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龍
那天,豐哥將媽媽新買的《百問百答》帶到了學校。語文課上,一個同學悄悄拿過豐哥的書,偷偷地看,被老師發(fā)現(xiàn),當場沒收。
豐哥很抓狂,他太喜歡這套書了,不能就這樣被沒收。他觍著臉去找老師,老師回復他,不管書是誰的,不該看的時候看,就要沒收。豐哥回來央求媽媽,再去給老師好好講明情況。媽媽一如既往地告訴他,自己的事自己想辦法解決。
幾天后,豐哥帶著那本書,興高采烈地回家了。媽媽試探地問:怎么?老師突發(fā)善心了?豐哥詭秘地一笑:你說過做什么事都要有方法,我今天就想了一招!
班上有個圖書角,書籍都是同學們自愿捐獻的,小豐也捐過一本。書被沒收后,他左思右想,終于想出一計,課后就找到班主任:老師,那本書被沒收了,放在老師這里也是浪費。希望老師能把它放在圖書角,就當作是我捐獻給班級的一本書,這樣,大家也都可以看到了。陳老師同意了:行。
然后,豐哥便成了《百問百答》的第一個借閱者。那本書,等于又回到自己手中。他不無得意地對媽媽說,你看,我用了一點小方法,書又回來了!此時,媽媽變得有些警惕:可是,這本書你已經(jīng)捐出去,屬于班級的圖書角了,那你還必須還回去!豐哥早有盤算:對呀,老師并沒有規(guī)定多長時間還回去;等我看完,不想再看了,到時再還唄!
空子,只要有空子,就會有人鉆。即使小孩子,也能發(fā)現(xiàn)空子,也會想到鉆空子的辦法。豐哥的媽媽想想不踏實,決定要和兒子做一次深談:我們要達到某種正當?shù)哪康?,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哪怕是“擦邊球”,有時甚至走彎路,做錯事,但是一定要有底線,有原則,知道哪些事千萬不能碰……豐哥似懂非懂,不過他一定聽進去了,幾天之后,看完那本《百問百答》,他立即放回圖書角了。
后來,在家長分享會上,豐哥的媽媽說出了這個故事。家長有的贊同,有的質疑。質疑者認為,她可能會“誤己子弟”,孩子耍小聰明,父母應該嚴厲批評,否則他的將來難以想象;贊同者認為,說謊和小聰明要分開,沒必要上綱上線,男孩有時甚至可以慫恿他做點“壞事”,讓他知道危險,知道有些事要付出的代價,吸取一些淚和血的教訓。
豐哥的媽媽堅持認為,家長應該多給孩子一點空間,一些自由,允許他天馬行空。不要輕易對孩子說“不”,即使孩子不對,也要尋找機會,選擇孩子可以接受的方法提醒他,才能事半功倍。簡單地否決,粗暴地限制,只能讓孩子遠離童真,遠離自信。一個自我封閉,甚至禁錮的孩子,長大后會有開放思維、創(chuàng)新意識嗎?
在豐哥的這個故事里,他到底是“投機取巧”,還是“機智過人”?一“機”之差,可能是《百問百答》之外,社會篇的一個問題,第101個問題。其實,許多錯事、壞事,往往源于當事人的一念之差,而那些做對了的好事呢?可能是因為關鍵時刻的“一念之對”。有智慧的父母,一般不會輕易放過生活里發(fā)生的每一件小事,小事都是教材。所謂教育,不是直接告訴孩子正確答案,而是要在具體的現(xiàn)實的選擇中,和他一起辨別是非,討論利害,評價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