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來看看下面這些品牌名:阿里巴巴,源自一個全世界都知道的故事;亞馬遜,世界上流域面積最廣的河;NIKE,希臘神話中勝利女神的名字;紅牛,古希臘生命力最旺盛的靈獸。這些品牌名天生自帶傳播力,消費者很容易就能記住,它們具備兩大特點:或是熟悉感,或是形象感。
取品牌名有兩個方向:順時針,順勢而為、借勢而上,將消費者“熟悉”的元素作為取品牌名的素材;逆時針,將兩種不相關(guān)甚至相反的概念組臺在一起,制造沖突感。
無論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的取名方式,我們首先要找到能和消費者發(fā)生關(guān)聯(lián)的熟悉感;只有在熟悉感的基礎(chǔ)上,才能解決傳播的沖突,降低記憶的成本。
熟悉感可以來自很多方向:熟悉的詩詞歌賦、典籍、名著,如百度就出自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熟悉的地名或者名勝,如喜馬拉雅FM、青島啤酒;熟悉的疊詞,如滴滴、拼多多、貨拉拉;熟悉的常用口語,如餓了么、花唄。
天貓、螞蟻金服、閑魚、盒馬……阿里系借勢“動物園”,讓消費者更快地記住了品牌名,節(jié)約了大量的傳播費用。阿甘鍋盔,借勢《阿甘正傳》,讓消費者能體會到企業(yè)不怕吃苦,吃盔(虧)是福的阿甘精神。
這些都是順時針取名,這些品牌名能“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的關(guān)鍵在于:都是搭乘消費者熟悉的青云,尤其是那些能快速激發(fā)出形象感的名字。
而逆時針取名,如電影《羞羞的鐵拳》,羞羞和鐵拳的沖突感,就會激發(fā)消費者的好奇心;月亮應該是亮白如玉,卻起名“藍月亮”;DIOR旗下的香水,名為“毒藥”。逆時針取品牌名的關(guān)鍵,不僅要搶占消費者熟悉的名字,更需要運用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進行二度創(chuàng)造,賦予其新鮮感。
逆時針取品牌名的反差感,也能體現(xiàn)在品牌名和產(chǎn)品之間,原本冰冷的高科技,卻用接地氣的水果或者五谷來命名,像蘋果和小米,反而能引發(fā)好奇,快速拉近和消費者之間的距離。
你的品牌名是否能做到一聽就懂,是否能讓消費者想到了什么形象,是否能讓消費者一下子就記得?
(王傳生摘自葉茂中策劃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