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錫明,楊曉鋒
(杭州中能汽輪動力有限公司,杭州 310018)
某臺驅動用汽輪機組,額定轉速為6 000 r/min,前、后軸承都采用的是橢圓軸承。在啟動升速至臨界轉速過程中,轉子振動平穩(wěn),前、后軸承處軸振均在15 μm 以下;快速通過臨界轉速時,轉子振幅上升到100 μm 左右;通過臨界轉速后,振幅下降到15 μm 左右,但在轉速上升到4 600 r/min 后,后軸承處軸振逐漸增大,且增大的趨勢越來越快,振幅最大時達到25 μm 左右。經頻譜分析發(fā)現(xiàn),后軸承振動快速增大時,通頻振動中除基頻振動外,還包含低頻振動分量,且低頻振動幅值已超過基頻,低頻振動頻率近似為基頻的0.5 倍,振動頻譜如圖1 所示;后經潤滑油溫試驗發(fā)現(xiàn),進油溫度由40 ℃升高至45 ℃后,低頻振動出現(xiàn)的轉速有所提高,幅值也有所減小。綜合以上兩點,推斷后軸承處發(fā)生了油膜渦動[1]。
圖1 轉子振動頻譜圖Fig.1 Vibration spectrum of rotor
油膜渦動是滑動軸承油膜激發(fā)的自激振動,渦動頻率總是近似等于轉軸頻率的一半,也稱為半速渦動。當工作轉速近似等于兩倍臨界轉速時,油膜渦動頻率與臨界轉速重合,發(fā)生共振,油膜渦動的振幅會迅速增加,且機組很難通過沖轉方式跨過這一區(qū)域,因此十分危險,此時的油膜渦動稱為油膜振蕩。該機組工作轉速在兩倍臨界轉速之下,基本不會出現(xiàn)油膜振蕩,且直到升速至工作轉速,轉子的振幅都未超過相關標準,但出現(xiàn)油膜渦動即意味著該工況下系統(tǒng)失去了動力穩(wěn)定性,運轉不夠平穩(wěn)[2]。為保證機組的長期安全穩(wěn)定運行,決定對后軸承的穩(wěn)定性進行重新校核,如果穩(wěn)定性不滿足要求,需要對其結構進行改造,提高穩(wěn)定性。
校核穩(wěn)定性有多種方法,本文采用計算失穩(wěn)轉速來判斷穩(wěn)定性。失穩(wěn)轉速的計算公式如下[3]:
式中 KXX、KXY、KYX、KYY——滑動軸承剛度系數(shù); BXX、BXY、BYX、BYY——滑動軸承阻尼系數(shù);
Keq、γst2——油膜相當剛度、界限渦動比;
ωk——轉子剛支一階固有頻率;
mR——轉子質量分配到該軸承上的質量;
μ——潤滑油黏度;
L——軸瓦寬度;
ψ——相對側隙。
計算時,如先算出Keq<0,即為絕對不穩(wěn),不能計算失穩(wěn)轉速;如Keq>0 而γst2<0,則一般為絕對穩(wěn)定,即在任何轉速下都穩(wěn)定;如Keq>0,γst2>0,則可計算失穩(wěn)轉速。
依據(jù)上述公式及理論計算該機組后軸承的穩(wěn)定性,軸承的相關參數(shù)列于表1,計算結果列于表2。
表1 軸承參數(shù)Table 1 Bearing parameters
表2 穩(wěn)定性校核結果Table 2 Stability check results
關于失穩(wěn)轉速的判定標準,文獻[3]中提到,為了保證安全運轉,宜使失穩(wěn)轉速高于工作轉速的1.6倍;文獻[4]中提到,失穩(wěn)轉速高于工作轉速的1.25倍時,機組就具有足夠的穩(wěn)定性裕度。從計算結果可以看出,該機組后軸承的失穩(wěn)轉速低于工作轉速,即在達到工作轉速之前,轉子已經開始出現(xiàn)油膜渦動,表明后軸承的穩(wěn)定性較差,達不到標準要求。
由軸承潤滑理論可知,軸承穩(wěn)定性受軸頸在軸承中旋轉時偏心率的影響很大,軸頸偏心率越大,軸承穩(wěn)定性越好,反之,穩(wěn)定性越差。如果要消除油膜渦動,就要采取相應措施增大偏心率,提高軸承穩(wěn)定性[5]。通常采取的措施包括:截短軸承寬度,調整提高軸承載荷,提高油溫或采用黏度更低的潤滑油,減小軸承頂隙增大側隙等。
根據(jù)上述理論,結合該機組軸承實際結構,對該軸承采取以下改造措施:
(1)填平上瓦周向油槽
在原有結構中,軸承上瓦開有較寬的周向潤滑油槽,如圖2a 所示。上瓦開槽雖然能增加潤滑油流量, 可及時帶走摩擦產生的熱量,但同時也大大削弱了上瓦產生的油膜力,會降低軸承穩(wěn)定性。對此處理措施為,將軸承上瓦周向油槽重新澆鑄軸承合金,填平周向油槽,如圖2b 所示。
圖2 軸承結構改造前后對比Fig.2 Comparison of bearing structure before and after modification
(2)減小下瓦寬徑比
經計算,后軸承單位面積所承受的載荷,即比壓較小,為0.5 MPa。比壓較小時,軸承工作在輕載工況,軸頸在軸承中的偏心率較小,易發(fā)生油膜渦動。對此處理措施為,在下瓦兩邊加工出凸臺,凸臺寬度為15 mm,凸臺直徑比軸瓦內徑大10 mm,如圖2b所示,這樣可減小寬徑比,增大軸瓦比壓。
(3)增大橢圓度
橢圓度增大后,上軸瓦副油楔內作用在轉子上向下的油膜力分量加大,軸頸在軸承中的偏心率加大,穩(wěn)定性提高。為此對軸瓦兩側靠近中分面的位置進行刮磨,保持頂隙不變的情況下,增大軸承側隙,將橢圓度增大至0.6。
(4)提高進油溫度
將潤滑油進油溫度由40 ℃提高為45 ℃。提高潤滑油進油溫度,可降低潤滑油黏度,加大軸頸在軸承中的偏心率,從而提高穩(wěn)定性。
(1)改造后的失穩(wěn)轉速
結合改造后的軸承參數(shù),重新計算失穩(wěn)轉速,校核軸承穩(wěn)定性,計算結果列于表3。
表3 改造后穩(wěn)定性校核結果Table 3 Stability check results after modification
從表2 和表3 可以看出,經過改造后,后軸承的失穩(wěn)轉速已遠遠高出1.6 倍工作轉速,滿足穩(wěn)定性裕度要求。
(2)改造后運行效果
利用機組消缺的機會,將后軸承拆出,按上述措施進行加工后重新安裝。各項消缺工作完成后,該機組按程序啟動,順利投入運行,在整個升速過程中,跨臨界轉速階段,前、后軸承處軸振最高達到100 μm 左右,其余轉速軸振均在20 μm 以內,運轉平穩(wěn),額定轉速時后軸承處軸振幅在15 μm 左右,振動頻率主要為基頻,半頻分量已基本消失,改造措施效果明顯,相應頻譜如圖3 所示。
圖3 改造后的轉子振動頻譜圖Fig.3 Vibration spectrum of rotor after modification
當汽輪機組在試運行過程中出現(xiàn)油膜渦動,導致振動偏大時,需采取措施提高軸承穩(wěn)定性,但由于工期、成本所限,往往無法更換穩(wěn)定性更好的軸承或重新設計軸承,對現(xiàn)有軸承進行改造,就成為一種方便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改造措施得當,可有效增加軸承的穩(wěn)定性裕度。實用的改造措施包括填平上瓦周向油槽、減小軸瓦寬度、增大軸承側隙、提高潤滑油溫度等。
本機組經上述改造措施后,在整個升速過程中,再未出現(xiàn)過油膜渦動,運行平穩(wěn),改造所取得的效果非常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