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英娜
有位朋友對孩子的要求特別嚴(yán)格,兒子做錯事,他先是指責(zé)一番,如果孩子還會犯錯誤,就會動手打孩子一頓。只是每次被父親打后,孩子就不敢回家,打算在同學(xué)家過夜。直到母親找到孩子,跟孩子保證:我讓你爸爸不再打你,孩子才肯跟著媽媽回家。有了前車之鑒后,朋友害怕孩子再次離家出走,于是,他便改變策略,將“打罵”換成“懲罰”。比如不讓吃飯、不讓看電視等等……一段時間后,他的兒子雖然沒離家出走,但對大人的做法極其反感。有好幾次,他聽見孩子憤憤地對奶奶說:我爸爸那樣對待我,我長大后也不讓他吃飯。朋友這才意識仇恨已經(jīng)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慢慢地發(fā)芽。我告訴我朋友:“你的做法是錯誤的,你那不叫‘懲罰,應(yīng)叫‘體罰?!?/p>
懲罰是符合教育心理學(xué)原則的,美國教育家布魯納稱之為“負強化”。教育懲罰為精神類的,如扣品德操行分、責(zé)令做公開檢討、警告、記過等。體罰則為行為類的,針對不同的具體事件會有不同的具體行為,罰面壁思過,罰做體力活等……蘇霍姆林斯基曾在他的書中這樣描述體罰:“母親(包括父親)不可對兒童采用體罰教育。體罰不僅是對人的肉體的暴行,更是對人的精神的摧殘。
實際上,就算懲罰也需要原則,更需要掌控分寸。有原則在先,孩子才會甘愿受罰。也就是說,懲罰孩子之前,一定要跟孩子溝通:要達到什么具體的要求,如果達不到,就要接受處罰。當(dāng)孩子同意約定后,他就不會在心理滋生仇恨。跟孩子提前打招呼這是必須,也是必要的。先要讓孩子了解情況,不然他會感覺末被尊重。你不尊重他,他還會尊重你嗎?就像你能控制他的人生,他的人生照樣也可以交給別人去控制。任何一種懲罰都要建立在愛的基礎(chǔ)上,才不會蒙上仇恨的塵埃,大人要與孩子交流,讓孩子明白大人懲罰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更優(yōu)秀,是種深刻的、沉重的愛。
記得女兒格格讀小學(xué)的時候,常常粗心,格格的老師也跟我提過這點,我也說過她一兩次,但只是隨便說說,沒太在意,因為孩子的分?jǐn)?shù),我一向不那么重視。加上格格年幼,有些錯誤跟她心智或者熟練程度有關(guān)?;蛟S因我不夠鄭重其事,格格也沒改過來。直到升上六年級,我才意識到格格的粗心,將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進入重點中學(xué)讀書。
那天晚上,我將格格叫到面前,跟她講了身邊很多因為粗心而跟名牌大學(xué)擦肩而過的事例,格格終于認識到粗心的嚴(yán)重性。我告訴她:你題目不會做,媽媽可以原諒,但不能犯粗心這種低級錯誤。如果你因粗心而失分,媽媽就要懲罰你了,要你把粗心的那道題認認真真抄寫一次。只有受點懲罰,印象才會深刻。如果我們放過粗心,將粗心帶到畢業(yè)考場,那就會影響你升學(xué)。格格點點頭,默認我的道理。
到了第二單元數(shù)學(xué)考試,格格又老毛病復(fù)發(fā),有一道應(yīng)用題,她將數(shù)字抄錯,漏了一個零,結(jié)果六分全扣,只得94分。當(dāng)她將試卷拿到我的面前,立刻將頭埋得低低地:“對不起!媽媽,我粗心啦!現(xiàn)在就把這題好好抄一遍。”大概兩三次過后,格格粗心的習(xí)慣已經(jīng)在這種深刻的行為體驗中慢慢克服過來。當(dāng)然,并不是所有的粗心都適合這樣的懲罰。我這樣做,是想通過動作的重復(fù)加深孩子的印象,讓她時刻提醒自己做題時候注意力集中。因為格格的粗心與心智無關(guān),不是基礎(chǔ)不夠扎實、知識掌握不牢固、答題技巧不熟練所致。僅僅是因為做題時心在此而意在彼。所以給她這點小懲罰是有好處的。
懲罰孩子一定要講究方法,不然會適得其反、南轅北轍、覆水難收。我見過一個小學(xué)老師,她所教班級里調(diào)皮的學(xué)生很多,孩子們總是大事不犯,小事不斷。弄壞課桌椅、欺負同學(xué)、不搞衛(wèi)生……開始老師只是簡單指責(zé)幾句,也沒有定下一些明確的懲罰制度。
隨著情況日漸嚴(yán)重,老師對孩子們這些調(diào)皮搗蛋有些厭煩,于是,狠下一條心:以后誰違反,我就嚴(yán)厲處罰誰。往后,一發(fā)現(xiàn)情況,老師便不管三七二十一:罰。比如:她看見一個孩子課堂亂講話,就說:罰你抄課文一篇。又見到一個沒有掃地的孩子,就說:你也罰抄課文一篇。
事先沒有約定處罰就突然遭到老師懲罰的孩子們對此感到特別不滿,膽子大一點的孩子就呼吁:我們都別管老師!看她能把我們怎么樣?于是,孩子們?nèi)宄扇杭w抗議,都不愿意受懲罰。漸漸地,懲罰成了一句空話,沒有孩子去遵守,而且孩子們還空前團結(jié),將矛頭對準(zhǔn)老師,班里亂成一盤沙。
我覺得這個老師在做法上至少有三個地方需要改進。懲罰孩子之前,要耐心跟孩子講明道理;懲罰的過程中要合理適度,不然孩子容易反感;懲罰過后,沒有與孩子好好溝通。只有做好這些,孩子才能夠真正明白懲罰的意義,并端正態(tài)度,改正缺點。
要孩子不“記仇”很簡單,不要粗暴干預(yù),要在順從孩子天性的基礎(chǔ)上尊重他們,多與他們溝通,孩子在理解你懲罰的動機后,就會認同并感激你所做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