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有“中國柑橘城”美譽的重慶市忠縣,從一粒種子起步,如今已擁有數十萬畝橘海,形成鮮冷橙汁等完整的深加工產業(yè)鏈條,并打造國家級田園綜合體,推動一、二、三產業(yè)融合發(fā)展,走出了一條“從一粒種子到一杯橙汁再到一座公園”的農業(yè)供給側改革之路。
從一粒種子到一片橘海
中國是世界柑橘原產國,忠縣所處的三峽庫區(qū)是世界公認最適宜種植柑橘的地區(qū)之一。然而,由于品種單一、生產方式落后,柑橘遲遲未能帶動當地脫貧致富。直到1997年,忠縣引進美國施格蘭公司,與重慶三峽建設集團合作實施三峽柑橘產業(yè)化項目,種下現代柑橘產業(yè)的第一粒種子。
從那以后,忠縣柑橘逐漸向現代化生產轉化。柑橘品種從美國引進,同時加以自主研發(fā),育苗使用脫毒容器、栽植由經緯儀放線分區(qū)定植,忠縣柑橘品種、育苗、建園等均通過國際采標確認。
一粒種子已成長為一片橘海。全縣柑橘種植面積達到35.6萬畝,并形成早中晚熟配套的品種體系,確保四季均有鮮果批量上市。在長江之畔的涂井鄉(xiāng)友誼村,登上觀景臺極目遠眺,一望無際的橘林隨群山起伏似海。
如今不只是友誼村,“半城山水滿城橘”已成為忠縣特有風景:墨綠連綿,金橘滿枝,漫步其間,既能享耳目之娛,又能飽口腹之欲。
從一杯橙汁到“榨干吃盡”
在重慶派森百橙汁有限公司車間,新鮮柑橘經過清洗、分級、榨汁、消毒等程序后,搖身一變成為橙汁,存入密封袋冷藏。如今,忠縣已形成“從一粒種子到一杯橙汁”的加工產業(yè)鏈。全縣已培育出派森百橙汁有限公司等加工企業(yè),實現加工柑橘5萬噸,生產橙汁2萬噸,加工產值6億元。
橙汁,只是加工產業(yè)鏈的起點。柑橘加工產生大量皮渣,填埋處理容易產生污染。忠縣選擇科研攻關,先后投入3000多萬元研發(fā)柑橘皮渣處理工藝。
人見人厭的柑橘皮渣也成了加工產業(yè)鏈的重要一環(huán)。在忠縣國家農業(yè)科技園區(qū),皮渣經過酸提、堿提、提純等復雜工序,提取出來的淡黃色粉狀的橙皮甙身價倍增——它是抑制腫瘤的藥物原材料。
橘皮甙也不是這條鏈條的終端。提煉完橘皮甙等多種產品的皮渣廢料,最終可生產成有機肥,再賣給農戶或企業(yè)種植柑橘,完成“從果樹里來,到果樹里去”的綠色循環(huán)。
榨干吃盡,是忠縣拓展柑橘加工產業(yè)鏈的目標。除橙汁、橘皮甙、有機肥之外,忠縣的柑橘產品還包括精油、果酒、橘蓉等10余種,全產業(yè)鏈目標基本實現。
從一片橘海到一座公園
2017年,忠縣的“三峽橘鄉(xiāng)”獲批全國首批國家級田園綜合體試點項目,涵蓋新立鎮(zhèn)、雙桂鎮(zhèn)的10個村(社區(qū))。如今的“三峽橘鄉(xiāng)”儼然一座柑橘主題公園。
古樸的巴渝民宿掩映在萬畝橘海中,馬拉松廊道、慢行步道蜿蜒起伏。游客可采摘新鮮柑橘,體驗橘鄉(xiāng)特色民宿,也可在柑橘品種博覽園觀賞大如西瓜、小如金豆的數百個柑橘品種,在橘藝手工坊親手榨出一杯橙汁……
今年前三季度,“三峽橘鄉(xiāng)”共接待游客102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5830萬元。
果農的增收渠道因此得以拓寬。新立鎮(zhèn)文筆社區(qū)村民伯志油算了一筆賬:“以前,我的500多畝柑橘主要賣給經銷商,年產值約150萬元;田園綜合體建設后,我同時發(fā)展采摘、農家樂等,去年僅旅游收入就達120萬元,總產值達350萬元?!?/p>
數據顯示,忠縣柑橘綜合產值已超過36億元,占全縣農業(yè)總產值近四成,畝產值超過1萬元,帶動全縣20萬果農致富,人均年增收超過1.3萬元。(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