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在湖南省安化縣煙溪鎮(zhèn)臥龍村布滿山頭的茶園里一片忙碌景象。以貧困村民為主力的采摘春茶隊伍,正抓住清明前后的晴好天氣,加快采摘進度。
“大家采茶的時候拉開距離,注意安全,不要磕著碰著。”益陽市政協(xié)委員、安化縣臥龍源茶業(yè)有限公司董事長馬金華正在基地指揮村民們采摘茶葉,他在臥龍村的3 000多畝茶園基地,每天需要30多人采摘茶葉,疫情期間安全提醒更是必不可少。近幾年來,村民們依靠種植茶樹,慢慢走上了致富路。
現年43歲的馬金華生于紅茶之鄉(xiāng)福建省福鼎市,16歲開始做茶,已有20多年的做茶經驗。2008年,作為安化女婿,馬金華和妻子來到安化縣煙溪鎮(zhèn)。煙溪地處柘溪庫區(qū),自然生態(tài)資源豐富,處處青山綠水,常年云霧繚繞,氣候宜人,茶葉品質出眾,紅茶生產也有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甚至有獲過金獎的輝煌歷史。以前,村民家家戶戶均以種茶為生,用茶葉換糧糊口,小日子倒也還過得下去。在20世紀80年代末,我國茶葉出口受阻,紅茶的價格一落千丈,以生產紅茶為主的臥龍村村民遇到了從未有過的困境。村民們茫然了:生產的茶葉賣不出去,今后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漸漸地有人失去了理智,賭氣將自家茶樹砍倒,甚至將樹連根挖起;有人則背井離鄉(xiāng)外出打工謀生,連砍茶樹的工夫也懶得去花。結果,大片大片翠綠的茶園成了荒蕪的茅草荊棘窩。
了解到這些情況后,馬金華和妻子商量,決定留在安化縣煙溪鎮(zhèn),發(fā)展紅茶產業(yè)。當他把想法跟當地村民一說,大家都全力支持。說干就干,2008年,馬金華在臥龍村流轉旱地200畝種植茶樹。2012年,馬金華發(fā)展了1 000多畝綠色生態(tài)茶園基地,對安化紅茶歷史也有了系統(tǒng)的認識。為把臥龍村的茶產業(yè)做大做強,帶領村民們走上脫貧致富路,他創(chuàng)建了安化縣臥龍源茶業(yè)有限公司。為了讓煙溪紅茶有自己的品牌,能更好地走向市場,他融合閩紅與安紅的制茶工藝,申請注冊了“煙溪功夫”紅茶商標。2015年7月,在米蘭世博會上,安化臥龍源功夫紅茶經過專家嚴格審評,榮獲“百年世博中國名茶金駱駝獎”。如今,馬金華已擁有綠色無公害茶園基地3 000多畝,建立了5 0 0 0米2的茶葉加工廠和1 800米2的倉儲庫房。他借用原有的營銷網絡,將安化功夫紅茶推向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并出口至俄羅斯、美國、荷蘭、意大利等歐美國家。2019年12月底,馬金華已擁有固定資產近4 000萬元,綜合產值達6 300萬元。
“先富幫后富”“致富不忘黨恩”。多年來,當地群眾僅靠種植玉米、花生和甘薯及外出打零工等收入來維持基本生活開支。嘗到甜頭的馬金華動員村民們加入茶樹種植的行列中來。為盡心盡力幫扶鄉(xiāng)親們,馬金華帶領多名專業(yè)技術人員和公司扶貧專干走訪了臥龍、雙龍、黃龍、雙煙、夏坪、新云馬6個村的貧困戶后,于2017年落實幫扶協(xié)議300份,著手幫扶建檔立卡貧困戶300戶1 025人。馬金華以全覆蓋的方式對貧困戶按人均1 600元的標準實施產業(yè)幫扶,分批發(fā)放生物菌肥、有機無機復混肥、有機肥、粘蟲板等物資,幫助貧困戶發(fā)展茶葉生產。3年來,馬金華共發(fā)放產業(yè)幫扶資金144萬多元。公司還開展勞動技能培訓,指導貧困戶改良土壤、加快茶園建設,提高茶葉收成,收益較好的農戶年增收可達12 000元左右。同時,馬金華實行“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使綠色無公害原料基地發(fā)展到20 000多畝,發(fā)展周邊茶農1 100多戶,每年助茶農增收1 300多萬元。
2020年由于受疫情的影響,茶葉出口受阻,資金緊張,許多貧困戶擔心臥龍源茶業(yè)有限公司裁員降薪。馬金華積極響應益陽市政協(xié)關于委員企業(yè)積極復工復產不裁員不降薪的倡議,告知貧困戶疫情防控期間不裁員、不降薪、不拖欠工資。
今年以來,馬金華的茶園基地用工35人,其中貧困人口25人;茶廠累計用工57人,其中貧困人口8人;收購貧困戶鮮葉支付496萬元。馬金華按時支付工資,未拖欠村民一分錢。
“銷路本來是不愁的,要是換在去年這個時候,從浙江、山東等地過來收茶的老板一撥兒接一撥兒,也出口了不少產品……”馬金華說,茶葉是煙溪鎮(zhèn)的特色優(yōu)勢產業(yè),黨委和政府十分重視,也在積極幫助茶農打開銷路。
“我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把茶葉這片綠葉子變成金葉子,幫助更多貧困村民增收致富,過上幸福生活!”望著滿眼翠綠的茶山,馬金華對未來的日子充滿著期待。
(作者聯(lián)系地址:湖南省益陽市桃花侖西路746號 郵編:4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