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剛?王弘毅
7月13日,波蘭國家選舉委員會宣布,現任總統(tǒng)、執(zhí)政黨法律與公正黨支持的候選人安杰伊·杜達在大選第二輪投票中取得51.03%的支持率,以微弱優(yōu)勢戰(zhàn)勝最大在野黨公民綱領黨候選人、華沙市市長拉法烏·恰斯科夫斯基,成功連任。由于兩黨推舉的候選人勢均力敵,這次大選也被認為是波蘭自1989年以來最激烈的一次總統(tǒng)選舉。法律與公正黨在不到一年內實現議會和總統(tǒng)選舉的“雙贏”,意味著波蘭的內外政策基本面在未來一段時期內不會發(fā)生大的變化。
受新冠疫情影響,原定于5月10日的波蘭總統(tǒng)選舉推遲到6月28日進行。共有11名候選人參加競選,其中四人備受關注?,F任總統(tǒng)杜達2005年加入法律與公正黨,曾任該黨議員團司法委員會顧問、新聞發(fā)言人等職,2015年5月首次當選總統(tǒng)。競選中,杜達在社會文化領域持有保守主義立場,反對性少數群體權益和墮胎權,誓言捍衛(wèi)天主教的傳統(tǒng)價值觀。在經濟上,杜達強調若贏得第二個任期,將致力于提高波蘭國力和民眾生活水平。恰斯科夫斯基成長于波蘭華沙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擁有華沙大學博士學位,2000年開始為波蘭加入歐盟工作,由此走上從政之路。2013年,他加入唐納德·圖斯克總理(公民綱領黨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內閣,先后擔任企業(yè)與技術部部長和副外長,2018年起任華沙市市長。他將重塑法治和改善與歐洲關系作為主要競選主張,在一些敏感的民權問題上立場相對開放,這既與公民綱領黨所持的自由主義理念相關,也是因為支持恰斯科夫斯基的選民多為大都市居民和溫和的天主教徒。
候選人克爾茲斯托夫·博薩克和希蒙·霍洛夫尼亞在選民中也擁有高關注度。博薩克是極右翼政黨自由與獨立同盟的議員。在一些議題上,博薩克接近杜達的競選主張。希蒙·霍洛夫尼亞曾是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此次以獨立候選人身份參選,主張下放政府權力,擴大公民參與度。因不少民眾期待波蘭政壇出現新氣象,以“政治素人”形象參選的霍洛夫尼亞在選前被寄予厚望。
波蘭國家選舉委員會6月29日公布候選人得票情況:杜達以43.50%的得票率位居第一;恰斯科夫斯基以30.46%的得票率居于次席;霍洛夫尼亞和博薩克的得票率分列第三和第四。由于首輪選舉無候選人得票過半,根據波蘭法律,得票率排前兩名的杜達和恰斯科夫斯基進入第二輪角逐,最終杜達當選。
筆者觀察,杜達獲勝的原因主要有三個:第一,獲得票源最多的中小城市和鄉(xiāng)村民眾的大力支持。在競選期間,杜達呼吁傳統(tǒng)天主教價值觀,并承諾維持現行的社會福利政策,這鞏固了其在中小城市和農村的選民基礎。比如,在波蘭南部較偏遠的盧布林省,支持杜達和恰斯科夫斯基的選民比例約為66%對34%。此外,杜達“為所有波蘭人服務”的競選口號在疫情時期格外具有吸引力。第二,掌控媒體和引導輿論。法律與公正黨被認為掌控了影響力較高的波蘭電視臺,后者在輿論引導上發(fā)揮了有利于杜達競選的作用。第三,從政經歷和政治資源相對豐富。杜達是律師出身,曾在波蘭議會和歐洲議會等機構工作,背靠有著眾多選民基礎的法律與公正黨,兩者共同掌控國家強力部門,這對競選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波蘭,總統(tǒng)是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的最高指揮官,并在外交政策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波蘭議會兩院均有實際權力,但眾議院地位高于參議院。議會中多數黨組閣并產生政府首腦,與總統(tǒng)分享一定的行政權力。與其說本次總統(tǒng)選舉是杜達的勝利,不如說是法律與公正黨的成功。從這個層面上講,政府和總統(tǒng)由同一政黨把持,法律與公正黨主導下的波蘭將繼續(xù)推進保守主義和民粹主義的主張。
2020年7月13日,波蘭國家選舉委員會宣布,現任總統(tǒng)杜達贏得選舉,成功連任。
杜達成功連任意味著今后幾年的波蘭外交政策將保持連續(xù)性和一致性。
加強同美國的關系是波蘭外交的重中之重。杜達先后于2018年9月、2019年6月、2020年6月訪美,也成為首位在疫情嚴峻時期到訪白宮的外國領導人。杜達曾在多個場合邀請美在波設立永久軍事基地。針對近來美國有意撤出近三分之一的駐德美軍,杜達力邀美國將更多駐軍轉移到波蘭。波蘭等國于2015年提出的“三海合作”倡議(首次峰會于2016年召開,旨在加強地區(qū)國家間貿易、基礎設施、能源和政治合作,成員國包括12個國家)得到美國支持,特朗普親臨2017年在波舉行的“三海倡議”首腦峰會。未來,波蘭在軍事、安全、能源等領域還將積極尋求美國的支持,爭當美國在北約的主要盟友和反俄先鋒。波蘭的親美外交不僅在政治精英中還是民間都具有較深基礎,本屆總統(tǒng)選舉中幾乎所有候選人都支持親美外交政策。但波蘭前總統(tǒng)瓦文薩等對杜達6月訪美之行提出批評,認為一廂情愿地“討好”美國并不能給波蘭帶來真正的安全和尊重。
與歐盟的分歧將持續(xù)擴大。2004年正式成為歐盟成員國后,波蘭經濟飛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波蘭人對加入歐盟總體上持肯定態(tài)度。2015年法律與公正黨相繼贏下總統(tǒng)和議會選舉后,“向右轉”的波蘭政府開始推行司法改革,意在加強政府對司法機構的管控,這被歐盟視作違反法治原則,并遭到了歐盟的法律訴訟與制裁,雙方就此陷入爭執(zhí)。波蘭和歐盟還在難民、媒體自由等多項議題上存在沖突。評論普遍認為,此次總統(tǒng)選舉結果意味著波歐分歧將持續(xù)深化,并對歐洲一體化進程產生影響。
波俄關系低水平運行。波蘭強化與美國的關系,很大程度上源于恐俄心理。波俄歷史積怨頗深,兩國關系齟齬不斷。波蘭國內“反俄”情緒盛行,特別是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后視俄為安全威脅。另外,波蘭對俄能源依賴嚴重,其國內消費的天然氣三分之二以上從俄進口。但波反對俄建設“北溪2”項目。由于擔心受制于俄羅斯,波蘭近年來加快能源進口多元化的步伐。除擴大從挪威、卡塔爾等國的進口外,還加強與美國的能源合作。6月24日,波美簽署價值4.83億美元的液化天然氣終端擴建協(xié)議。
波蘭與中國關系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耙粠б宦贰背h與波蘭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對接成效顯著,兩國務實合作均走在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前列。然而,波蘭對華戰(zhàn)略需求有限,國內反華勢力長期存在,當局在華為5G問題上對美國亦步亦趨。在美國更加重視中東歐的背景下,未來中波關系或將面臨不小的挑戰(zhàn)。
總的看,波蘭將延續(xù)和強化既有內政外交政策。然而,波蘭國內社會和所處的國際環(huán)境正在發(fā)生變革。兩位候選人之間不到2%的選票差距被認為是波蘭社會日益撕裂的象征。在新冠疫情沖擊下,國際局勢的不確定性正在不斷加劇。這些內外新形勢都將給杜達和波蘭政府帶去挑戰(zhàn)。
(作者分別為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副研究員、華東師范大學中東歐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