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俊
摘要:文化是人類歷史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礎和標志。正確運用馬克思的文化觀,科學地進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將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成果廣泛惠及大眾,使全社會共享文化價值,這也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必由之路。本文主要試從馬克思文化觀的形成條件和基本內涵入手,探析并進一步總結出正確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實踐價值。
關鍵詞:馬克思;文化觀;現(xiàn)實意義
在當前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關鍵時期,面對全球文化交融碰撞和各方面意識形態(tài)的雙重挑戰(zhàn),不斷將傳統(tǒng)的馬克思文化觀完全融入運用到當代中華民族的文化和精神世界并充分發(fā)揮主導性的作用,是當代中國的必然選擇。新時代,我國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總體上已經實現(xiàn)小康,人民對生活的追求和需要也從原來單一的物質生活追求逐漸轉變?yōu)槲幕途穹矫娴男枨?,堅持學習貫徹馬克思的文化觀,不僅能夠充分滿足人民群眾文化和精神上的需求,提升人民群眾文化和精神生活的質量,而且有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
一、馬克思文化觀的實質
(一)馬克思文化觀是一種始終服務于廣大人民群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文化觀。馬克思認為文化是人們在其社會實踐和活動中發(fā)現(xiàn)并創(chuàng)造的各種物質文化產品、精神產品的數量總和。這首先在于馬克思文化觀從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實踐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意識和哲學理論,再將新的哲學理論運用于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并最終接受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實踐的檢驗。其次,由于馬克思文化觀抓住了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的實際和根本利益,馬克思、恩格斯都認為一切社會條件和社會關系都取決于徹底根除人民群眾的悲慘境遇。因此,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實現(xiàn)共產主義,是實現(xiàn)我們每一個人的物質、文化精神解放的最為根本的路徑、方式和手段。
(二)馬克思文化觀的最高價值目標就是真正地實現(xiàn)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明確說到:“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盵1]馬克思文化觀認為實現(xiàn)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前提和實質條件就是人自身完全不受一切精神和文化載體的限制和束縛,完全地擺脫生產資料私有制和資產階級壓迫的限制和束縛。這極大地改善了人民的基本生活狀況,馬克思文化觀認為,文化產生的前提是必須滿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只有滿足了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需要,才可能使人們有提升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因此,在努力提升我國的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同時,也不能忽視了人們對自己精神文化上的迫切需求,這樣才能真正地實現(xiàn)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
二、馬克思文化觀的形成條件
(一)現(xiàn)實的人的生產實踐活動是馬克思文化觀形成的基礎條件。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指出:“現(xiàn)實中的個人,也就是說,這些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能動地表現(xiàn)自己的?!盵2]可見,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現(xiàn)實的個人之所以是現(xiàn)實的,就是在于它是能夠從事實際生產活動的人。離開了現(xiàn)實人的勞動生產實踐活動,就無法說明作為出發(fā)點的人何以被認為是現(xiàn)實的人。馬克思還指出:“勞動是一切財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盵3]這說明,只有通過生產實踐勞動,人們才能獲得大量的物質財富和精神文化財富。
(二)社會整體性是馬克思主義文化觀最終形成的基本原則。馬克思文化觀形成的基本原則是“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即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4]正是在這一基本原則的正確引導下,馬克思恩格斯不再從純粹的人類文化思維和哲學領域的角度去探尋精神文化活動發(fā)生、發(fā)展的原因,而是從精神文化實踐的整體性角度出發(fā),闡明其作為精神文化實踐的活動主體的人與文化的關系問題。而實踐是人的實踐,這里的人不是某一具體的社會個體,而是整個的人類文化社會及歷史,所以由人的精神文化實踐所形成的文化也就是整個人類文化社會的整體性文化。
三、馬克思文化觀的現(xiàn)實意義
(一)堅持馬克思文化觀,能夠樹立文化自信,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沒有理由在當今社會遭到淘汰,隨著人民群眾生活品質大幅提升,需求更趨多元化和個性化,當我們一味的追求新文化時,卻是我們傳統(tǒng)文化遭遇淘汰甚至滅亡的時候,所以不論在繼承弘揚傳統(tǒng)文化,還是吸收接納外來文化時,都必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馬克思文化觀還特別強調,必須充分重視我國人民群眾在社會主義文化的發(fā)展和建設過程中的重要基礎性作用,只有充分地重視和發(fā)揮人民大眾對于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和建設的作用,實現(xiàn)社會主義文化的和諧共建,才能更大程度的滿足人民群眾的生活和精神文化需要。
(二)堅持馬克思文化觀,可以更好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高度強調文化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發(fā)展的重要性。他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5]反觀當今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的現(xiàn)實,面臨著資本主義外來文化的入侵、享樂主義的不斷蔓延、偏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向等挑戰(zhàn)和危機,這些都深刻地揭示了當前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任務的艱巨性和緊迫性。馬克思指出,必須認真地對待這些間接因素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發(fā)展的直接影響,必須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發(fā)展原則,即社會主義文化的發(fā)展必須始終立足具體的實際和國情。因此,在這樣的境況下,堅持馬克思的文化觀,對當今中國社會主義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和文化產業(yè)的構建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總之,馬克思文化觀需要在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理論和實踐中自覺的運用、發(fā)展,只有將馬克思的文化觀廣泛充分地運用于人民大眾,服務于人民大眾,為社會大眾所共享,才能彰顯出馬克思文化觀的現(xiàn)實意義和價值。同時,只要我們始終堅持馬克思文化觀的正確引導,我們就一定能夠凝聚14億中國人民的強大思想力量,為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營造和諧優(yōu)美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從而讓更多的中國人民群眾可以充分享受社會主義文化的發(fā)展給我們帶來的快樂和碩果。
參考文獻:
[1][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