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青玉,郭蓮怡
(錦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遼寧 錦州 121000)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韌帶以上消化道發(fā)生異常病變引起的出血,常見原因有消化性潰瘍、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急性胃黏膜病變、消化道腫瘤等,是消化內科常見的急重癥,大樣本流行病學研究顯示消化性潰瘍仍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1]?;颊叱鲅客ǔ]^大,若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可發(fā)生急性失血性休克,病死率達6%~10%[2]。因此,早期有效的止血是改善預后的關鍵。目前,金屬鈦夾治療被推薦成為上消化道出血的一線治療方案,其可對出血情況有直觀全面的了解,并可減少復發(fā)出血及死亡率[3]。但其對于出血量大、某些特殊部位如十二指腸球后壁的止血作用欠佳[4]??祻托乱嚎纱龠M表皮細胞生長,減少胃液分泌,是消化性潰瘍出血的內科治療方法之一。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單一應用金屬鈦夾或康復新液對消化性潰瘍出血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故采用內鏡下金屬鈦夾與康復新液聯(lián)合治療,觀察其對消化性潰瘍出血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錦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收治的消化性潰瘍出血患者80例。納入標準:(1)年齡≥18歲;(2)入院有嘔血、黑便等消化道癥狀,病情嚴重程度為輕、中度;(3)入院后24 h內行急診內鏡檢查證實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出血,潰瘍<2 cm,F(xiàn)orrest分級I a~IIa級;(4)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且自愿加入本研究,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1)其他原因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血流動力學不穩(wěn)定或需要手術治療者;(3)合并嚴重心肺、肝腎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礙患者;(4)曾行胃切除或胃腸吻合術者;(5)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6)有精神障礙等疾病不能耐受胃鏡檢查者;(7)對相關藥物有過敏反應及禁忌癥者。將8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及研究組各40例,其中對照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46.2±10.5)歲;研究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45.1±11.2)歲。兩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所有患者均迅速建立靜脈通道,糾正低血容量(血紅蛋白<70 g/L時予以輸注紅細胞)、抑酸護胃(注射用艾司奧美拉唑鈉40 mg每12 h 1次,予以靜脈輸液)、止血藥物靜點(注射用氨基己酸)、禁食等經典治療。對照組患者在此基礎上選擇康復新液(湖南科倫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43020995)治療,10 mL,每日分3次口服,持續(xù)治療7 d。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應用內鏡下金屬鈦夾治療(OLYMPUS公司GIF-240電子胃鏡,HX-110UR鈦夾釋放器、HX 610-135金屬鈦夾),具體方法為內鏡檢查明確出血位置后,應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并吸除胃內容物及積血,直至視野清晰。將連接好的鈦夾釋放器與鈦夾經內鏡鉗道置入,送至內鏡前端,將金屬鈦夾張開,對準出血病灶連同兩側組織共同夾閉,隨后依據病灶大小可重復釋放金屬鈦夾,隨后對術區(qū)使用生理鹽水清洗,觀察無出血后退鏡。
1.3.1 記錄兩組止血時間:嘔血、便血消失,大便顏色恢復正常,生命體征穩(wěn)定,血常規(guī)示血紅蛋白水平穩(wěn)定。
1.3.2 比較兩組RBC、Hb水平: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后72 h抽取患者靜脈血,比較RBC、Hb水平。
1.3.3 比較兩組轉外科手術率:對于止血效果不理想,病情較為嚴重者需轉外科行開腹手術治療的比例。
1.3.4 比較兩組72 h后至1 w再出血率:結合血紅蛋白、紅細胞壓積及臨床癥狀統(tǒng)計治療72 h后的1 w內病灶活動出血情況。
1.3.5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治療7 d后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1)顯效:患者嘔血、黑便、腹痛等癥狀消失,血常規(guī)檢查示血紅蛋白水平穩(wěn)定,復查胃鏡示潰瘍完全愈合;(2)有效:患者各臨床癥狀相對改善,血紅蛋白水平下降停止,復查胃鏡示潰瘍面縮?。?3)無效:患者臨床癥狀未見改善,血紅蛋白水平降低,復查胃鏡提示潰瘍未縮小,或病情惡化死亡??傆行?顯效+有效。
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出血停止時間為(3.50±0.68)d,研究組患者出血停止時間為(1.53±0.55)d,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4.249,P=0.000)。
研究組轉外科手術率、治療72 h后至1 w內再出血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轉外科手術率、治療72 h至1 w內
治療前,兩組RBC、Hb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RBC、Hb水平較前升高,且研究組RBC、Hb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及治療后72 h RBC、Hb水平
研究組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的比較
消化性潰瘍出血是臨床常見的急危重癥,其起病急驟,病情進展迅速,嚴重者可出現(xiàn)失血性休克,若不能及時有效的處理止血,患者可因周圍循環(huán)衰竭而危及生命[5]。以往單純予以靜脈用藥治療活動性出血,出血量常常難以控制,死亡率較高,外科手術是治療出血量較大的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辦法,但其創(chuàng)傷較大,術后恢復慢,費用高,且術后并發(fā)癥較多。故臨床上采取止血效果好、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的治療方法對消化性潰瘍出血尤為重要。
內鏡治療因其精準及時、創(chuàng)傷較小的特點,近年來逐漸成為消化道出血的重要治療手段之一。目前內鏡下止血方法主要為金屬鈦夾止血、注射止血、微波凝固止血和噴灑止血,其中,金屬鈦夾為最有效、安全的止血措施[6]。本試驗證實,研究組止血時間、轉外科手術率、治療72 h后至1 w內再出血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治療后RBC、Hb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證實其對消化性潰瘍出血的治療具有積極意義。通常上消化道出血位置有不確定性,內鏡下止血可迅速找到出血位置,并對出血部位進行清洗,使出血病灶更加清晰,隨后金屬鈦夾通過借助物理機械原理,直接夾閉顯露在潰瘍表面的血管進行有效止血[7-8]。且其可通過充分阻斷血流的方式而對噴射性小動脈出血的止血效果更為顯著。但研究組1例患者因鈦夾脫落造成再出血事件的發(fā)生,為鈦夾治療消化性潰瘍出血的局限性,亦有學者認為大量活動性出血、十二指腸后壁等特殊部位出血及壞死潰瘍組織均可引起鈦夾脫落,進而影響止血效果[9]??祻托乱菏且环N中藥制劑,由美洲大蠊干燥蟲體經乙醇提取獲得,其藥理機制為減少胃液分泌,加快表皮細胞及肉芽組織的生長,具有通利血脈,養(yǎng)陰生肌之功效[10]。對照組RBC、Hb水平較前升高,癥狀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究其原因,可能由于康復新液通過增加PGE2水平,促進潰瘍創(chuàng)面的修復及減輕消化道黏膜充血水腫,進而發(fā)揮良好的止血效果密切相關[11]。另外,康復新液中多元醇及肽類活性物質可通過增強人體淋巴細胞活性調節(jié)生理平衡進而提高機體免疫功能[12]??傊?,康復新液與金屬鈦夾治療消化性潰瘍的作用機制不同,協(xié)同作用可進一步縮短止血時間,大大提高止血效果,縮短患者恢復時間,預防止血后再次出血,明顯提高消化性潰瘍出血患者的生存率。
綜上所述,聯(lián)合應用內鏡下金屬鈦夾與康復新液對消化性潰瘍出血治療具有潛在價值,值得臨床推廣。本研究中,由于條件有限,未對其他內鏡下治療消化性潰瘍出血的方案進行比較,今后還需對上述方面進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