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盼
摘要:懲罰性賠償在我國的法律規(guī)定散見于數部單行法,本文從《侵權責任法》第四十七條關于懲罰性賠償的規(guī)定出發(fā),討論我國關于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爭議、比較不同法律對于懲罰性賠償的不同規(guī)定、區(qū)別懲罰性賠償和相關概念,并從裁判文書中的裁判觀點入手,分析司法實踐中對于懲罰性賠償的適用,并總結出問題所在,且對相關制度的完善提出自己的建議。
關鍵詞:懲罰性賠償;侵權責任法;裁判文書
一、《侵權責任法》中規(guī)定懲罰性賠償金的不同見解
我國在制定《侵權責任法 》的過程中,對于要不要規(guī)定懲罰性賠償金, 大部分學者都持肯定意見。 但在法條中哪一部分規(guī)定這一 制度, 存在分歧 。有學者認為,在總則性的規(guī)定中規(guī)定懲罰性賠償金 。張新寶教授認為 :草案關于懲罰性賠償金制度 ,達成的 一個妥協性意見是 ,要么不寫 ,不一般地規(guī)定懲罰性賠償 ;要么寫,但作出嚴格的限制 ,規(guī)定三個條件 ,一 是行為人的主觀惡性比較大(故意或者重大過失 ), 二是侵害的權利是最基本的民事權利(生命、身體、 健康這樣的基本權利 ), 三是賠償的數額不能太高, 不能超過實際損失的三倍。還有學者認為 ,不在《侵權責任法 》的總則性規(guī)定中規(guī)定懲罰性賠償金的適用, 而在分則性規(guī)定中規(guī)定某些侵權行為類型可以適用懲罰性賠償金, 即在產品責任中 ,對于惡意產品侵權行為也就是明知缺陷產品會造成使用人的人身損害仍將其推向 市場造成損害的惡意致害行為, 應當規(guī)定懲罰性賠償金 ,以制裁違法行為, 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權和健康權。例如 ,在楊立新教授主持起草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草案建議稿》中規(guī)定:“生產者 、銷售者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使產品存在缺陷, 或者明知制造或者銷售的產品存在缺陷可能 造成他人人身、財產損害卻仍然將其銷售 ,造成他人人身、財產損害的 , 受害人可以請求生產者 、銷售者在賠償實際損失之外另行支付不超過實際損失兩倍的賠償金?!蔽覈?010年7月1日起施行的《侵權責任法》對于懲罰性賠償的規(guī)定是在特別條款中單獨規(guī)定,而不屬于總則性規(guī)定。發(fā)展到今天,已有幾部單行法中規(guī)定了懲罰性賠償。
二、懲罰性賠償與相關概念的比較
(一)懲罰性賠償與補償性賠償
懲罰性性賠償金的適用,要以補償性損害責任的承擔為前提;懲罰性賠償請求權的行使,通常必須依附于補償性賠償請求權,懲罰性賠償不能作為單獨的訴因。兩者主要有以下區(qū)別:
1.賠償原則不同
補償性賠償以填補損害為原則,目的在于填補被害人實際受損害的金額,它是民法個人本位立法的典型反應,旨在將受害人的權利恢復到權利受損之前的狀態(tài)。而懲罰性賠償以懲罰為原則,強調法律責任的懲罰性和威嚇性,旨在通過額外的賠償對行為人進行制裁,主要針對加害人主觀惡性大,以及在社會道德和法律上具有可譴責性的行為,它體現的是現代民法對民事社會生活的干預,它以被告所受到的“損害額”為標準,確定懲罰性的賠償額。
2.賠償功能不同
懲罰性賠償是為了懲罰加害人并防止其日后再犯;而補償性賠償是為了對受害人所受到的損失進行補救。
3.數額計算不同
補償性損害賠償的數額由嚴格的限制,其目的主要是填補受害人因不法行為受到的損失,因此賠償數額就不能小于損害的數額,同時賠償數額也不能高于所受損失,否則可能構成不當得利。在補償性賠償責任中,賠償額由受害人的實際損失決定,在合同中,可由當事人事先約定;而懲罰性損害賠償目的在于懲罰加害人,通過懲罰的方式防止其再犯。懲罰性賠償的賠償額不以受害人實際受到的損失為限,有時也不必然考慮受害人的實際損失。且懲罰性賠償的數額不能事先約定,須由法律明確規(guī)定或法官自由裁量決定。
(二)懲罰性賠償與懲罰性違約金
懲罰性違約金是當事人之間自由約定的,對于違約行為的一種制裁手段。如果當事人約定了懲罰性違約金,若一方違約,除了需支付違約金之外,還可以請求債務履行或不履行產生的損害賠償責任。
懲罰性賠償和懲罰性違約金的區(qū)別主要有:1.產生依據不同。懲罰性賠償必須由法律明確規(guī)定,體現法定性;而懲罰性違約金是由當事人自行約定,體現約定性。2.目的不同。懲罰性賠償的目的是懲罰違法行為人,防止其再犯;而懲罰性違約金的目的是為了保證合同正常履行以及合同目的的實現,督促當事人積極履行合同。3.主觀要件不同。懲罰性賠償責任的承擔通常需要主觀故意,而懲罰性違約金的承擔有違約行為就可以。
(三)懲罰性賠償與精神損害賠償
在我國,精神損害賠償是與財產損害賠償并列的一項制度。精神損害與財產損害不同,它是一種無形的損害,主要表現為受害人精神上的痛苦。精神損害賠償起源于大陸法系,而懲罰性賠償起源于英美法系,我國同時規(guī)定了這兩種制度??偟膩碚f,兩制度存在以下差異:
1.適用前提不同
精神損害賠償適用的前提是精神損害,它關注的是受害人遭受的客觀傷害,且賠償的對象只能是自然人;懲罰性賠償適用的前提是財產損害,它關注的是加害方的主觀惡意,且一定要以實際的財產損失才能提起,懲罰性賠償的主體并不限于自然人。
2.主觀要件不同
精神損害賠償的主觀要件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一般的過失。如果是特殊的侵權,對主觀上是否有過錯可以不作要求;但懲罰性賠償對加害人主觀惡性要求程度高,它的主觀要件要求必須是故意或重大過失。
3.適用范圍不同
精神損害賠償主要用于侵權領域,多為人身損害的侵權。最高法在《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中明確規(guī)定了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主要包括自然人的人格利益遭受損害的;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人格利益的;侵害監(jiān)護權的;侵害死者的特定人格利益;侵害具有人格象征意義的特定紀念物品等。懲罰性賠償不僅適用于侵權領域,也適用于合同領域。我國目前的懲罰性賠償主要在消費者保護領域和產品責任領域。
三、從判決書談侵權責任法懲罰性賠償的適用
司法實踐中法官對于侵權責任法懲罰性賠償的適用條件達成較為一致的意見,即實際造成受害人的人身損害且加害人具有主觀故意(明知)。因此可從中分析出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一)侵權責任法懲罰性賠償的構成要件
在司法實踐中,侵權責任法懲罰性賠償的適用有嚴格的限制和要求,其有以下構成要件:1.懲罰性賠償的適用以造成受害人死亡、健康的嚴重損害為前提,且該損害必須是實際發(fā)生的;2.懲罰性賠償的適用以侵權人明知產品缺陷為前提。3.要有因果關系,即損害與侵權人的加害行為之間有因果關系。
(二)侵權責任法與產品質量法、食品安全法中懲罰性賠償制度的關系
侵權責任法關于懲罰性賠償的規(guī)定屬于一般法條,而產品質量法和食品安全法以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的相關規(guī)定屬于特別法條。法官在引用特別法條作為裁判依據時,往往會列舉出一般法條,但不會單獨依據一般法條作出判決?!肚謾嘭熑畏ā返?7條規(guī)定的懲罰性賠償,是缺陷產品的惡意致害行為 ,產品的生產者或者銷售者需要承擔“ 相應的懲罰性賠償”。但是懲罰性賠償責任具體應當如何承擔,如何計算,該條文并沒有規(guī)定。《消保法》第55條第2 款規(guī)定 ,經營者承擔了實際損害的賠償之后 ,還要承擔消費者所受損失 2倍以下的懲罰性賠償,補充了《 侵權責任法》的具體計算方法。同時《侵權責任法》規(guī)定的只是惡意產品致害,并沒有規(guī)定其他場合可以適用懲罰性賠償?!断7ā返?55條第2款規(guī)定惡意服務致害行為也應當適用懲罰性賠償。
(三)舉證責任
懲罰性賠償的四個構成要件均需要由原告即受害人承擔舉證責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侵權人的加害行為造成損害后果2.損害后果和侵權人的加害行為之間有因果關系3.侵權人明知(主觀故意)。但在司法實踐中,對于受害人來說,對因果關系和侵權人主觀故意的舉證相當困難,實際上適用侵權責任法懲罰性賠償的案例很少,大部分都因受害人舉證不足,其訴訟請求不被支持。從中可見我國對懲罰性賠償制度設計條件苛刻,維權成本高,預期收益低,迫使部分受害人放棄尋求法律救濟。即使有受害人提起訴訟,經營者承擔幾倍的賠償,可能只是其獲利很小一部分,不足以起到懲戒作用。
四、侵權責任法懲罰性賠償規(guī)定的完善建議
1.關于“健康嚴重損害”
《侵權責任法》第47條的“健康嚴重損害”沒有具體的解釋,“損害”及“嚴重損害”的解釋直接關系到懲罰性賠償的適用范圍,應作具體的法律界定。王利明教授對產品責任中“損害”的定義是“因產品缺陷而造成的產品本身以及產品以外的人身和財產的損害。一是產品本身造成的損害;二是產品以外造成的人身損害,即在缺陷產品以外造成的財產損害,包括了產品本身的損壞和功能喪失造成的使用者的傷害,也包括了產品造成的使用者的人身傷害,還包括了產品的功能缺陷或是不合理的裝備設置引起的爆炸等事故導致的其他財產方面的損害。三是產品以外造成的財產損害。“健康嚴重損害”必須做出明確界定,范圍不能太窄,使賠償性懲罰的適用范圍過于狹隘,但也不能太過于寬泛,否則可能會導致權利的濫用。還需注意的是,“健康嚴重損害” 僅僅是指身體上受到傷害還是也包括心理、精神上造成的損害,精神上的痛苦在實踐中往往很難證明。該如何界定,法律也應作出解釋。所以在司法實踐中,惡意產品侵權造成被侵權人的生命和健康嚴重損害的同時帶來的精神上的損害如何衡量,可由法官自由裁量。
2.關于“相應的懲罰性賠償”
“相應”一詞的表述非常模糊,這個詞語和“有關部門”的表述效果一致,讓人很難把握。解釋不清楚,沒有具體的使用標準。立法中的模糊往往導致在司法實踐中難以操作。法官即使采取自由裁量,也必須有參照的標準,否則法官不適當擴大或是保守縮小懲罰性賠償金額的大小都不利于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的實現。這些概念都需要司法解釋予以闡述說明。
結語:
從司法實踐中的判決書入手,并結合各個單行法對于懲罰性賠償的不同規(guī)定可以看出,我國懲罰性賠償制度存在諸多問題。需要立法對其進一步完善,以指導司法實踐。
參考文獻:
[1]楊立新:“對我國侵權責任法規(guī)定懲罰性賠償金制裁惡意產品侵權行為的探討”,載中州學刊,2009年3月第2期.
[2]張新寶:《中國侵權責任法立法進行時》, 中國民商法律網2008.12.13.
[3]陳年冰《中國懲罰性賠償制度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4]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5]王利明:《違約責任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