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東,蘇斌儒,冼云開,牛冰
(1.東莞市第八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2.東莞市第八人民醫(yī)院B超室,廣東 東莞 523321)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日益凸顯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不斷改變,腦梗死的發(fā)病率正呈逐年升高趨勢,且開始趨于年輕化[1]。急性腦梗死(ACI)是我國中老年人致殘以及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已受到廣泛關注。相關研究報道顯示[2],絕大部分患者發(fā)生ACI的根本原因為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基礎上的血栓形成,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是導致ACI的危險因素之一,和腦梗死的發(fā)生、發(fā)展、復發(fā)密切相關。隨著近年來相關研究的逐漸深入,越來越多的學者發(fā)現(xiàn)慢性炎癥在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進展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NLR)是近年來臨床上所開展的一種快速炎癥狀態(tài)評估指標,亦是心腦血管疾病的新型預測指標[3]。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非特異性驗證敏感性指標之一,參與了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發(fā)展以及斑塊破裂、血栓形成的全部病理生理過程。鑒于此,本文通過研究NLR、hs-CRP及血脂指標與ACI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wěn)定性的關系,旨在為臨床ACI的防治提供參考依據,現(xiàn)作以下報道。
選取東莞市第八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從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間收治的ACI患者80例進行研究,記作ACI組。其中包含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31例,年齡52~80歲,平均年齡(61.33±8.22)歲;文化程度:初中及初中以下34例,高中及高中以上46例。另取同期于我院接受體檢的健康人員80例作為對照組。包含男性50例,女性30例,年齡51~80歲,平均年齡(61.30±8.20)歲;文化程度:初中及初中以下33例,高中及高中以上47例。兩組上述指標經比較無差異(P>0.05),均衡可比。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與2018年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以及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所制定的相關診斷標準相符[4];(2)發(fā)病至入院就診時間在48~72 h內;(3)均為首次發(fā)病;(4)均經頭顱MRI確診。排除標準:(1)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發(fā)生病變者;(2)因動脈炎以及煙霧病等原因導致的腦梗死者;(3)合并血液系統(tǒng)疾病或惡性腫瘤者;(4)心源性腦梗死;(5)意識障礙或伴有精神疾病者;(6)正參與其他研究者。研究對象均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且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已批準。
(1)實驗室相關指標檢測:所有患者均于入院當日、健康體檢者于體檢當日采集空腹靜脈血10 mL,采用血細胞分析儀檢測血常規(guī),主要指標為紅細胞、白細胞、中性粒細胞數(shù)、淋巴細胞數(shù),并計算NLR;以免疫比濁法檢測hs-CRP水平;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脂指標,主要包含總膽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2)頸動脈超聲檢查:使用儀器為Philips IU22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觀察受試者頸動脈內膜中層形態(tài)、結構以及回聲變化情況。于頸動脈分叉處近端后壁1.5 cm處測量IMT,重復測量3次取平均值,將頸動脈內膜局限性隆起且IMT≥1.3 mm記作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按照斑塊回聲的差異分成軟斑、潰瘍斑、扁平斑以及硬斑,將軟斑和潰瘍斑歸為不穩(wěn)定斑塊組(n=44),將扁平斑以及硬斑歸為穩(wěn)定斑塊組(n=36)。
比較ACI組與對照組血脂指標以及NLR、hs-CRP水平,對比ACI不穩(wěn)定斑塊組、穩(wěn)定斑塊組血脂指標以及NLR、hs-CRP水平。
ACI組HDL-C水平低于對照組,而LDL-C、NLR、hs-CRP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1。
表1 ACI組與對照組血脂指標以及NLR、hs-CRP對比
ACI不穩(wěn)定斑塊組LDL-C、NLR、hs-CRP水平均高于穩(wěn)定斑塊組(均P<0.05),見表2。
表2 ACI不穩(wěn)定斑塊組、穩(wěn)定斑塊組血脂指標以及NLR、hs-CRP對比
經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可得:LDL-C、NLR、hs-CRP均是影響ACI患者斑塊穩(wěn)定性的危險因素(均P<0.05),見表3。
表3 ACI患者斑塊穩(wěn)定性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ACI主要是指腦血管血流供應障礙引起的腦組織神經細胞缺血性壞死,從而導致中樞神經系統(tǒng)無法逆轉的病理改變,主要表現(xiàn)為中樞以及部分外周神經功能喪失[5]。動脈粥樣硬化是目前公認的缺血性腦血管疾病重要危險因素,其主要是由血管平滑肌細胞以及炎性細胞、細胞外脂質組成,其中易損斑塊局部炎癥細胞浸潤較多,斑塊基底部存在大量的新生微血管,斑塊脆性大,纖維帽薄,破裂風險較大;而穩(wěn)定性斑塊的纖維帽較厚,炎性細胞較少,破裂風險較低[6]。另有文獻證實,炎癥反應于動脈粥樣硬化進展的不同時期均扮演著重要角色[7]。NLR是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存在的有力預測因子,且有相關研究報道顯示,NLR水平升高、混合斑塊、非鈣化斑塊的患者預后不良風險較高[8]。另有研究學者發(fā)現(xiàn)[9],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過程中,CRP、泡沫細胞以及補體復合物等沉積于動脈壁內,繼而激活補體系統(tǒng),導致大量炎癥介質以及自由基的合成、釋放,進一步引起血管內膜損傷以及不穩(wěn)定斑塊脫落。
本文通過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LDL-C、NLR、hs-CRP均是影響ACI患者斑塊穩(wěn)定性的危險因素,說明隨著上述指標水平的不斷升高,ACI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wěn)定性越差,這與黃偉[10]等研究中指出NLR水平與ACI患者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wěn)定性之間存在密切聯(lián)系的結論基本相符,而張輝[11]等人的報道亦顯示hs-CRP主要與ACI患者的血管內炎癥狀態(tài)有關,這是因為NLR于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發(fā)展、破裂的全過程中均存在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其是反映中性粒細胞升高-急性炎癥反應的指標,淋巴細胞減少-生理應激的指標的相反作用,因此其水平的升高促進了頸動脈粥樣斑塊的破裂。hs-CRP是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的炎癥反應敏感指標,其表達水平的升高反映了機體炎癥反應的加重,繼而增加了血管內皮細胞損傷的風險,進一步導致血栓形成風險升高,最終提高了斑塊易損性,hs-CRP可通過上調下游IL-6以及IL-8等炎癥細胞因子的活性,通過參與炎癥因子對機體的損傷過程影響斑塊穩(wěn)定性,而降低LDL-C水平可減輕機體的炎癥反應,從而逆轉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因此LDL-C水平的升高不僅提示機體炎癥反應隨之增強,也意味著不穩(wěn)定性斑塊形成的風險提高[12-13],張增平的研究中亦指出IL-8水平的升高可以影響斑塊穩(wěn)定性[14],耿彪等人的報道雖未明顯指出hs-CRP及LDL-C與斑塊的形成有關,但其也證實了hs-CRP和IL-6等指標協(xié)同性地影響了頸動脈粥樣硬化型斑塊的形成[15],因此推測LDL-C、NLR、hs-CRP的升高促進了ACI患者不穩(wěn)定斑塊的形成。
綜上所述,ACI患者的LDL-C、NLR、hs-CRP水平顯著升高,且均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穩(wěn)定性密切相關。臨床工作中可對LDL-C、NLR、hs-CRP進行檢測,能夠盡早發(fā)現(xiàn)不穩(wěn)定斑塊形成的風險,從而進行早期干預以降低不穩(wěn)定斑塊形成帶來的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