去擴散視頻,讓更多人知道我們的國家有多好。
可有時候我在想,這種單一并且如出一轍的好生意是否有風靡一時的必要?!拔覑壑袊边@條億萬級流量、億元級市場的魔幻產(chǎn)業(yè)鏈能夠盛極一時的背后,原因在于那句老話: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我們總是過度渴望被外國人認同,需要抱住集體才能有安全感和成就感,而這習慣聽好話的本質(zhì)其實是源于內(nèi)心的不自信。但夸贊越多,我們越要盡力去分辨哪些是真心的,哪些是來“割韭菜”的。獲得外界的認同絕不是說“中國真牛”“中國銀行都很行”“中國太安全了”這種簡單且沒有內(nèi)容的話就能行的。至少我在看某些外國友人視頻中夸張的深情和略微突出的眼睛時,總覺得一切看來有點用力過猛。
當然,把問題置換一下,在國外開中國餐館的中國人都是因為熱愛留下的嗎?也可能只是謀生。如果抱著這種心態(tài)來中國,作為5000年文明包容之國,我們歡迎。但讓我們覺得不舒服的,莫過于一邊靠抄近道火起來撈著中國的錢,另一邊卻在背地里森森訕笑,不停詆毀中國的行為。不少外國友人喜歡把愛中國掛在嘴邊,還時不時質(zhì)疑一聲,你到底愛不愛中國?
可怎樣才是真正愛中國?真正的愛中國絕不是以顏值騙財騙色或者當面一套背后一套,而應該是在陪伴著中國夢一起前進的路上,一起去感受、共同經(jīng)歷生活的滋味。有一位德國人,年紀輕輕跑到廣西偏僻山村支教,一待就是10年,這一舉動感動了無數(shù)人,可是他卻被迫關閉中文博客,說不想感動中國……柴靜在《看見》欄目中曾經(jīng)采訪他,也在其同名暢銷書中記錄了這個故事。德國人盧安克白天與學生一起去放牛,去干農(nóng)活;晚上,孩子們在看電視劇,他則在一邊翻譯他的書,至今翻譯了上百萬字的教育論著。支教期間,躲記者成為盧安克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當有記者來采訪,他就會遠遠地躲到學生家里,等記者走了,再回到學校。他說:“鄉(xiāng)村教師這份職業(yè)是成全。媒體會把我塑造成名人,我只想做好我的事,我不想出名,做名人只會影響我的工作和生活?!?/p>
近年來,中國第一個做街頭采訪的外國人自媒體“歪果仁研究協(xié)會”,在微博上擁有338萬的粉絲。他們每期原生孵化的短視頻中,人們都會看到不同的外國主持人拿著話筒在街頭隨機采訪外國人。采訪話題無不是中國人所熟悉和熱議的,從中式英語、淘寶、中國零食,到中國綜藝、國貨、表情包等。
同樣備受好評的,還有登上央視新聞的UP主“我是郭杰瑞”。他的視頻多以介紹美國文化、對比中美差異為主,在B站擁有400多萬粉絲,視頻播放量超過3億次。新榜曾報道,郭杰瑞是為數(shù)不多“視頻無推廣,沒有公眾號引流,也沒有開店賺錢”的外國網(wǎng)紅,并且他以調(diào)查記者的方式奔走于各國間,拍攝了很多真實而有深度的視頻。
無獨有偶,流動音樂人也算是愛中國的一種表現(xiàn)。拉姆是個巴黎人,彈得一手好吉他,她的副業(yè)就是在餐吧、公園、廣場等彈吉他,圍觀聽眾覺得滿意的話,就會投幾枚硬幣或者大額紙幣。巴黎人都愛浪漫,所以四處流動對她來說并不是那么不容易接受。上周周六公園廣場碰到她那天,她告訴我:“我是真的喜歡中國,這地方文化氛圍很好,生意好的時候,每個晚上3小時能有1000多元人民幣,生意不好的話,三四百也是有的。接下來,我也要在你們的抖音平臺上迅速找到自己的優(yōu)勢輸出內(nèi)容,然后借助粉絲熱度傳播,找到真正的垂直受眾,打造私域流量變現(xiàn),成為一名優(yōu)質(zhì)外國網(wǎng)紅。我愛中國這片熱土!”
這些“中國夢”的生根發(fā)芽也為中國發(fā)展甚至為世界各國共同發(fā)展注入更多活力。他們無一不是在“愛中國”的呼喊中與中國夢一起真正實踐著自己的品行和才干。慶幸的是,像“歪果仁研究協(xié)會”、盧安克、拉姆這樣“懂中國”的外國人或者機構在當下越來越多,他們致力于打破外國人對中國的偏見,或者中國人對外國的偏見。這是一件好事。畢竟“我愛中國”只是一張入場券,這句話不能就嘴上說說,應該有實際行動。當外國友人真的發(fā)自內(nèi)心愛中國,想尋找一個自己想要的中國,那我們歡迎他們愛中國,乃至永居中國。
正如梭羅所言,放棄偏見永遠不會為時過晚。心存偏見的總是弱者,我們的眼界應該更開闊,放下偏見,心平氣和地去看待外國人,多去擁抱真正的善意,擁抱每一個微笑的朋友。
(編輯/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