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考生
誠如斯言,“白袍點墨,終不可湔”,做學問者,本該“穿著”淡泊名利的學術“白袍”,潛心于學術研究,可一旦為名利所動,心中便失去堅守,就猶如白袍沾上黑墨而無法洗掉一般,墮身于名利場中,想離開卻發(fā)現(xiàn)難以自拔,失去了本該有的“學術精神”。
所以做學問者,應秉持“莫使學術惹塵?!边@一信念,遠離名利場的誘惑,莫讓學術的“白袍”沾染上名利的“墨水”,丟失了淡泊名利的學術精神。
反觀當下,又有多少人做到了呢?君不見“文化超女”于丹,大肆出書宣揚自己對《莊子》《論語》的解讀,然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其中的內(nèi)容不過是低劣的“心靈雞湯”。于丹的學術“白袍”上早已沾滿名利的“墨水”,她本人也最終被北大學生給轟下了講臺。
因此,做學問者若是垂涎于名利,自甘讓學術的“白袍”沾染上名利之墨,他們或許會得意于一時,但終究要被“打回原形”,因為總會有明眼人,看穿他們的為人,揭開他們汲汲于名利的真實面目。與其落得如此不堪結局,倒不如堅守“莫使學術惹塵埃”的信念,主動遠離名利是非,這樣,當人們發(fā)現(xiàn)你“身著白袍”,堅守著淡泊名利的精神耕耘于學術時,他們會贊嘆佩服你的“學術白袍”一塵不染。
你看學貫中西的錢鐘書先生,他們一家三口一生淡泊于名利,避開了外界的車馬喧囂,在內(nèi)心修籬種菊,因此他們的名聲響徹學術界。人們驚嘆于一家三口皆為學術大家的傳奇,也把他們淡泊名利的“白袍精神”印在了心底。
由是觀之,做學問者應該保持淡泊名利的“學術白袍”一塵不染,而要做到這一點,你的內(nèi)心就必須足夠沉穩(wěn)強大,即使外界天翻地覆,物欲橫流,你仍能如唐僧取經(jīng)般初心不改,不斷前行。
莫言先生斬獲諾獎以來,中國人為之歡呼雀躍,各種采訪紛至沓來,而莫言先生沒有在意這些喧囂,在發(fā)表了一則簡短聲明之后繼續(xù)潛心創(chuàng)作,絲毫不為名利所動,正是有了足夠強大的內(nèi)心,莫言先生方能在面對諾獎的巨大榮譽時,依舊披上淡泊名利的“白袍”,絲毫不讓其為名利的“墨水”沾染。
尼采有言:“人的欲望有如高山滾石一般,一旦開始,就再也停不下來了?!蔽覀冏鰧W問時,千萬要保持內(nèi)心沉穩(wěn)強大,初心不改。
本文機智之處有二:一是據(jù)題豎旗。作者從文題出發(fā),提煉出了“淡泊名利,一心向?qū)W”的學術精神,這就有效地增強了立論的貼合性和精準度。二是析例定策。“強大內(nèi)心,抵御誘惑”的對策并不是作者頭腦風暴迸發(fā)出來的,而是在對文學巨匠錢鐘書豐碑永樹與學術超女于丹被轟下臺的對比分析中生發(fā)出來的,這就有效地增強了對策的可行性和可信度。聚焦學術,點上發(fā)力,講清說透,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