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到了端午,我們江蘇東臺鄉(xiāng)下人家除了吃粽子外,還保留著端午驅(qū)除瘟疫的習(xí)俗。如煎蒲、艾等香草洗澡治皮膚病祛濕氣,飲雄黃酒以辟邪解毒,佩香囊扶正祛邪等。其中,最讓我們孩子感興趣的是捉蟾蜍。
蟾蜍又叫癩蛤蟆,《抱樸子·內(nèi)篇》介紹不死靈藥有五種,稱“五芝”,其中“肉芝”就是“蟾蜍”。據(jù)說蟾蜍是長生不老的仙藥,不僅“服之長生”,而且神奇非常。這顯然有點夸大其辭了。但蟾蜍的藥用價值是勿庸置疑的。蟾蜍體表有許多疙瘩,內(nèi)有毒腺,從它身上提取的蟾酥以及蟾衣是緊缺的藥材。民間常用蟾蜍治毒瘡等。
端午節(jié)捉蟾蜍以藥用,古時也有記載。西漢史學(xué)家劉向所著的《別錄》就說過,“蟾蜍生江湖池澤。五月五日取東行者,陰干用”。所以兒時每到端午節(jié),我便和幾個玩伴一起去捉蟾蜍。
蟾蜍是兩棲動物,由于它形象可怕,且跳躍迅速,我們一般不在陸地上捉,多用釣竿智取。釣竿是一根3米左右長的竹子,前端纏著一根結(jié)實的縫鞋底的棉線,釣鉤是用縫被子的大針在火上彎成,鉤上一只大蝗蟲或是一個螺螄肉,以吸引蟾蜍。
捉蟾蜍最好的時間是中午,因為早上蟾蜍對食物不感興趣,不好釣,況且老人們說,中午陽氣足,蟾蜍身上毒素盛,藥效更強,有利于人們治病。捉蟾蜍最理想的地方不是草窩和墻角,而是池塘邊和稻田間,這里有充足的食物,適宜蟾蜍駐留。
到達(dá)目的地后,我們把釣竿拿起,把裝餌的線甩出去,人躲在蟾蜍看不見的地方。釣竿在手中上下起伏,釣餌隨著釣線上下跳蕩。約莫五六分鐘,蟾蜍來了,屏氣凝神細(xì)聽,甚至還能聽到“嗒嗒嗒”的蟾蜍帶水跑的聲音。
須臾,我們便感到釣線在動,竿子也在動,而且動得越來越劇烈。估摸餌已經(jīng)全吞到蟾蜍的口里去了,我們便“騰”地一下把釣竿甩起,只見蟾蜍四腳無靠地在空中蕩起秋千來。說時遲,那時快,我們趕緊伸出另一只不握釣竿的手,一下把蟾蜍捉住,放進簍子里。接著,我們興奮地乘勝追擊,每人不捉到五六只蟾蜍決不收兵。
蟾蜍捉回家,我們便向父母邀功。父母夸獎我們一番后,用大針刺取蟾蜍其沫,以制作中藥蟾酥;同時在蟾蜍口中塞墨錠,懸掛起來晾干,制成蟾蜍錠,日后用來涂治膿瘡,很是靈光。不少人家還給小孩子吃去皮去毒的蟾蜍肉,可以消火清涼、夏無瘡癤。
長大后,端午節(jié)我再也沒有捉過蟾蜍。雖然蟾蜍至今也沒有被列入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名錄,但我總覺得這種藥用價值極高的野生動物還是讓它多一點生存空間好。如今耳順之年的我已沒有了兒時的好奇,唯有將端午捉蟾蜍的習(xí)俗藏在腦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