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娜 劉華剛 白若玥
原發(fā)性免疫球蛋白(IgA)腎病是常見的一種原發(fā)性腎小球疾病,其早期無特異性臨床癥狀,常易導致誤漏診,也是導致終末期腎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且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飲食的改變,其發(fā)病逐年增加,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1,2]。而原發(fā)性IgA腎病是由IgA彌漫沉積于腎小球系膜區(qū)及毛細血管襻引起腎小球病變所致;近年來相關研究報道,補體3(C3)在原發(fā)性IgA腎病病變中也產生了沉積;提示IgA、C3對原發(fā)性IgA腎病的臨床診斷、病情監(jiān)測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但IgA、C3對原發(fā)性IgA腎病診治的臨床意義尚存在爭議[2,3]。對此,本研究通過檢測原發(fā)性IgA腎病患者IgA、C3水平并計算IgA/C3,并與非IgA腎病患者比較,分析其其臨床意義,以為原發(fā)性IgA腎病的臨床診斷、病情監(jiān)測提供更多的支持,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原發(fā)性IgA腎病患者70例作為IgA組,同期選取非IgA腎病患者70例作為非IgA組(膜性腎病46例、微小病變24例),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納入標準:(1)經皮腎穿刺活檢確診為原發(fā)性IgA腎病或非IgA腎??;(2)無病毒性肝病、急性腎衰竭和腎移植術史等影響本研究結果的疾??;(3)年齡>18歲、無精神病病史;(4)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妊娠期、哺乳期女性或有惡性腫瘤;(2)有風濕病、紅斑狼瘡及其他類型的全身免疫系統(tǒng)性疾??;(3)有心、肝、腎等嚴重性疾?。?4)就診前1個月無激素、免疫、抗炎、抗感染等治療史。
1.2 方法
1.2.1 資料收集與檢測:IgA組和非IgA組均由同一組醫(yī)務人員進行資料收集和指標檢測,即常規(guī)收集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平均動脈壓等,通過血尿常規(guī)檢測血肌酐、尿素、尿酸、白蛋白、尿蛋白、三酰甘油、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同時抽取外周靜脈血3 ml置入無菌試管中,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IgA、IgG、IgM、C3、C4等免疫學指標水平并計算IgA/C3,試劑盒均購自北京利德曼生化股份有限公司。
1.2.2 觀察指標與標準:比較IgA組和非IgA組一般資料、免疫學指標水平,分析不同方法診斷原發(fā)性IgA腎病的效能及不同病情IgA組患者免疫學指標;其中原發(fā)性IgA腎病患者依據腎活檢的病理Lee氏分級分為Ⅰ~Ⅲ級、Ⅵ~Ⅴ級,原發(fā)性IgA腎病的診斷效能包括敏感度(真IgA腎病數/IgA腎病數)、特異度(真非IgA腎病數/非IgA腎病數)、準確度[(真IgA腎病數+真非IgA腎病數)/總數][4,5]。
2.1 2組一般資料比較 IgA組病理Lee氏分級分為Ⅰ~Ⅲ級42例、Ⅵ~Ⅴ級28例,IgA組和非IgA組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平均動脈壓、血肌酐、尿素、尿酸、白蛋白、尿蛋白、三酰甘油、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
2.2 2組免疫學指標比較 IgA組血清IgA、IgA/C3高于非IgA組,IgA組血清C3低于非Ig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IgA組和非IgA組IgG、IgM、C4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免疫學指標比較
2.3 IgA組不同病情患者免疫學指標比較 IgA組中,病理Lee氏分級Ⅵ~Ⅴ級患者血清IgA、IgA/C3明顯高于Ⅰ~Ⅲ級患者,Ⅵ~Ⅴ級患者血清C3明顯低于Ⅰ~Ⅲ級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Ⅵ~Ⅴ級和Ⅰ~Ⅲ級患者IgG、IgM、C4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IgA組不同病情患者免疫學指標比較
2.4 不同方法診斷原發(fā)性IgA腎病的效能分析 ROC曲線分析顯示,在原發(fā)性IgA腎病的敏感度、特異度、準確度中,IgA>2.5 g/L時為74.29%(52/70)、85.71%(60/70)、80.00%(112/140),C3<1.2 g/L時為68.57%(48/70)、80.00%(56/70)、74.29%(104/140),IgA/C3>2.6時為91.43%(64/70)、97.14%(68/70)、94.29%(132/140),IgA/C3明顯高于IgA、C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圖1,表4。
圖1 不同方法診斷原發(fā)性IgA腎病的ROC曲線分析
表4 不同方法診斷原發(fā)性IgA腎病的效能比較 %
原發(fā)性IgA腎病是指免疫復合物過度沉積在腎小球毛細血管引起的腎病綜合征,主要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的蛋白尿和血尿等非特異性癥狀,若未及時診治,可發(fā)展為終末期腎病[6,7]。目前,腎活檢下的病理學檢查是原發(fā)性IgA腎病臨床診斷及病情監(jiān)測的金標準,但其操作復雜且會對患者造成一定的創(chuàng)傷,不適用臨床的早期篩查診斷[8,9],故尋求操作簡單、無創(chuàng)、可靠、有效的生物學指標是人們關注的熱點。
多數研究顯示,原發(fā)性IgA腎病發(fā)病機制主要是由異常O-糖鏈IgA抗體引發(fā)機體產生抗糖鏈特異性抗體IgA并與之形成免疫復合物沉積于腎小球系膜區(qū),因此過度沉積的免疫復合物主要為IgA,通過檢測血清IgA水平對其臨床診斷及病情監(jiān)測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10,11],其臨床價值已被認可。而近年來,相關研究表明,補體系統(tǒng)在原發(fā)性IgA腎病發(fā)病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以IgA為主的沉積免疫復合物會引發(fā)黏膜免疫異常、激活補體系統(tǒng),進而促使補體因子(以C3為主)的產生攻擊免疫復合物釋放、溶解滲透細胞[12,13],提示C3對原發(fā)性IgA腎病的臨床診斷及病情監(jiān)測也具有一定的意義。據相關研究報道,IgA、C3對原發(fā)性IgA腎病具有重要的診斷價值,但IgA、C3的單獨診斷較低,而通過計算二者的比值IgA/C3的診斷價值較高,但其臨床應用價值仍尚存在爭議[14,15]。
本研究結果顯示,IgA組血清IgA、IgA/C3明顯高于非IgA組,IgA組血清C3明顯低于非IgA組,此結果與張少鑫等[14,15]研究相似,表明IgA、C3與原發(fā)性IgA腎病發(fā)生有關。這可能是由于在原發(fā)性IgA腎病的發(fā)生過程中,其O-糖鏈IgA抗體異常會導致機體產生大量的抗糖鏈特異性抗體IgA并與之形成免疫復合物沉積于腎小球系膜區(qū)中;同時,免疫復合物引起的黏膜免疫異??赡軙せ钛a體系統(tǒng),促使以C3為主的補體因子溶解釋放免疫復合物;因此,原發(fā)性IgA腎病患者的血清IgA、IgA/C3水平較高而C3較低。同時,本研究ROC曲線分析顯示,在原發(fā)性IgA腎病的敏感度、特異度、準確度中,IgA>2.5 g/L時為74.29%、85.71%、80.00%,C3<1.2 g/L時為68.57%、80.00%、74.29%,IgA/C3>2.6時為91.43%、97.14%、94.29%,IgA/C3明顯高于IgA、C3,提示IgA、C3可作為原發(fā)性IgA腎病重要的診斷指標,且IgA/C3的診斷價值更高。因此,本研究認為,通過檢測血清IgA、C3、IgA/C3水平對診斷原發(fā)性IgA腎病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尤其是對IgA/C3>2.6者應警惕原發(fā)性IgA腎病的發(fā)生。此外,本研究IgA組中,病理Lee氏分級Ⅵ~Ⅴ級患者血清IgA、IgA/C3明顯高于Ⅰ~Ⅲ級患者,Ⅵ~Ⅴ級患者血清C3明顯低于Ⅰ~Ⅲ級患者,提示IgA、C3、IgA/C3與原發(fā)性IgA腎病病情發(fā)展有關,對疾病的病情具有重要的評估意義。這可能是由于病理Lee氏分級為Ⅵ~Ⅴ級的原發(fā)性IgA腎病患者,其病情較為嚴重,以IgA為主的免疫復合物會更多地沉積于腎小球系膜區(qū),且其引起的補體系統(tǒng)反應也越劇烈,故患者的血清IgA、IgA/C3水平較高而C3較低。當然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如IgA、C3在原發(fā)性IgA腎病發(fā)生發(fā)展中的機制復雜,且本次
研究樣本量較少,不足以代表所有病患情況,仍有待更深入、更大樣本的研究。
綜上所述,IgA、C3與原發(fā)性IgA腎病發(fā)生發(fā)展有關,可作為重要的診斷指標,且IgA/C3的診斷價值更高,同時IgA、C3、IgA/C3對原發(fā)性IgA腎病病情具有重要的評估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