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李郁
今年是《法治日報》創(chuàng)刊40 周年。對一家報紙來說,40 年不長;但對一個報人,基本就是一生。我1986 年入職法制日報社,2011年退休,在報社工作25 年。退休后也還是報社的人吧,前后算起來35 年?;仡櫼酝?,我深感欣慰。因為,我供職期間,正趕上法制日報社的“輝煌時期”。
1982 年8 月,我從吉林大學中文系畢業(yè),分配到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xié)會(以下簡稱“對外友協(xié)”)政治處工作。外事部門,當時是很有魅力的,工作環(huán)境尤其好。但幾年下來,我總不安心。因為和大多數(shù)學中文的人一樣,我始終有一個揮之不去的作家夢。作家不行,記者也可以。新聞也叫“亞文學”嘛。
1986 年6 月,對外友協(xié)團委組織舞會,邀請北京東長安街的國家機關(guān)團委參加。我是舞會的組織者,和幾家團委的負責人一一見面寒暄。公安部團委的人向我介紹了《中國法制報》(《法治日報》的原名)的女記者胡建輝。出于禮貌,我首先請胡記者跳舞。跳舞中我順便問中國法制報社招不招人。她說報社的文藝部可能要招人,承諾幫我打聽一下。
胡建輝是個熱心腸。很快,她就來電話了,說文藝部確實要招人,可以來談?wù)?,并給了我文藝部的電話……
幾天后,當時的文藝部主任李芮和副主任于福源在辦公室接見了我。他們說,報紙要擴版,文藝部需要擴充,正在物色人選。他們留下我的一些作品,讓我回去等消息。
1991 年,剛搬進新辦公樓時文藝部部分工作人員合影 資料圖片
大約兩個星期后,我被通知去填表、報到。我沒想到事情進展這么順利,立馬就趕了過去。當時,他們正在發(fā)獎金,一個胖胖的女編輯叫高紅十的,一看就是個性格爽朗的人,笑著問我:“你現(xiàn)在一個月拿多少錢?”我說90 來塊錢,她說:“那你快來吧,我們這個月光獎金就130 塊。”
根據(jù)當時的政策,大學畢業(yè)工資只有62 元,加上其他福利總共也只有70 多元。對外友協(xié)的領(lǐng)導為了照顧我,安排我住在辦公樓里,算我值班,每月補助我15 元,總共是92 元。而如果到報社上班,收入可以翻一倍半,那可是高薪?。?/p>
后來我才知道,《中國法制報》可以說是應(yīng)改革開放、思想解放之運而生,適應(yīng)社會要求,深受讀者歡迎。當時的發(fā)行量達100 多萬份,利潤豐厚,職工的福利待遇也高,在新聞界是拔尖的。
1986 年8 月16 日,我正式成為報社一員。當拿到記者證的時候,我都有點暈乎了,覺得不是真的。隨后,我搬到報社的單身宿舍。這是租用的北京六建招待所的房子,我和5 名剛畢業(yè)的大學生同住一個大房間。
當年報社的工作場所和住宿條件都比對外友協(xié)差很多,但我很滿足。我實現(xiàn)了多年的夙愿,而且意外獲得“高薪”。
幾年后,一位中學同學來看我,問我掙多少錢。那時我每月已能拿500 多元了,他聽了直愣神兒:“這么多錢,你花得了嗎?”
他當時在河南焦作煤礦的機關(guān)工作,工資獎金不足百元。
李郁山西武鄉(xiāng)縣人,1951年出生,曾任空軍航校飛行學員,民航飛行大隊機械師、分隊長。1978年考入吉林大學中文系,畢業(yè)后分配到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xié)會工作。1986年調(diào)入法治日報社,歷任編輯記者、部門副主任等職,2011年2月退休。在法治日報社供職期間,曾采寫了《金融萬花筒》、《重修圓明園 原來是騙局》、《倒下也是向前沖》等報告文學和長篇通訊,在社會上產(chǎn)生較大反響。
我剛調(diào)來時,報社還在北京五棵松北面的金溝河辦公,租用的是鐵道兵干休所的兩棟樓,很破舊。我們文藝部9 個人,全擠在一間辦公室里。屋門油漆斑駁,還破了個洞。正值盛夏,沒有空調(diào),屋子當中的茶幾上放一臺電扇,不能對著人吹,因為每個人桌子上都堆滿稿件、紙張,一吹紙張會亂飛;只能對著門吹,帶動屋內(nèi)空氣流動,取其涼意而已。坐在辦公室里工作,經(jīng)常是汗流浹背。
說實話,我第一次到報社時有點失望。但我從未聽到同事對此有怨言。大家心里有盼頭:報社的辦公大樓正在選址,不久的將來就會搬進新樓。
但是辦公樓的選址并不順利。據(jù)說,最早有計劃在人民大會堂西側(cè),也就是現(xiàn)在國家大劇院的地址上,建一棟“法制大廈”。其中有全國人大、法工委等單位的辦公地,也包括法制日報。但是,后來證明這只是傳言。報社只得自己選了幾處覺得不錯的地方申報,比如復興門、車公莊附近。但對于這些地方,北京市自己已有規(guī)劃,報告一一被否決。后來被安排到和平里,現(xiàn)在的北三環(huán)附近,中國日報旁邊。這回卻是報社不同意了,理由是,中國日報是外文報紙,我們是中文報紙,兩家在一起不合適。結(jié)果,選址就被擱置了。再后來,一下就被推到了北京東北郊的六公墳花家地村,屬望京新規(guī)劃區(qū)。
于是,我們永遠只能站在郊外遠望京城了。
那是一個中午的休息時間,當時的社長關(guān)志豪拿著一張報社辦公樓效果圖讓大家看。圖上是一棟高聳的雪白的塔樓,間以層層藍色的連體窗戶,十分漂亮壯觀,大家不由得嘖嘖稱贊。
我也由衷地高興,不由得大聲說:“就沖著這漂亮的大樓,我這輩子就在這里干了!”
副主任于福源打趣我說:“辦公樓不好,你還要跳槽怎的?”大家一陣哄笑。
據(jù)說,《法治日報》1980 年創(chuàng)刊,3 年后辦公樓建設(shè)就獲得國家立項,并撥款2000 萬元。2000 萬,在當時可謂天文數(shù)字。剛經(jīng)歷“文革”浩劫,國家百廢待興,仍然撥出巨款建報社的辦公區(qū),足見對法治的重視。
1990 年底,報社辦公樓竣工。大樓位于京密公路旁邊,四周都是農(nóng)田。曠野中,藍天下,一棟藍白相間的大樓巍然聳立,顯得格外氣派。很長時間,法治日報社大樓都是京城邊上引人注目的一景。
一兩年后,報社購置了新的辦公桌椅。再往后,所有工作場所都加裝了中央空調(diào),實行編寫電腦化、激光照排印刷……..工作條件逐步實現(xiàn)了現(xiàn)代化。
其他輔助性建筑設(shè)施也很先進。比如,辦公大樓邊是一座半圓形的多功能廳,內(nèi)設(shè)可以容納全體員工集會的大廳,多個可以舉辦小型會議的小廳,還有一處功能齊全的歌舞廳,可以舉辦中小型文藝演出和一般的群眾性舞會。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報社幾乎每周六下午都舉辦舞會,職工們在閃爍的燈光下和悅耳的樂曲中翩翩起舞,其樂也融融。
這么好的條件,我始終感到滿足。我也實踐了當年的承諾:這輩子就在法治日報干了!
辦公大樓西南面是兩棟宿舍樓,方方正正,形狀顏色和辦公樓很匹配。宿舍樓早一年建成,估計當時報社至少有一半人分到了住房。我分到的是一套小三居里的一個大間。因為是單身,只能和別人合居。據(jù)說,兩棟宿舍樓,是時任報社領(lǐng)導全力爭取來的。當時規(guī)劃地址時,并沒有安排宿舍樓。但報社領(lǐng)導著眼于職工的福利,堅持要蓋宿舍樓。經(jīng)不懈努力,終于得到批準。于是,報社院內(nèi)顯得擁擠了。但是,長遠看來,這種安排是非常明智的。畢竟,職工的吃、住、行是一個單位的大事。好的福利,可以轉(zhuǎn)化為工作的動力。
事實上,報社員工們的工作從來都是努力的。報紙的質(zhì)量得到中央的認可、讀者的喜愛,社會評價一直較高。發(fā)行量是報紙的質(zhì)量和影響力的重要指標?!斗ㄖ稳請蟆吩谏鲜兰o八九十年代,發(fā)行量年年攀升。鼎盛期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中后期,發(fā)行量達到近200 萬份。訂閱者不只是政法界、行政企事業(yè)單位,還有很多個人。有一次,我在福建出差時遇到一位年輕人,他告訴我,他的家人都是普通工人,也都是《法治日報》的忠實讀者,十多年來他家一直自費訂閱《法治日報》。
《法治日報》的影響力與日俱增,不僅限于國內(nèi),在國際上也引人注目。有一件小事從側(cè)面也能反映這一點。
大概是1994 年初,我寫了一篇關(guān)于河北省趙縣農(nóng)村成立村民理事會參與村務(wù)民主管理的通訊報道,發(fā)在頭版頭條。幾天后,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駐北京辦事處的工作人員給我打來電話,說他們看到我的文章,想進一步了解相關(guān)情況。
接到電話,我頗覺意外,因為我從未與國際上的個人或組織發(fā)生過聯(lián)系。它使我有點小得意,畢竟我的報道引起國際組織的關(guān)注。于是我又寫了一篇散文發(fā)在本報的文藝版,題目是《文章寫進聯(lián)合國》。
廣泛的影響力和可觀的發(fā)行量帶來了良好的經(jīng)濟效益。最好的時侯,報社的自有資金達到9000 萬元。這在中央新聞單位是少有的。
我進報社不久,報社就變?yōu)樽允兆灾У慕?jīng)濟體。因此,除了最初的基礎(chǔ)建設(shè)是國家撥款外,以后的一切經(jīng)濟活動都是自己負責。比如辦公條件的改善,第三座宿舍樓的建成,還購買了30 多套商品房在職工中進行分配。我也是其中的受益者,至今還住著當時分配的房子。我常常想,如果不是報社,憑我自己,絕無可能住上一百多平方米的房子。
感恩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