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牡婷
摘要: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建設的“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zhèn)到梅森瓷器大展”,體現“一帶一路”下的東西方瓷器文化交流的精品展,切合當下國際形式,本文對該展的展覽設計進行了深入解讀。
關鍵詞:瓷器;展覽;設計
中圖分類號:J537-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12-0144-02
一、項目背景
“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zhèn)到梅森瓷器大展”是由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主辦,廣州博物館、江西省博物館、福建博物院、德國杜塞爾多夫黑提恩斯-德國陶瓷博物館、德國梅森瓷器博物館、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共同策劃的在國內多地巡展的瓷器特展。其中國內展品36組36件,國際展品43組101件。展覽展示了中國景德鎮(zhèn)瓷、中國外銷瓷,日本瓷、德國梅森瓷等典型器及精品瓷,反映中國瓷器在生產、傳播過程中對世界瓷器文化的影響,“創(chuàng)新,交流,卓越”是本次展覽的關鍵字。
二、內容設計
東漢初期中國首次燒瓷成功至今,瓷器是中國獨有的發(fā)明與貢獻。三百年前,歐洲人開始知曉制瓷,他們復制中國瓷器,直到制造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瓷器。瓷器流傳久遠,使用廣泛,真正做到了中國智慧全球共享。
展覽主體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景德鎮(zhèn)·中國瓷器的傳播”,著重介紹中國外銷瓷的歷史,由此引發(fā)西方世界對瓷器的追捧。第二部分“歐洲的瓷器熱”,著重展現了17至18世紀風靡歐洲盼“中國熱”,闡釋了歐洲大量購買中國瓷器、仿造瓷器的原因。第三部分“梅森·歐洲瓷器的產生及影響”,重點介紹了梅森瓷器誕生及產品特點,展現了歐洲瓷都的誕生過程。第四部分“兩個瓷都的碰撞”通過幾組東西方同類型展品的對比,凸顯東西方文化在瓷器生產過程中的相互影響和借鑒。
三、形式設計
(一)設計原則
《博物館條例》指出:“博物館舉辦陳列展覽、應當運用適當的技術、材料、工藝和表現手法,達到形式與內容的和諧統一?!闭褂[形式應當已內容為先,形式設計必須對策展理念好展覽大綱進行準確把控,達到傳遞信息和教育的目的。形式設計除了美觀性、藝術性,還需考慮客觀環(huán)境。
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建筑本身的空間情況,這關系到展品數量、大小、展示方式,文物保護要求等。此次展覽分兩個空間進行展示,建筑本身為歷史保護建筑,主展區(qū)為東樓一樓特展廳,而積600m2,用于文物展示,層高7m,石膏花飾鑿井、梁雕、立柱、牛腿、墻立面等均為原物,必須保護不可破壞,施工時要鋪設保護地毯,并在展廳豎立保護墻面。同時揚長避短,使用新工藝、新材料、新技術來克服老建筑與新功能間的矛盾,米滿足需求。輔助展區(qū)為西樓一樓展廳而積400m2,用于多媒體展示及影視播放。
(二)空間、展線規(guī)劃
展覽是將展品和參觀者包圍在特定的三維空間內,通過藝術性、科學性的隔斷,來引導參觀者感受策展意圖和獲取展覽信息。所以空間合理規(guī)劃及參觀動線尤為重要,是一個展覽的“骨架”。東樓展廳為南北向規(guī)整長方形,中間空曠東西兩側有圓形立柱。北側為唯一的展覽出入口,容易使展覽路徑混亂,造成觀眾人流對沖。所以對展線進行了重新規(guī)劃,設計了展線路徑,在入口處設置了隔檔分流了觀眾,在展廳內搭建了3.5m高的展墻對對空間進行了順時針隔斷,將內容和展品協調串聯,盡可能延長了展線,以滿足敘事需要,在最后的出口處設置引導牌,提示觀眾至西樓繼續(xù)參觀。
人性化的展覽空間能帶給觀眾較為舒適的體驗感。以中國觀眾平均身高為例,展品高度宜為80-240cm之間,文字高度為127-187cm之間,通道寬度下限控制在2m,應參考人體工程學的相關數據。展品是展覽的“靈魂”所在,文物的體量、數量、質地、形狀、顏色、欣賞角度都會影響到陳列它的方式,在設計時要提前規(guī)劃好展品在整個整個空間中的位置。
(三)裝飾風格與色彩運用
該展在裝飾風格上保留瓷器本身典雅、素凈的基調,并結合各個章節(jié)內容展品有所區(qū)別。在第一部“景德鎮(zhèn)·中國瓷器的傳播”中,結合中國、日本瓷器,在展墻上搭建了中式瓦當飛檐、日式亭臺樓閣,提取青花瓷的藍作為主色調。第二部分“歐洲的瓷器熱”,裝飾以歐式風格為主,輔以雕花墻紙、石膏立柱,大膽提取明黃,還原歐洲宮廷奢華。第三部分“梅森·歐洲瓷器的產生及影響”,還原發(fā)明工坊場景,以冷色調綠為主,展現歐洲瓷器制作過程。第四部分“兩個瓷都的碰撞”,采用素色簡約石膏線條裝飾,兼顧中西文化,以大面積的灰留給觀眾思考空間。幾個區(qū)域通過裝飾風格不同,讓觀眾感受到空間隨內容不同而變化,以此區(qū)別展覽章節(jié),以色彩調動情緒。
(四)平面設計
比起展廳內的物理空間,展板版而是另一種設計出來的空間。該展應用了標題類、信息類和說明類3大類版面,用嚴謹凝練的文字、豐富的照片圖表等多形式,全方位闡釋展覽故事脈絡及文物背后的豐富信息。構成了不同層次、各有側重的多方位圖文體系。
(五)燈光設計
文保建筑內的展覽照明應在建筑保護、文物保護的前提下進行設計。展廳東側墻面有自然光侵入,為避免陽光直射文物,對該處進行了遮蔽處理。展廳天花為建筑原件,屬于保護范疇,燈具安裝需要合理選點和安裝不破壞建筑結構。瓷器本身為對光并不敏感,照度可控制在300左右,但瓷器大小各異,造型多樣,顏色豐富,需要避免打光陰影對形態(tài)造成的遮擋。所選光源必須色溫一致性好,光斑形態(tài)均勻柔和,顯色性高,正確無誤的還原展品本身,兼顧點綴環(huán)境營造展廳氛圍。
(六)互動展項設計
展覽以“克拉克瓷”“騎兵換瓷器”“伯特格爾與白色金子”3個重點故事串聯起故事大綱,并以此設計了4個展項造景:“瓷器壓艙底”、“中國風”、“國王的餐桌”、“煉金工坊”,以此來增加趣味性及互動性。在“瓷器壓艙底”場景中,制作了大量的布匹、麻袋、茶葉盒等道具,以求最大程度還原瓷器壓艙運輸的巧妙方法,“中國風”、“國王的餐桌”場景,歐式燭臺、高腳杯、花瓶等結合精美的梅森瓷,讓觀眾領略瓷器對歐洲餐飲文化的影響?!盁捊鸸し俊毕蛴^眾展示了瓷器加工過程,使觀眾對制作工藝有更直觀的認識。這些展項成為了展覽的亮點與高潮,觀眾親身參與,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并在當下微博微信的自媒體時代,成為網紅打卡點,起到很好的宣傳和推廣作用。
四、多媒體設計
展覽的輔助區(qū)域為西樓一樓展廳,設置了支持圖像、視頻、聲音、全景圖、三維模型等多元化的多媒體互動墻。對文物進行了360度的高清數字化展示,高度還原文物,讓觀眾將文物從展柜內“取出來”,平視俯視,頂面底面,角落細節(jié)一覽無遺,還對德國陶瓷博物館進行了三維還原,突破了時空局限,實景暢游欣賞梅森瓷,擴展了展陳內容。還提供了部分展品的二維碼,掃描即可將文物帶回家,實現信息雙向交流,使得信息傳遞具有娛樂性。
在西樓展廳北側設置了放映廳,將展覽大綱重新編排拍攝成為一個精彩有趣的故事。影片由專業(yè)攝制團隊赴廣州、景德鎮(zhèn)、德國多地進行實景拍攝,將展品動態(tài)化、故事化展示,平面化的大綱就此變得鮮活了。影片從視聽角度加強信息傳遞,豐富展示內容,對參觀完展覽的觀眾是一個很好的總結與復習,2m*4m的巨大幕墻,環(huán)繞立體聲效果使觀眾得到沉浸式的觀看體驗。
五、結語
展覽設計可以算作建筑空間設計的一種,但又不完全是。它通過對空間格局、裝飾、場景、聲光電的合理設計,最終形成一個邏輯順暢、結構清晰、層次分明、的完整展覽。在滿足受眾審美趣味的同時,實現了豐富的信息傳遞與傳播。在展覽設計中還要體現出人文關懷,使每位參觀者的參與熱情得到激發(fā)。
參考文獻:
[1]王新迎.“讀城——發(fā)展北京四合院之美”展覽形式發(fā)計解讀[J].首都博物館論叢,2019.
[2]倪翀.論博物館展覽空間——以臨時展覽為例[J].首都博物館論叢,2019.
[3]吳方浩.談多媒體技術在展覽展示項目中的創(chuàng)新與應用[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9.
[4]王春富,張貴余.設計之美 匠心獨具——談“山宗·水源·路之沖——‘一帶一路中的青海”展覽設計[J].首都博物館論叢,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