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1)
一般而言,學校是個人政治社會化的第二個重要場所,相對于家庭而言,學校是個人離開家庭后所進入的第一個專門的、系統(tǒng)化并且強有力的政治社會化場域,對政治制度認同具有根本性的影響。本文基于廣東高校實證調查數(shù)據(jù),分析影響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認同的學校因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高等學校對于大學生實施政治社會化的方式很多,總體上可以分為學校教育和學校管理兩方面。學校教育是指通過學校專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和有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的系統(tǒng)的政治教育。學校管理是指學校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設置和搭建各種學生工作組織和平臺,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并在學校管理中發(fā)揮作用,以此對學生理性政治參與的前期訓練。
就學校教育而言,我國各高校非常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和社會實踐教育,尤其重視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那么,這種教育模式,能否提升大學生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認同程度?就學校管理而言,各高校的學生會、團委和社團等各種正式、非正式組織,在學校管理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那么,大學生在學校管理中的參與經(jīng)歷、作用大小,是否會影響他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認同程度?
如果這種影響確實存在,就需要深化到另外一個核心問題:學校的這種影響因素,究竟是一種穩(wěn)定性的因素,還是一種變革性的因素?前期的研究已經(jīng)表明,教育年限的延長,對大學生政治制度認同程度的影響,呈現(xiàn)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也就是說,從大學一年級到二年級持續(xù)下降,三年級以后再逐步回升,可見,這種影響是一種非線性的復雜關系,變革性大于穩(wěn)定性。[1]
上述三個問題可以歸結為兩個核心問題:一是學校的影響因素是否存在;二是這種影響因素是否穩(wěn)定。目前,關于第一個核心問題,學界能夠達成一定的共識,即無論通過思辨研究還是實證類推,學者們都承認學校因素對政治認同、政治文化、政治社會化的影響確實存在。如孫關宏等認為,國家通過學校教育,“將本政治系統(tǒng)特有的政治符號(如國旗、國徽、國歌等)和歷史記憶(如英雄人物的事跡、歷史傳統(tǒng)等)傳遞給年輕一代,借以誘導他們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維方式,培養(yǎng)他們對整個共同體的認同感和責任意識?!盵2]有的學者甚至認為學校影響因素是對家庭影響因素的延續(xù),如楊光斌認為,“學校通過各種活動向學生灌輸特定的政治價值和政治態(tài)度,強化其對政治體系的情感,并對學生進行各種政治知識和政治技能的培訓,支持、擴大或改變青少年最初在家庭生活中所確立的政治認識、政治態(tài)度、政治價值取向。”[3]阿爾蒙德等則通過實證比較,將高等教育對政治取向影響的多國一致性表現(xiàn),歸納為九個方面,即教育程度較高者“更能意識到政府對個人的作用;更多地表明他關注政治和選舉運動;擁有的政治信息越多;對更為廣泛的政治問題有自己的看法,對政治的關注的重點更為廣泛;大都參加政治討論;能同廣泛范圍的人隨意討論政治;對自己能夠影響政府的能力很自信;都是某一團體的成員;對他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充滿信心”。[4]
上述學者的研究,也從一定側面回應了第二個核心問題,肯定了學校影響因素所具有的積極意義和穩(wěn)定性,但是,仍然有少數(shù)學者指出了其中的變革性,認為“盡管成年人企圖向青年不斷灌輸政治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但青年人卻以自己的認識和解釋對待這一切,他們要求政治變革,也明顯地反映出代際和群體間的沖突?!盵5]阿爾蒙德也指出學校中同輩群體政治社會化的變革作用,“學生入選人數(shù)的迅速發(fā)展和學校生活中傳統(tǒng)社會結構的衰落可能促成了青年的群居村運動,并使青年文化中出現(xiàn)了對‘有意義’的個人關系的強調。青年成群結幫以及由此而產(chǎn)生的同輩集團的社會化作用得以加強,放棄了同成年人及權威人士之間的文化交流?!盵6]
那么,通過學校教育管理等各種因素,提升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認同程度的努力,究竟是否成功,針對中國的實證研究還比較少。本文以學校教育因素中的課程理論教育和社會實踐教育,以及學校管理因素中的學生工作參與和學校決策功能為自變量,以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認同程度為因變量,考察學校因素的影響作用。(詳見表1-1)
表1-1 研究設計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進行課程理論教育的主陣地。大學生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意義的理解和課程作用的評價,會影響他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學習、接受與認同。在對待課程理論教育的態(tài)度上,近八成(76.1%)的大學生認為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有必要”,其中近五成(48.8%)認為“可以提高政治認同”,10.3%的大學生只是為了修學分。
不同課程理論教育態(tài)度的大學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認同上的得分不同,從高到低依次為: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有必要,可以提高政治認同”的大學生群體政治制度認同得分最高(M=73.05),認為“可有可無”的大學生群體政治制度認同得分次之(M=66.25),認為“有必要,但是增加學業(yè)負擔”的大學生群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認同得分位居第三 (M=66.01),而認為“無必要,只是為了修學分”的大學生群體政治制度認同得分最低(M=63.78)。這說明,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義和作用持正面、積極態(tài)度的大學生群體,他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認同程度遠遠高于其他大學生群體。(詳見表2-1)
表2-1 不同課程理論教育認知大學生群體的比例及政治制度認同總分
那么,這種差異是否顯著?單因素方差分析(F檢驗)結果表明:不同課程理論教育態(tài)度的大學生群體,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認同得分上存在顯著的差異(F=12.558,p=0.001),即課程理論教育對大學生的政治制度認同有顯著的影響。多重比較結果發(fā)現(xiàn),課程理論教育“有必要,可以提高政治認同”的大學生群體,在政治制度認同得分上顯著高于認為“有必要,但是增加學業(yè)負擔”、“可有可無”、“無必要,只是為了修學分”的大學生群體。由此可見,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認同程度深受課程理論教育的影響,能夠認識到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意義和價值的大學生,其政治制度認同程度較高,這說明思想政治理論課對提升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認同具有重要作用。
社會實踐教育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實踐活動類型和實踐活動次數(shù)兩個方面,前者是社會實踐教育的“質”,后者是“量”。在社會實踐活動類型的分布上,57.4%的大學生參加過社會調查,39.1%的大學生參加過校園演講、征文等活動,31.3%的大學生參加過三下鄉(xiāng)等志愿活動,29.9%的大學生參加過參觀見學活動,但是仍有15.3%的大學生未參加過任何社會實踐活動。
參加不同社會實踐活動的大學生群體差異如下:參與過“社會調查”和“校園演講、征文等活動”的大學生群體政治制度認同得分比較接近(M=71.10;M=70.78),參加過 “三下鄉(xiāng)等志愿活動”和“參觀見學”的大學生群體政治制度認同得分也不相上下(M=70.00;M=69.21),而沒有參加過任何社會實踐活動的大學生群體政治制度認同得分最低(M=66.00)。這說明,是否參加過社會實踐活動,會對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認同產(chǎn)生影響。(詳見表2-2)
表2-2 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比例與政治制度認同總分
在社會實踐活動次數(shù)的分布上,43.1%的大學生參加過1-3次,31.0%的參加過4-6次,8.6%的參加過7-9次,10.7%的參加過10次及以上,但有6.5%的大學生沒有參加過任何社會實踐活動。對比發(fā)現(xiàn),參與過7-9次、4-6次、1-3次、10次及以上社會實踐活動的大學生群體政治制度認同得分差別不大(M=70.24;M=70.18;M=69.45;M=69.28),而沒有參加過社會實踐活動的大學生群體得分最低(M=61.62)。這從另外一個側面說明,是否參加過社會實踐活動,對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認同有重要影響。(詳見表2-3)
單因素方差分析(F檢驗)結果表明:不同社會實踐活動次數(shù)的大學生,在政治制度認同總分上存在顯著的差異(F=2.663,p=0.032)。沒有參加過任何社會實踐的大學生群體政治制度認同得分顯著低于參加了社會實踐的大學生群體。并且,隨著社會實踐活動次數(shù)的增多,大學生的政治制度認同程度也呈現(xiàn)上升趨勢,二者之間存在正比關系。但值得注意的是,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次數(shù)也要保持在合理的范圍內(nèi),過于頻繁反而會引起大學生的反感情緒或逆反心理,降低他們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認同度。
表2-3 不同社會實踐活動參與次數(shù)大學生群體的比例及政治制度認同總分
學生工作參與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學生工作類型和學生工作個數(shù)兩個方面,二者是質與量的關系。在學生工作類型的分布上,56.4%的大學生擔任過班干部,50.4%的大學生參加過學生社團,44.4%的大學生參加過學生會,19.6%的大學生參加過團委、黨團支部,而沒有參加過任何學生工作的僅占6.7%。(詳見表2-4)
表2-4 不同學生工作類型的大學生群體的比例及認同得分(多選)
不同群體的差異如下:參加過團委、黨團支部的大學生群體政治制度認同得分最高 (M=72.38),其他群體的政治制度認同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擔任過班干部(M=70.91)、參加過社團(M=70.19)、參加過學生會(M=69.20)的大學生群體,而沒有參加過任何學生工作的大學生群體政治制度認同得分最低(M=68.74)。這說明,參加團委、黨團支部等學生工作的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認同程度較高。
在學生工作個數(shù)的分布上,58.6%的大學生參加了1-2個學生組織,22.7%生參加了3-4個,6.0%的大學生參加了5-6個,0.7%的大學生參加了7個及以上,而沒有參加任何學生組織的占12.0%。(詳見表2-5)
表2-5 不同學生工作個數(shù)的大學生群體的比例及認同得分
經(jīng)過比較發(fā)現(xiàn),不同學生工作個數(shù)的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認同得分差別不大,但是,這種影響是否顯著?單因素方差分析(F檢驗)結果表明:不同學生工作個數(shù)的大學生群體,在政治制度認同得分上并不存在顯著的差異(F=1.948,p=0.101),即組織參與個數(shù)對大學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認同雖有影響,但這種影響并不顯著。
有學者認為,“目前我國大多數(shù)高校并不是要讓學生真正參與學校重大決策,學生可以擁有一定的知情權,甚至可以適當表達自己的意見,但對于最終結果的影響微乎其微?!盵7]那么,實際情況是否如此?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12.6%的大學生對學校決策能夠產(chǎn)生較大影響,21.5%的大學生對學校決策的影響力一般,而有65.9%的大學生很少能對學校決策起到影響作用,這可能會降低學生的政治參與熱情,進而影響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認同。(詳見表2-6)
表2-6 不同學校決策功能的大學生群體的比例及認同得分
具體的得分情況如下:對學校決策“影響力一般”的大學生群體政治制度認同得分最高 (M=72.43),“影響力比較大”、“影響力很小”和“影響力比較小”的大學生群體政治制度認同得分比較接近(M=69.52;M=68.79;M=68.56),而“影響力很大”的大學生群體政治制度認同得分最低(M=61.57)。
那么,大學生在學校決策中的影響力大小,能否影響他們對政治制度的認同程度,需要作一探究。單因素方差分析(F檢驗)的結果表明:學校決策功能不同的大學生群體,在政治制度認同得分上存在顯著差異(F=3.074,p=0.016),即學校決策功能顯著影響大學生政治制度認同的程度。由多重比較結果發(fā)現(xiàn),對學校決策影響力“一般”的大學生群體,在政治制度認同總分上顯著高于影響力“比較小”、“很小”的大學生群體,這說明大學生在學校決策中的影響力越大,越能提升大學生的政治制度認同感。大學生在學校決策中所進行的政治參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理解和認同,引導和教育效果明顯。
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學校因素在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認同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本文實證研究的結果進一步厘清了學校因素的變革性與穩(wěn)定性,為提升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認同提供了宏觀指導和微觀依據(jù)。
首先,學校教育因素中的課程理論教育,對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認同有顯著影響,并且這種影響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對課程理論教育意義和作用的認知和態(tài)度,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但是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卻將這一首要問題轉變?yōu)轭A設的前提,從這個前提出發(fā)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而不重視對這個前提本身的論證,導致“感動了教師,睡著了學生”這一教師自我陶醉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只有解決了這個首要問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產(chǎn)生穩(wěn)定的、累加的效果,否則無穩(wěn)定性或變革性可言。
其次,學校教育因素中的社會實踐教育,對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認同有顯著影響,這種影響同樣具有穩(wěn)定性。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對大學生政治制度認同的主要貢獻,來自于社會實踐教育的有無,而不是社會實踐教育的類型或者次數(shù)。但是目前高校的評價體系,仍然以社會實踐的次數(shù)為指標,將熱衷于社會實踐的大學生冠之以積極分子,卻沒有注意到這種教育效果的邊際效應,實際上,即使社會實踐次數(shù)在“10次及以上”的大學生,在政治制度認同方面,與“1—3次”的大學生之間,也并沒有顯著差異。因此,社會實踐教育的重點,不是在于打造多少標兵,而是在于吸引更多大學生的參與。
再次,學校管理因素中的學生工作參與,對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認同的影響并不顯著。一般而言,有過學生工作參與經(jīng)歷的大學生,獲得的教育期望更多,政治社會化程度更高,按章辦事的能力更強,應該對政治制度有更好地認同。但是,調查結果表明,無論是學生工作參與的類型,還是學生工作參與的次數(shù),對大學生政治制度認同的影響都不顯著。因此,學生工作部門應該積極引導大學生正確理性的政治參與,使大學生在政治參與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制度意識、契約精神、政治忠誠度。
最后,學校管理因素中的學校決策功能,對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認同有顯著影響,并且這種影響具有一定的變革性。學校決策功能的發(fā)揮,離不開大學生主體的參與,在參與的過程中,大學生建構了自身的政治觀、制度觀,尤其是當大學生能夠感知到這種參與對學校決策的影響力時,就會對制度產(chǎn)生更大的認同感。由于大學生仍然處于“心理斷乳期”,在政治決策方面還不夠成熟,各高校應避免大學生政治參與的過度化,使大學生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保持主觀敬畏。并引導大學生理性認識現(xiàn)實經(jīng)濟社會中的一些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雖然取得巨大成就,但在具體運行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但這些問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完善、不成熟,以及當前中國的基本國情所決定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當代中國的最大國情、最大實際,我國在任何時候都要牢牢把握這個最大國情,”[8]并不能因此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