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閆霞
“五塔寺邊雙樹奇,馬行迂道款禪扉。高枝似向云中出,落葉猶能天半飛。清磬幾聲催夕照,疏香十里點朝衣。鄰齋東去春如海,較爾濃蔭覆院稀?!碑斈辏榱良斡[五塔寺時曾寫過一首詩,詩前還有題記,記述了他游覽這個皇家寺院的一段故事:“自御園回,半道游五塔寺,寺中有古樹兩株,出檐幾數十丈,花開覆屋,寺僧曰:銀杏也。為賦一律?!?/p>
洪亮吉,清代經學家、文學家,毗陵七子之一。洪詩中提到的“雙樹”,現位于北京市海淀區(qū)五塔寺路24號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內金剛寶座塔前,一級古銀杏樹,均是雌樹,都能開花結果。東側的銀杏樹高17 米,樹冠高達14.5 米,胸徑129 厘米;西側的銀杏樹更為粗壯,樹高20 米,樹冠高達18 米,胸徑191 厘米。
詩人洪亮吉當年游歷的“五塔寺”,即始建于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的皇家寺院真覺寺。北京的古樹名木,現在保存最多的是明朝永樂年間(1402年)以后種植的,五塔寺的這兩株古銀杏樹亦是如此。真覺寺始建于明永樂年間。全盛時期,寺內建筑百余間,香火興旺。亂世人生存艱辛,文物也難逃劫難。寺廟于民國時期被拆毀,變賣磚瓦木料,唯有寺內的核心建筑金剛寶座塔和兩株銀杏樹得以幸存,至今仍巍然屹立。寺內金剛寶座塔建成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塔前左右相峙而立兩棵銀杏樹,當初移植來的時候樹齡應該還要早于塔若干年,至今已近600 歲高齡了。
與印度、東南亞各國佛教寺院廣泛種植菩提樹不同,地處暖溫帶、中溫帶的中國漢地寺廟多種植銀杏樹以替代菩提樹。北京地區(qū)的寺廟中大多都有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銀杏,如潭柘寺、西峰寺、紅螺寺、大覺寺等。但真覺寺這兩株古銀杏樹位置特殊,是北京現存寺廟中唯一矗立在塔前而不是大殿之前的。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志愿者范紀萍、黃玉慶測量西側銀杏樹胸徑
五塔寺遺址里的兩株600歲高齡古銀杏樹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志愿者范紀萍和小觀眾測量東側銀杏樹胸徑
據史籍記載,南朝梁武帝天監(jiān)元年(502年),印度高僧智藥三藏持菩提樹一株,航海而來,栽在嶺南的光孝寺內,智藥是第一個將印度菩提樹引入中國的人。由于自然環(huán)境的原因,這種印度佛教植物不適合種植在中國部分地區(qū)。銀杏是我國的特產樹種,分布于沈陽以南、廣州以北地區(qū),在漢代三國時,江南一帶就已栽培;到唐宋兩代,黃河流域也廣泛種植,最早可追朔到商周時期。銀杏樹生長較慢,壽命極長,樹形高大優(yōu)美,樹葉有細長的葉柄,葉形奇特呈扇形。銀杏樹在我國逐漸替代了菩提樹等樹的形象與作用,被賦予深厚的佛教文化意涵,被視為佛門菩提樹。在秦漢一直到北齊以來的石刻以及繪畫中,能看到很多類似的銀杏樹圖像,且一般都搭配在高士圖、孝子圖、神仙圖中。如秦漢以來的畫像石(磚)、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北魏孝子棺石刻和南朝磚印模畫《竹林七賢與榮啟期》中,都能夠見到這種長有扇形葉的樹木。這種以銀杏樹造型為范本的菩提樹與印度原生的菩提樹完全不同。東魏北齊時期,銀杏樹在形式上取代了菩提樹,成為佛教造像中的固定元素,同時取白果樹(銀杏樹又名白果樹)之名,暗指成就“白果”之意。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兩株古銀杏樹2016-2019年最佳觀賞期
兩株古銀杏樹所在的真覺寺遺址,1951年后由西郊公園(即后來的北京動物園)使用,1980年移交北京市文物局管理,成立五塔寺文物管理所,并于1982年對社會公眾開放;1987年10月,成立為一座收藏、研究、展示北京地區(qū)石刻文化的專題博物館,也就是現在的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真覺寺河臨大道,“夾道長楊,綠蔭如幕,清流映帶”,風景極為秀麗,明清之際即已成為著名的游覽勝地,眾多文人墨客曾在此流連忘返,賦詩贊頌。如今,金剛寶座前的銀杏樹樹冠如蓋,滿目金黃,樹后古塔巍峨,雄渾古樸,古樹、古塔完美結合,相映成輝,吸引了眾多的觀眾和攝影愛好者。
兩株古銀杏樹伴隨著這座名塔已經走過了近600年的滄桑歲月,是真覺寺金剛寶座塔歷史變遷的“親歷者”和“見證者”,如今又成了眾多游客慕名而來參觀的“網紅打卡樹”。每年的11月中上旬,是五塔寺古銀杏最絢爛的時節(jié)。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里的“網紅打卡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