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浩
摘 要:魯迅是20世紀中國最有聲望的文學家,他在美術上也有極高的修養(yǎng),并且為中國現代美術的發(fā)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魯迅的美術情結從少年開始萌發(fā),他與中國傳統(tǒng)繪畫、木刻版畫、漫畫都有著不解之緣,他對木版畫的獨特見解促進了中國新興版畫的繁榮發(fā)展。文章將從魯迅的美術情結講起,闡述他與木刻版畫之間的故事,并基于中國公共美術教育的現狀,論述魯迅與新興木刻對中國公共美術教育的影響。
關鍵詞:魯迅與美術;新興木刻;公共美術教育
魯迅棄醫(yī)從文,創(chuàng)作了大量優(yōu)秀的散文和小說,在20世紀的中國文壇獨領風騷,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在文學上的建樹遮掩了他在美術學上的光芒,魯迅一生都對美術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在少年時期便很關注繪畫;在日本留學期間,他對美術的社會價值和功能有了新的認識;在中年時期,他花費了大量時間研究和推廣石刻畫、小說插畫;在老年時期,他舉辦展覽推動中國新興木刻運動。魯迅對美術的獨特見解引領了中國新興木刻的走向,為中國現代美術教育做出了突出貢獻。
1 魯迅的美術情結
魯迅對美術的喜愛出自其天性對美學的向往。魯迅在讀私塾時,就很喜歡讀帶有插畫的書。他偶然讀到了帶有大量生動有趣圖畫的《山海經》,從那時起,他便開始攢壓歲錢去購買畫譜。魯迅在回憶自己童年的散文中多次提到了他對圖畫的喜愛,在《阿長與山海經》中,他寫道:“哥兒,有畫兒的‘三字經,我給你買來了!”
成年之后,魯迅開始大量收集古人畫、現代木刻、日本浮世繪和歐洲現代美術作品等。他希望通過大量豐富的藏畫來洞察世界,提升自己的藝術品位和審美能力,并將對藝術的解讀運用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
魯迅對美術的熱愛并不停留于搜集和欣賞,他還參與了美術的相關活動。他認為美術能夠啟迪人心,能夠鼓舞人們在思想上覺醒,美術也是各國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因此,必須重視美術的編輯、出版和翻譯,魯迅參與編印了《近代木刻選集》《蕗谷虹兒畫選》等美術作品選集。在日本留學期間,魯迅對美術的見解受到外國美術的極大啟發(fā),回國后,他翻譯了日本美術史論家坂垣鷹穗的作品《近代美術史潮論》,向中國讀者介紹了歐洲近代美術發(fā)展的歷程。在中年和晚年時期,魯迅舉辦了很多美術展覽會,并發(fā)表了很多頗有見解的美術評論。
2 魯迅與新興木刻
2.1 新興木刻版畫的歷史
木刻版畫起源于漢朝,明清時期是版畫發(fā)展的最高峰,當時許多文人、書商和民間藝人都紛紛加入研究版畫技藝的行業(yè)中,他們把生活中的趣事、自然界的景象和光怪陸離的傳說故事,一刀一刀地刻印在木刻版畫中,讓人們知道了更多的藝術傳承,讓普通人的生活又多了一絲樂趣。
2.2 魯迅推動了中國現代木刻版畫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魯迅一生耗費了大量的精力和財力去扶持木刻版畫的發(fā)展。彼時中國青年對木刻的了解只停留于表面,魯迅邀請日本畫家內山嘉吉為中國青年開展木刻藝術的講座,并親自擔任現場翻譯,為感興趣的青年解答疑惑。木刻版畫是一種雅俗共賞的藝術,可以作為啟發(fā)國民藝術萌芽的載體。
魯迅對木刻版畫情有獨鐘是因為他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與木刻版畫的角度極為相似,都以黑色和白色作為強烈對比色。魯迅很多書刊的封面都由自己設計,封面多以黑白色的版畫體現。黑色與白色的強烈對比,帶給人一種肅穆、清冷、嚴峻的視覺體驗,暗示中國動蕩時期渺小人物動亂的一生。魯迅為推廣木刻版畫,編輯了《新俄畫選》《梅斐爾德木刻〈士敏土之圖〉》,這些書成為當時喜愛木刻版畫青年的寶貴精神食糧,引導著他們奮發(fā)圖強。
魯迅發(fā)起新興木刻版畫運動,源于他自身對木刻版畫的喜愛和革命性動機。新興木刻版畫承載著思想啟蒙運動的理念,走向了大眾,將進步的思想和人民群眾聯系在一起。他在新文化運動時期意識到推行新文化不僅要推行文學的革新,還要重視藝術對人心的啟示作用。魯迅既主張傳承中國傳統(tǒng)版畫中的精華,也提倡多引用西方版畫的優(yōu)秀藝術內涵和創(chuàng)作方式。魯迅眼中的木刻版畫是有生命的,它具有創(chuàng)造性和革命性,是人民推翻封建統(tǒng)治的有力武器。許多創(chuàng)作者受魯迅的影響,從社會生活中截取素材,創(chuàng)作出一些經典的木刻版畫作品。如《不讓敵人搶走糧食》生動地描繪了底層百姓與剝削階級斗爭的場面。
3 魯迅與新興木刻對中國公共美術教育的影響
中國的美術教育自“五四新文化運動”開始,教育制度幾經更迭。當前,許多美術教育工作者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式,即不做選擇地接受西方藝術思想,普遍缺乏對藝術的思考。高校教育者面對不斷擴招的學生,產生了巨大的教學壓力,教學質量受到威脅。選修美術公共選修課的學生也陷入了低效率課堂的困境,學習過程中缺乏主觀審美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魯迅自日本留學歸來后,長期投身教育活動,美術教育是他人生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魯迅完成國民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魯迅推廣的新興木刻為中國美學發(fā)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更給中國公共美術教育帶來了很多啟示。
3.1 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吳冠中先生曾經說過:“中國現在文盲不多了,但有很多美盲。”魯迅先生說過:“中國的版畫也有過體面的歷史。”但自明代以來,傳統(tǒng)版畫就變得很柔弱、沒有力量了,畫面太精致,變成文人雅士手中的玩物,變成了小眾藝術。他認為審美是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藝術傳播美的功能是相對的,要真正地讓藝術普度大眾,就需要借助迎合時代發(fā)展的新興木刻去感染大眾。同樣的,當代公共藝術教育也需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多結合具有新時代社會特征的藝術形態(tài),與時俱進地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3.2 提高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素養(yǎng)
木刻版畫在高校的公共美術教育中有著特殊的地位,通過介紹木刻版畫的制作過程,能夠在不知不覺間提升學生的審美品位,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不同地域的木刻版畫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都體現著各地的風土人情,在木刻版畫的公共課上,學生能夠通過版畫作品了解各地的風土人情,了解各地的自然風景和文化特色。
魯迅曾多次與木刻愛好者互通書信,了解青年愛好者對木刻的熱愛與實踐,他曾不止一次地在演講中強調:“畫家不能只會臨摹別人的作品,還要學會觀察生活中事物;畫家必須具備造型、構圖、色彩等基本功,提升繪畫技巧?!濒斞敢恢狈浅V匾暶佬g創(chuàng)作的題材,他曾在與青年人的通信中提道:“不能局限于山水畫、花鳥畫,要格外關注社會的表現,用畫作展現時代精神?!?/p>
3.3 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與創(chuàng)新精神
在木刻版畫的公共課中,學生能夠積累一定的藝術洞察力。魯迅認為不論是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還是美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都離不開作者長期積累的生活經驗,只有閱歷豐富的人才能創(chuàng)作出抵達人心深處的作品。“紙上得來終覺淺”,創(chuàng)作者不能僅僅依賴從書籍中獲取藝術創(chuàng)作靈感,還應該用敏銳的洞察力去感受生活點滴。要想把生活中的見聞或感悟轉化成一幅木刻版畫,還應具備跨學科的能力,精通歷史、政治、文學等方面的知識。
魯迅在推廣新興木刻版畫的過程中,一直強調創(chuàng)造性,他認為“有出息的藝術家,不僅應當是藝術遺產的繼承者,而且這也應當是新藝術創(chuàng)作者所必須具備的素質”。學生在學習美術時能夠學習藝術新思想,也能夠在藝術新思潮中獲得創(chuàng)新思想的啟迪。
4 結語
魯迅對我國美術事業(yè)的推動作用絲毫不遜色于他在文學上的成就,他推動了新興木刻版畫的發(fā)展,成為我國現代美術的重要奠基人。魯迅對木刻版畫和美術的興趣自少年時起,受留學日本的影響,他的美術造詣頗有提升,回國投身革命活動的魯迅積極參與了我國美術事業(yè)的發(fā)展。為推動新興木刻版畫的發(fā)展,他編輯多部畫集,翻譯國外畫家的藝術著作,在多地舉辦畫展,更是與熱愛木刻的青年互通信件,討論關于木刻的創(chuàng)作。魯迅推動了美術事業(yè)的發(fā)展,不僅為新文化運動做出了突出貢獻,更影響了我國美術教育事業(yè)。受魯迅對美術和藝術獨特見解的影響,我國公共美術教育看重審美及創(chuàng)造,強調藝術普度大眾,倡導當代大學生要培養(yǎng)自己全面的藝術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張樂.德國表現主義版畫與魯迅新興木刻版畫對比研究[J].美與時代(中),2019(10):113-114.
[2]陳沁杰.敘事與啟蒙[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19.
[3]陳騰.魯迅的美術思想及其對當代美術教育的啟示[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6.
[4]和新輝.魯迅美術思想在初中美術課上的滲透[J].美與時代(中),2018(5):114-115.
[5]盧贇.魯迅對西方現代木刻在中國的傳播與推廣[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