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朝陽
在去荷蘭之前,我便聽說荷蘭以“小國大業(yè)”著稱于世,舉國文化就是“經(jīng)商賺錢”。而且,荷蘭人從不掩飾自己的愛財之心和賺錢之道,他們對財商的培養(yǎng)非常重視。到達荷蘭之后,在波爾家居住的第一個晚上,我就見識到了荷蘭人的財商教育。
波爾在一家企業(yè)上班,每月薪水可觀,他的妻子莫妮卡在當?shù)刂袑W當老師,二人收入算得上是小康水平。當晚,莫妮卡做了豐盛的晚餐招待我與先生。晚餐結束后,我們夫妻倆和波爾繼續(xù)聊天,莫妮卡帶著6歲大的兒子杰克在電腦前寫寫畫畫。起初我以為莫妮卡在教孩子寫作業(yè),誰知湊近一看,桌前擺滿了各式各樣的賬單,莫妮卡用筆將數(shù)目勾畫出來,杰克則有模有樣地在電腦上計算。
這一幕著實讓我震驚,我忍不住問道:“孩子還這么小就讓他學算賬,不會太早了嗎?”在國內(nèi)的大部分家庭,金錢對于五六歲的小孩而言,還只意味著糖和玩具。
誰知莫妮卡一臉理所當然,“就是因為孩子小,才要向他們灌輸正確的理財觀念,不然等他們長大了,錯誤的消費習慣已經(jīng)形成,要怎么扭轉呢?”莫妮卡的話不無道理,可是杰克還這么小,他真能看得懂那些密密麻麻的賬單嗎?
見我一臉茫然,莫妮卡解釋了荷蘭人的財商教育。原來,荷蘭父母從孩子很小就開始帶著他們共同儲蓄理財,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給他們辦張銀行卡,并做一些長期理財?shù)幕鹩媱潯5鹊胶⒆游辶鶜q的時候,父母就會教他們使用網(wǎng)絡銀行,和他們共同探討消費計劃。因此,在荷蘭人的家里,父母和孩子一起坐在電腦前梳理賬目的情景并不少見。在這個階段,孩子關心最多的是零用錢該如何處理,是全部存起來,還是分成幾部分做不同用途。父母會和他們一起分析利弊,甚至還會帶孩子一起去銀行咨詢理財計劃。
更有趣的是,荷蘭銀行在這方面也相當給力,設置針對小客戶的會議室,里面放著很多理財玩具和工具,比如很萌的分類存錢罐、卡通圖解的理財玩具等,孩子可以一邊玩耍一邊得到理財?shù)檬У拇鸢浮?h3>磨煉孩子從小事做起
除了從小培養(yǎng)消費觀念,荷蘭父母也在不斷磨礪孩子在理財方面的風險意識、責任感和不怕輸?shù)男男浴W钭屛矣∠笊羁痰氖悄菘ㄖ杜澋脑庥觥?/p>
利茲今年讀大學一年級,荷蘭大學的教科書不強制購買,學生可以選擇向圖書館借閱。為了復習方便,利茲還是花42歐元買了本書,可在考試前一周卻把書弄丟了,只好向圖書館借書應付考試。荷蘭圖書館規(guī)定,如果沒有在約定時間取書,書會馬上順延給后一個預訂者。她偏偏在取書的前一晚參加派對瘋到凌晨,第二天睡過頭,誤了取書時間,趕去圖書館時,館存的書已經(jīng)全部被別人借走了。
利茲沒辦法,只好再向爸爸要42歐元。誰知,爸爸毫不留情地拒絕了她,“你先把自己的書弄丟,又錯過了借書的時間,這是兩次不負責任的行為,你應該接受教訓、承擔后果,難道你還指望別人幫你收拾爛攤子?”
當時我在邊上,忍不住幫孩子說好話:“沒書考試就過不了,她已經(jīng)知道錯了,就再給她買一本吧?!苯Y果他對著我也對著利茲大聲表明態(tài)度:“這看起來只是42歐元的事,可是背后是比42歐元更嚴重的責任感和規(guī)劃性問題。如果今天幫了她,等到以后她要承擔42億歐元時,誰又來負責?”
雖然有點不近人情,但我相信利茲下一次面對金錢時會小心得多。
在荷蘭居住半個月后,我開始感覺到身邊有很多“等待”。例如荷蘭父母會在孩子醒來后等待一會兒。所有的幼兒在餐廳吃飯的時候,也都乖乖地等待上菜,荷蘭人似乎都習慣了“等”,在財商教育方面也是如此。
一次逛街時,小杰克心儀一輛玩具坦克,哭鬧著央求莫妮卡給他買。莫妮卡接過玩具一看,75歐元(約520元人民幣),價格真是昂貴,可是她并沒有以“錢不夠”或者“下次來買”打發(fā)孩子,只說了兩個字:“等等?!比缓髱е〗芸宿D身走了。
過了一會兒,莫妮卡問他:“現(xiàn)在你還想要玩具坦克嗎?”出乎我意料的是,杰克有些猶豫了。莫妮卡解釋說:“叫孩子等,是給他一段時間想清楚,人生會有很多誘惑,有時候等一等,就會想清楚這些誘惑到底有沒有益處,這對于孩子今后的金錢觀念也有很大的影響,抵制住不必要的誘惑,才能避免跌入理財圈套。”
這話讓我恍然大悟,這就是荷蘭人常說的“延遲滿足”,培養(yǎng)孩子的耐性,抵御住眼前的誘惑,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打算。
所以,荷蘭人往往在理財方面有足夠的耐心和精明,要么不出手,一出手收益便十分可觀。
(摘自《當代工人》2019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