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認為,我們的兒童禮儀一定要符合時代背景、中國特色,既不要刻意地去連接并重復老祖宗留下來的那些繁文縟節(jié),也不要全盤學習西方丟失了我們自己民族的文化,而是要找到當下中國教育中最痛的點,給予彌補。
那么這個痛點是什么呢?就是太注重孩子技能的培養(yǎng)而疏忽了素質的教育和對生活意義的認識。孩子們需要學習的是如何生活,如何與人交往,如何對這個世界有悲憫之心,如何在遇到困難甚至災難時有良好的應對機制,如何成為一個不為社會添麻煩的真正的小公民。
六歲到十二歲這段時間被稱為“潛伏期”,是孩子大腦快速發(fā)育、鍛煉情感與社交能力的一個關鍵時期。孩子在這個階段需要內在的安全感和對自身能力的信心,這個階段的孩子既需要親密感又需要獨立性,他們的大腦還處于發(fā)育之中,理解事物的方式和成人不同。我們要知道如何對待這些個性迥異的孩子,陪伴他們健康成長。
禮儀的精髓,是為了尊重他人、關懷他人而做到自己行為舉止的得體。我們要告訴孩子如何生活,如何與人交往,如何對這個世界有悲憫之心,如何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有良好的應對機制。禮儀學習重要的是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孩子的分寸感和進退感,知道什么場合做什么事,知道做任何事時要想一下“他人”的感受,教育最終的目的是激發(fā)出孩子最“天使”的一面,并養(yǎng)成一種尊重別人的習慣和努力贏得別人尊重的能力。
我們不能保證每一個孩子都很有天賦,學習成績都非常優(yōu)異,個個都是精英、棟梁,但是我們可以培養(yǎng)孩子成為受歡迎的人。對于家長來說,禮儀是一種家庭習得,要從小培養(yǎng),良好的修養(yǎng)和因修養(yǎng)而展現出的彬彬有禮,一定會在孩子未來的競爭中給他加分。
通往獨立自主的路上,孩子們每時每刻都需要來自父母的無條件的愛,這種愛能為他們的成長提供源源不斷的養(yǎng)料。孩子們不斷成長,父母也是如此。經年累月編織出來的親密關系,能最終成為引導每個家庭成員走向幸福的神奇跳板。
當代小公民必備20條禮儀:
√請安問候
√表達謝意
√勞煩他人時要說“不好意思麻煩您”
√給他人帶來麻煩和傷害時要說對不起
√不說臟話,不爆粗口
√排隊
√扶門
√照樞(別人照相時,不從鏡頭前穿過,等別人照完后再走;不踩踏在建筑物或雕塑上照相)
√不制造噪音不大聲喧嘩
√不弄臟公物
√不騎在行李箱上
√別人給你遞東西的時候要雙手接
√不要對服務人員大聲呵斥、辱罵
√博物館(參觀博物館不可以四處奔跑,大聲吵鬧不可以觸碰展品)
√和他人說話時要稱呼尊稱
√不要從眾一起起哄羞辱別人
√用餐禮儀
√家中親人生?。?家中親人生病時,要記得問候、倒水)
√做客禮儀
√待客禮儀
邵珊 媽媽學堂創(chuàng)始人、中國兒童禮儀素養(yǎng)教育首創(chuàng)者、英國CPD認證國際禮儀指導師。著有《跟邵珊老師學兒童禮儀——做個世界小公民》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