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階階 王欣雨
摘要: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公正是法治的生命,司法公正對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保障,是維護社會和諧的關鍵。馬克思站在維護社會公義的角度,使用群眾史觀為保障人民的基本社會權做出了根本性指導。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闡釋了人民司法公正感的重要性,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人民群眾在創(chuàng)造歷史的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所以,只有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司法公正,人民才能樹立法治信仰,全社會才能樹立法制權威,才能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關鍵詞:司法公正;程序公正;群眾史觀
中圖分類號: D920.0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6720539(2020)03002805
一、關于司法程序公正的現(xiàn)狀調(diào)查
(一)調(diào)查對象和調(diào)查方法
1.調(diào)查對象
本次調(diào)查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數(shù)據(jù)來源于“中國綜合社會調(diào)查(CGSS)2015年度調(diào)查問卷(居民問卷)”,調(diào)查覆蓋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qū)的478個行政村(居委會)。經(jīng)統(tǒng)計,共收到有效問卷10968份。被調(diào)查人數(shù)共10968人。其中,按性別分男性為5134人(占被調(diào)查總?cè)藬?shù)的46.8%),女性為5834人(占受調(diào)查總?cè)藬?shù)的53.2%)。按年齡分青年為3253人(占受調(diào)查人數(shù)的29.7%),中年為5474人(占被調(diào)查總?cè)藬?shù)的49.9%),老年人為2241人(占被調(diào)查總?cè)藬?shù)的20.4%)。按戶籍性質(zhì)分,城市人口為6470人(占被調(diào)查總?cè)藬?shù)的59%),農(nóng)村人口為4498人(占被調(diào)查總?cè)藬?shù)的41%)。在受教育程度上,初中及以下學歷的為7196人(占被調(diào)查總?cè)藬?shù)的67%),中專、技校及高中1970人(占被調(diào)查總?cè)藬?shù)的18%),大專及本科學歷的為1665人(占被調(diào)查總?cè)藬?shù)的15.2%),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為108人(占被調(diào)查總?cè)藬?shù)的1%)。在職業(yè)分布上,現(xiàn)從事農(nóng)業(yè)工作的為4038人(占被調(diào)查總?cè)藬?shù)的36.8%),現(xiàn)從事非農(nóng)工作的為3233人(占被調(diào)查總?cè)藬?shù)的29.5%),無法回答的為166人(占被調(diào)查總?cè)藬?shù)的1.5%),黨政機關的為133人(占被調(diào)查總?cè)藬?shù)的1.5%),企業(yè)的為1702人(占被調(diào)查總?cè)藬?shù)的15.5%),事業(yè)單位的為522人(占被調(diào)查總?cè)藬?shù)的4.8%),社會團體、村(居委會)的為75人(占被調(diào)查總?cè)藬?shù)的0.7%),無單位人員(自由職業(yè)者)為596人(占被調(diào)查總?cè)藬?shù)的5.4%),軍隊的為27人(占比0.2%),其他12人(占被調(diào)查總?cè)藬?shù)的0.1%)。從抽樣數(shù)據(jù)上來看,調(diào)查的群體范圍比較大,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研究取樣的代表性。
2.調(diào)查方法
本次調(diào)查問卷中的法治模塊有關司法活動有三個一級維度,即程序公正、隊伍建設和法治素養(yǎng)。本文的分析調(diào)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調(diào)查對象的基本情況,包括性別、年齡、地區(qū)、文化程度等項目。第二部分是題目使用積分制,每一份問卷都有統(tǒng)一的編號,然后對資料進行審核、編碼并進行數(shù)據(jù)錄入,最后用SPSS軟件進行統(tǒng)計描述分析。
(二)關于人民司法公正感調(diào)查分析
1.司法公正感的現(xiàn)狀調(diào)查
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見表1),“到法院起訴”選項的平均值為2.41%,選擇“完全無效”的指數(shù)為1.0%,“不太有效”的指數(shù)為10.5%,選擇“一般”的指數(shù)為26.4%,選擇“通常有效”的指數(shù)為42.9%,選擇“總是有效”的指數(shù)為9.4%。“信訪”選項的平均值為1.21%,小于“到法院起訴”的平均值。選擇“完全無效”的為8.2%,選擇“不太有效”的為30.6%,選擇“一般”的為27.8%,選擇“通常有效”的為17.3%,選擇“總是有效”的為2.3%。所以,相對于信訪的渠道,人們更信賴通過司法部門解決問題。在回答“老百姓打官司立案難”問題時,“老百姓打官司立案難”的平均值為2.28%,選擇“完全無效”的為1.3%,選擇“不太有效”的為10.1%,選擇“一般”的為22.2%,選擇“通常有效”的為40.9%,選擇“總是有效”的為13.9%。在回答“在訴訟中,法院收取的訴訟費用高”的問題時,“在訴訟中,法院收取的訴訟費用高”的平均值為1.97%,選擇“完全無效”為1.0%,選擇“不太有效”為7.7%,選擇“一般”為24.6%,選擇“通常有效”為31.1%,選擇“總是有效”為13.9%。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人民對到司法機關的司法活動信任度和公正度較高。表1司法公正感整體情況調(diào)查表(%)
選項完全無效不太有效一般通常有效總是有效平均值到法院起訴1.010.526.442.99.42.41信訪8.230.627.817.32.31.21老百姓打官司立案難1.310.122.240.913.92.28在訴訟中,法院收取的訴訟費用高1.07.724.631.113.91.97
2.司法執(zhí)行過程的現(xiàn)狀調(diào)查
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見表2),在回答“民事審判中,法官偏向任何一方當事人”時, “一般”選項的百分比最高,為32.0%,選擇“完全符合”的百分比最低,為2.1%,選擇“比較不符合”的為20.7%,選擇“比較符合”的為21.2%,選擇“完全不符合”的為2.8%,平均值為0.65%。在回答“訴訟中,律師和司法人員私人關系越好,辦理法律事務越順利”時,選擇“完全不符合”為1.5%,選擇“一般”的為24.0%,選擇“比較不符合”為11.1%,選擇“比較符合”為38.2%,選擇“完全不符合”為6.1%,平均值為1.26%。在回答“在行政審判中,法官會考慮作為被告的行政機關和法院的關系”時,選擇“完全不符合”的為1.3%,選擇“比較不符合”的為14.0%,選擇“一般”的為29.7%,選擇“比較符合”的為29.2%,選擇“完全符合”的為2.8%,平均值為0.65%。在回答“媒體對案件報道失實、法官不顧輿論的壓力獨立做出公正判決”時,選擇“完全不符合”的為1.5%,選擇“比較不符合”的為14.9%,選擇“一般”的為30.4%,選擇“比較符合”的為27.7%,選擇“完全不符合”的為2.5%,平均值為0.62%。由此可以得出,對于法官這個程序公正的主體,人民認為法官執(zhí)法較為公正,但還存在極少部分法官執(zhí)法時沒有嚴格把握公平尺度,缺少司法為民、嚴厲執(zhí)法的行動力。
在回答“能夠了解訴訟進程”時,選擇“完全不符合”的為12.9%,選擇“比較不符合”的為39.3%,選擇“一般”的為21.3%,選擇“比較符合”的為8.1%,選擇“完全符合”的為0.3%,平均值為0.46%。在回答“能夠申請旁聽審判”時,選擇“完全不符合”的為11.4%,選擇“比較不符合”的為31.4%,選擇“一般”的為23.2%,選擇“比較符合”的為11.4%,選擇“完全符合”的為0.5%,平均值為0.15%。在回答“判決結(jié)果出來后,能夠查閱判決書”時,選擇“完全不符合”的為11.6%,選擇“比較不符合”的為28.2%,選擇“一般”的為24.9%,選擇“比較符合”的為13.2%,選擇“完全符合”的為0.9%,平均值為0.31%。由此知曉,程序公正中的程序公開和公開審判做得不到位,人民缺乏在具體司法案件的參與感。
在回答“法律知識的宣傳和講解簡明易懂”時,選擇“完全不符合”的為3.2%,選擇“比較不符合”的為19.8%,選擇“一般”的為16.7%,選擇“比較符合”的為45.5%,選擇“完全符合”的為4.2%,平均值為2.11%。在回答“宣傳和講解的法律知識非常有用”時,選擇“完全不符合”的為2.3%,選擇“比較不符合”的為15.7%,選擇“一般”的為20.5%,選擇“比較符合”的為43.8%,選擇“完全符合”的為7.4%,平均值為2.26%。由此可知,公民的法律素養(yǎng)較高,但還有部分需要加強法治教育。表2司法執(zhí)行過程公正感調(diào)查表(%)
選項完全不符合比較不符合一般比較符合完全符合平均值民事審判中,法官偏向任何一方當事人2.820.732.0 ??21.22.10.65訴訟中,律師和司法人員私人關系越好,辦理法律事務越順利1.511.1 24.038.26.11.26在行政審判中,法官會考慮作為被告的行政機關和法院的關系1.314.029.729.22.80.65媒體對案件報道失實,法官不顧輿論的壓力獨立做出公正判決1.514.930.427.72.50.62能夠了解訴訟進程12.939.321.38.10.30.46能夠申請旁聽審判11.431.423.211.40.50.15判決結(jié)果出來后,能夠查閱判決書11.628.224.913.20.90.31法律知識的宣傳和講解簡明易懂3.219.816.745.54.22.11宣傳和講解的法律知識非常有用2.315.720.543.87.42.26
二、司法公正感的濫觴
從上述數(shù)據(jù)分析中可以得出,人民司法公正感最為敏感的部分是程序公正公開、法官形象和法律素養(yǎng)這三個方面,這里面包含了司法執(zhí)行的主體、司法過程規(guī)范性和影響司法公正感的文化因子。下面,我們就從程序公正公開、法官形象和法律素養(yǎng)這三個方面來進行司法公正感的進一步討論。
程序公正是指法律程序自身的正當性和合理性,這是法律程序內(nèi)在的價值追求。一個法律程序,只有其內(nèi)在的道德標準符合正義的要求時,才具有完全的正當性,由此產(chǎn)生的實體結(jié)果才能為人們所感受和接受,這種內(nèi)在的道德標準構(gòu)成了程序公正的核心內(nèi)容,實現(xiàn)程序公正的目的不僅僅是增強形成正確結(jié)果的能力,重要的是人民對程序公正的感受。程序公開和公開審判是防止私欲和暴力的有效手段,是程序公正的一般要求,也體現(xiàn)了人民群眾的價值。程序公開主要有監(jiān)督和教育兩大功能,監(jiān)督功能是指公開程序的正當性,從而約束當事人和司法過程的合法性,促使司法機關公正司法,提高當事人的訴訟自覺性;教育功能是指公開審理通過媒體進行宣傳,強化群眾的法制觀念,提高司法公正感。
法官形象最核心的是法官的職業(yè)道德,這是一個非常寬泛的話題,它包括許多方面,而“法官中立”[1]則是法官最基本、最重要的職業(yè)道德。法官中立的形象是司法隊伍建設的主體,是程序正當?shù)幕A和原則,具體要求就是法官要保持中立性,與案件沒有任何利害關系,在案件中更沒有任何法官的個人利益,法官的觀點不被任何利益所影響,不對任何一方含有不恰當?shù)膫€人感情。這就要求約束監(jiān)督法官的執(zhí)法行為,讓法官保持一種超然不偏袒的態(tài)度。
法律素養(yǎng)是指人們對法律的認識、看法和態(tài)度,應包括對法律知識的掌握、法律思維及法律信仰的形成和對法律的運用。司法公正感是人們對司法結(jié)果的主觀感受,在很大程度上除了跟司法活動的正常運行有關,還依賴于主體自身內(nèi)在的文化素養(yǎng),尤其是法律素養(yǎng)。法律素養(yǎng)是形式和觀念的橋梁,能夠彌補人民群眾對司法實踐和司法結(jié)果之間的認知偏差,幫助其公正、正確地理解司法行為,從而增強司法公信力,提高對法治社會的認同感。
三、基于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的司法公正感剖析(一)司法活動中出現(xiàn)的問題
司法實踐中,有種觀點認為,司法公正感必須從強調(diào)司法程序的規(guī)范性、程序性和嚴肅性入手,群眾工作偏重的是非規(guī)范性、情理化和靈活性,因此通過做群眾工作對提升司法公信的難度不小、意義不大。這一認識偏差是導致現(xiàn)實中司法公信力不彰顯的重要原因?;仡櫲嗣穹ㄔ旱乃痉v程可以發(fā)現(xiàn),堅持做好群眾工作,是讓人民群眾感受司法公平正義,進而贏得人民群眾認同與信任的有效路徑。因此有必要澄清司法實踐中的認識誤區(qū)。
一是只見矛盾不見統(tǒng)一。司法群眾工作缺少法理依據(jù),司法的被動性與群眾工作的主動性相互矛盾,司法的消極性并不排斥法官在司法權運行過程中的積極作為;相反,法官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nèi)積極能動地行使相關職權,是確保司法過程和結(jié)果公正不可或缺的基本條件。從法律規(guī)范層面來看,我國法律明確規(guī)定人民法院擁有引導訴訟程序、主持調(diào)解和解、必要時開展調(diào)查取證等權力。所以,人民法院加強群眾工作,具有充分的法理和法律依據(jù)。只見民意不見法律的程序公正是影響司法公正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將司法群眾工作理解為群眾審判,就忽視了審判的獨立性和法官作為司法群眾工作的主體性。司法群眾工作應當是法官作為司法權行使主體的一種內(nèi)化的自覺行為,是法官主動傾聽民意、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實踐司法領域群眾路線的主動作為。因此,在開展群眾工作的過程中,必須堅守法律的底線,避免“群眾說怎么辦就怎么辦”[2]的片面現(xiàn)象在個案中出現(xiàn)。
二是只見局部不見整體。將司法群眾工作簡單地與訴訟調(diào)解工作劃等號,忽視了群眾工作的多樣性和廣泛性。判決和調(diào)解都是法院解決糾紛的重要方式之一,采用哪一種方式,應當結(jié)合具體的案情具體分析,當判決更有利于維護當事人的權益,更有利于樹立司法公信時,就應當選擇以判決的方式做出裁決。
(二)提升司法公正感的路徑
人民群眾是物質(zhì)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和擁有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這是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的理論根源,是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基礎和向?qū)АqR克思認為法典是人們追求公平、實現(xiàn)自由的依據(jù),法律制度要與人民的意愿相符合,法律的制定也是為人民群眾利益服務的。因而,法律的公平性有助于保障人民的正當權益,法律應作為維護群眾利益的辯護武器,而不是專門為某一個特權階級服務的,只有站在人民的角度才能有正義的司法。所以,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充分接受人民群眾的監(jiān)督是有效提升司法公正感的重要路徑。
提升司法公正感必須以人民為中心,突出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司法公正感就是人民群眾對司法公平性的感知,就是人民群眾對司法活動的理解和認同。提升司法公正感就必須以人民為中心,突出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是馬克思法治思想的核心特征,是社會主義法與人類歷史上任何法的根本區(qū)別。公正是司法的靈魂,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線,司法公正對社會公平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黨的十九大精神,突出人民主體地位,把司法公正的目標定在“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3]的高標準上,這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司法工作理念上的新突破,實踐上的新發(fā)展,是時代的新要求,是回應人民的新期待。為此,以人民為中心,突出人民主體地位,不斷提升人民的司法公正感十分重要。首先,要搭建好司法客觀公正與司法認同公正間的橋梁,強調(diào)人民群眾對司法公正的感受是司法領域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發(fā)展思想的具體體現(xiàn),是司法工作走群眾路線的衡量標尺。其次,要構(gòu)建更加開放、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新機制,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提升人民群眾作為感受司法公正主體的獲得感。再次,必須嚴格司法。嚴格司法是司法活動中的基礎和前提,要想增強人民對司法機關的信任度,就一定要在司法活動中堅持以事實為依據(jù),以法律為準繩的原則,才能真正提升人民的司法公正感。
提升司法公正感必須堅持司法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叭娜鉃槿嗣穹帐侵袊伯a(chǎn)黨的宗旨,是社會和諧的力量之源?!盵4]提升司法公正感就一定要解決好損害群眾權益突出的問題,絕不允許讓普通老百姓打不起官司,絕不允許司法機關濫用權力損害人民合法權益,要努力讓法制觀念深入尋常百姓家。因此,必須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司法環(huán)境。首先,必須要打造一支政治素養(yǎng)過硬,專業(yè)素質(zhì)高的法治隊伍,樹立良好的法官形象,這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前提。一是要強化職業(yè)道德行為的懲戒,堅決遏制司法腐敗。根據(jù)審判活動的規(guī)律,構(gòu)建新的法官職業(yè)行為規(guī)范,避免法官存在嚴重影響司法形象的行為,對于法官違反職業(yè)道德的行為,采取嚴懲的原則,一旦發(fā)現(xiàn)立即啟動追責程序,使任何違反職業(yè)道德的行為都能受到準確、及時、嚴厲的懲處,從而更好地保障群眾的訴訟權益。二是保持和提升法官的整體專業(yè)素質(zhì)。提高法官的準入門檻,健全國家統(tǒng)一法律職業(yè)資格考試制度,建立法官統(tǒng)一職前培訓制度。其次,堅持司法為民,完善便民措施,加快司法智慧法院建設,保障人民群眾更加有效便捷實現(xiàn)訴訟的權益。人民群眾可以依托互聯(lián)網(wǎng)大數(shù)據(jù)平臺,通過法律志愿者窗口、在線訴訟服務平臺等智能平臺建設,開展24小時在線便民訴訟服務,進一步強化司法的服務功能,實現(xiàn)訴前咨詢指導、訴中輔助事務辦理、訴后申請執(zhí)行或申請再審等訴訟全流程一站式服務的目標。
提升司法公正感必須接受人民群眾的監(jiān)督。馬克思主義認為:“一切權力來源于人民,屬于人民,權為民所賦,理應受到人民的監(jiān)督”[5]。司法程序的公正公開是人民群眾參與司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以人民為中心的鮮明體現(xiàn),要加大群眾監(jiān)督的力度,創(chuàng)新群眾監(jiān)督的形式,主動接受群眾監(jiān)督,因此,“要擴展司法公正公開的廣度”[6],營造司法公正公開的良好氛圍,全面推進司法公開制度,實現(xiàn)司法主動公開、全面公開、實質(zhì)公開等全方位全寬領域的司法公開。同時,強化司法公開的深度,提升司法公正實現(xiàn)的效果,最主要最直接就是要強化司法流程公開的深度,優(yōu)化裁判文書,具體做到裁判文書事實清、依據(jù)足、說理透。強化信息公開的深度,具體做到執(zhí)行案件透明化、規(guī)范化、便捷化,“讓人民群眾能夠主動參與到司法審判的過程中,使得司法活動讓人民群眾看得見、聽得到”[7]。
參考文獻:
[1]富勒.法律的道德性[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88.
[2]孟軻.論習近平黨內(nèi)政治生態(tài)凈化觀[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7,(1):39-45.
[3]李群山.群眾史觀的三重意蘊[J].前沿,2013,(13):41-43.
[4]崔少鵬.堅持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J].求是,2012,(24):12-17.
[5]張曉東.人民主體論:從群眾史觀到群眾路線[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3,(5):33-37.
[6]李林,熊秋紅.積極穩(wěn)妥有序推進司法體制改革試點[J].人民論壇, 2014,(11):46-47.
[7]車海剛.司法體制改革深度“試水”[N].學習時報,2014-6-30(1).
Study of Peoples Sense of Judicial Justice Based on Marxs
Historical View of the Masses
XIANG Jiejie,WANG Xinyu
(School of Marxism,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610059 Sichuan,China)
Abstract:Justice is the last line of defense to maintain social fairness and justice. Justice is the life of the rule of law. Judicial justice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social fairness and justice and is one of the key parts of social harmony. From the standpoint of safeguarding social justice, Marx put forwardthe historical concept of the masses to provide fundamental guidance for safeguarding the basic social rights of the people. The Marxist concept of mass history explains the importance of the people's sense of justice. The masses are the creators of history, and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history. Let the people feel the justice of the judiciary, the people can gain the faith in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whole society can establish the authority of the legislative system and a socialist country ruled by law.
Key words: ?judicial justice; procedural justice; historical view of the masses
編輯:鄒蕊第28卷第3期2020年5月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Vol.28No.3May,2020
DOI:10.3969/j.issn.16720539.2020.03.006
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3期馮斌:論海德格爾對康德想象力概念的解釋
收稿日期:20191001
作者簡介:馮斌(1993-),男,河北高碑店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德國古典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