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承 霍小光 張曉松 侯雪靜 林暉 施雨岑
從生產(chǎn)大隊黨支部書記,到泱泱大國最高領導人,40多年來,習近平同志無時無刻不牽掛著貧困群眾,始終把扶貧使命扛在肩上。
看真貧的故事——“你們得讓我看到真正情況,不看那些不真實的”
摸清貧困真實底數(shù),做到心中有數(shù),才能有針對性地推進扶貧工作。習近平總書記上任伊始便提出這個要求。
一個多月后,總書記的身影出現(xiàn)在天寒地凍的太行山深處。
河北省阜平縣駱駝灣村,貧困戶唐榮斌此前見過最大的官不過是鄉(xiāng)長。那天,村支書顧潤金來到唐榮斌家,說上面要來人視察,但沒告訴他來人是誰。沒想到來的竟是總書記習近平。
總書記對當?shù)馗刹空f:“專程來這里看望大家,就是為了解我國現(xiàn)在的貧困狀態(tài)和實際情況。你們得讓我看到真正情況,不看那些不真實的。所以走得遠一點,哪怕看得少一些,是真實的,才是值得的!”
家里幾口人,兄妹幾個,有幾畝地,收成咋樣,農(nóng)村合作醫(yī)療咋樣……看真貧、察實情,總書記一句一句問得十分仔細。
灶臺上的鐵鍋還冒著熱氣??倳浗议_鍋蓋察看,只見里面蒸著饅頭、玉米餅子、紅薯、土豆和南瓜。
唐榮斌老伴從鍋里拿出一塊蒸土豆遞給了總書記??倳涥艘粔K放在嘴里:“味道不錯!”還讓同行的人都嘗嘗。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遍及一個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qū)。農(nóng)家院落、田間地頭,體察百姓疾苦,細辨貧困癥結(jié)。
賬本的故事——“扶貧攻堅就是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
湖南省花垣縣十八洞村地處武陵山脈腹地,是一個藏在偏僻山谷中的苗族聚居貧困村。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這里時,全村貧困發(fā)生率高達57%。
村民石拔三清晰記得,總書記到她家中看望,坐下來同一家人算收支賬,詢問有什么困難、有什么打算,察看了她家的谷倉、床鋪、灶房、豬圈,勉勵一家人增強信心,用勤勞和智慧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
“他希望大家把種什么、養(yǎng)什么、從哪里增收想明白,不要喊大口號,也不要定那些好高騖遠的目標。扶貧攻堅就是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贝迕袷┏筛换貞浀馈?/p>
2016年全國兩會湖南代表團審議現(xiàn)場,習近平總書記同代表們一邊回憶當時的情景,一邊又算起增收賬。
“我正式提出‘精準扶貧就是在十八洞村”,“現(xiàn)在人均收入有多少了?”習近平總書記問。
“您當年來的時候是1680元,現(xiàn)在已經(jīng)增加到3580元?!毕嫖魍良易迕缱遄灾沃葜蓍L郭建群告訴總書記,十八洞村百姓收入增加,村容村貌變化,已經(jīng)成為全省文明村和旅游定點村,村民笑容多了、求發(fā)展愿望強了,連大齡男青年解決“脫單”問題也容易了。
習近平總書記高興地說:“要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思路、更精準的舉措,打好脫貧攻堅戰(zhàn),如期實現(xiàn)脫貧攻堅目標?!?/p>
2016年,十八洞村實現(xiàn)整村脫貧?!八阗~”,成為精準扶貧最生動的詮釋。
2017年春節(jié)前夕,在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的貧困村德勝村,習近平總書記坐在村民徐海成家的客廳里,一筆一筆給他算收入支出賬:“種植馬鈴薯原種3畝,畝產(chǎn)2000斤,一斤收入2元;一般的商品薯種了15畝,每斤是5毛錢?!?/p>
“這價格差得很多啊?!笨倳洀呢毨舻男≠~本上指出了增收的門路。
總書記問當?shù)馗刹?,馬鈴薯原種育種這一項有希望做大嗎?
“有希望,我們?nèi)h馬鈴薯育種占到全國五分之一。”縣委書記郝富國答道。
總書記點點頭說:“你們下一步的路子都有了,就是怎么把它市場化、規(guī)模化發(fā)展起來。”
這樣的場景并不陌生。
在江西井岡山神山村張成德家中,在青?;ブ磷遄灾慰h班彥村呂有金家中,在安徽金寨汪能保家中、陳澤申家中,在寧夏固原楊嶺村馬科家中……習近平總書記翻開一本本扶貧手冊,察看著一項項精準扶貧政策的落實情況,細致詢問他們的收入和支出,同困難群眾一起盤算脫貧致富的門路。
不僅是貧困戶的收入支出賬,全國到底有多少貧困人口,能否精確到一家一戶,這本賬,更是精準扶貧的基礎。
“情況搞清楚了,才能把工作做到家、做到位。幫助困難鄉(xiāng)親脫貧致富要有針對性,要一家一戶摸情況,張家長、李家短都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一項史無前例的貧困人口建檔立卡工作在全國展開。2014年,扶貧系統(tǒng)在全國范圍開展貧困識別。建檔立卡使我國貧困數(shù)據(jù)第一次實現(xiàn)了到村到戶到人。
有了這本“賬”,扶貧開發(fā)進入了“滴灌式”精準扶貧新階段。脫貧攻堅以來的7年間,中國貧困人口減少9000多萬,相當于一個中等國家的人口總規(guī)模。
茶和果的故事——“‘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黨的恩,這句話講得很好”
浙江省安吉縣溪龍鄉(xiāng)黃杜村時任白茶基地負責人梅喜英還清楚地記得:2003年4月9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沿著泥巴路走進茶園,詢問白茶推廣種植情況——白茶是怎么引進的,怎么扦插、采集、加工,銷售情況如何。
那次調(diào)研后不久,安吉縣的白茶產(chǎn)業(yè)得到了跨越式發(fā)展,政府注冊了“白茶之鄉(xiāng)”品牌,免費培訓茶農(nóng),拓展出茶文化、茶工藝、茶食品等白茶產(chǎn)業(yè)鏈。
如今,黃杜村白茶種植面積已從5000余畝擴大到1.2萬畝,年產(chǎn)值達1.5億元,昔日荒山變身“茶?!?,村民收入也從“一天賺一塊錢”變?yōu)槟耆司^3.6萬元。
2018年4月,黃杜村20名黨員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匯報村里種植白茶致富的情況,提出捐贈1500萬株茶苗幫助貧困地區(qū)群眾脫貧。
習近平總書記對這件事作出重要指示,強調(diào):“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黨的恩”,這句話講得很好。增強飲水思源、不忘黨恩的意識,弘揚為黨分憂、先富幫后富的精神,對于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很有意義。
2年過去了,1500萬株茶苗在湖南、四川和貴州3省4縣的34個建檔立卡貧困村扎下根來,帶動受捐地1862戶5839名貧困人口增收脫貧。
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回到梁家河。他特意坐上越野車沿著崎嶇的山路前往山梁高處的蘋果種植園察看。得知坡地上種植的蘋果畝產(chǎn)4000斤,能夠收入2萬多元,習近平總書記很高興。
“一定要堅定地把蘋果產(chǎn)業(yè)抓下去。”總書記的囑托,延安市委常委、寶塔區(qū)委書記劉景堂記憶猶新?!拔覀冞@幾年堅定不移地落實總書記指示,不斷發(fā)展壯大蘋果產(chǎn)業(yè)。這兩年豐產(chǎn),畝產(chǎn)8000斤左右,農(nóng)民收入大幅增加?!眲⒕疤谜f。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要研究如何解決好因災減產(chǎn)、同果不同價、豐年難豐收等問題。特別是提出的對口幫扶,讓曾經(jīng)被認為和貧困地區(qū)不沾邊的金融產(chǎn)品成為蘋果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穩(wěn)定支撐。
在證監(jiān)會統(tǒng)籌下,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在對口幫扶的陜西延長縣,創(chuàng)新推出蘋果“保險+期貨”金融產(chǎn)品——由保險公司負責為果農(nóng)提供價格保險,最終價格波動風險由期貨公司在期貨市場進行對沖平抑。
受益的第一批試點戶有安溝鎮(zhèn)阿青村果農(nóng)肖金光。他2018年按一斤4元把家里30噸蘋果上了保險,后來遇上市場行情波動,一斤跌了1.8元,“換作以前又要返貧了,如今保險公司真給賠了,有底氣就更有干勁?!?/p>
肖金光的經(jīng)歷帶動了村民參與。有了價格保險?!皟r”護航,貧困老區(qū)的蘋果走向迪拜等國際市場。2019年5月延安各縣整體脫貧摘帽,蘋果真正成為“致富果”。
一杯清茶、一個蘋果、一塊火腿、一壺小酒……越來越多的貧困地區(qū)特色產(chǎn)品走向大城市的百姓餐桌。
2018年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成都主持召開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zhàn)座談會時強調(diào),堅持社會動員、凝聚各方力量,充分發(fā)揮政府和社會兩方面力量作用,形成全社會廣泛參與脫貧攻堅格局。
2019年11月,國家發(fā)改委等15部門發(fā)出《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消費扶貧的倡議》。專項扶貧、行業(yè)扶貧、社會扶貧互為補充的“大扶貧格局”逐步形成。
“弱鳥先飛”的故事——“加強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jié)合,讓脫貧具有可持續(xù)的內(nèi)生動力”
1988年,走完閩東九縣后,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以“弱鳥如何先飛”為題寫下閩東九縣調(diào)查隨感。
當時,不少同志把脫貧的希望寄托在國家多撥資金、多一點關照上。習近平同志認為:“我們有必要擺正一個位置:把解決原材料、資金短缺的關鍵,放到我們自己身上來,這個位置的轉(zhuǎn)變,是‘先飛意識的第一要義。我們要把事事求諸人轉(zhuǎn)為事事先求諸己?!?/p>
在西寧市回族中學高級教師拜秀花心里,2016年那個玉蘭花盛放的日子永生難忘。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她帶著自己對幾個農(nóng)牧區(qū)學校進行調(diào)研的成果來到北京,希望在全國人代會上為改善鄉(xiāng)村教師師資力量建言。
在青海代表團審議中,她直言不諱:“鄉(xiāng)村教師整體素質(zhì)不高問題依然突出,特別是漢語和民族語言雙語教師力量薄弱。”
坦率的發(fā)言,引起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關注:“扶貧先扶智,要更加注重教育脫貧,著力解決教育資源均等化問題,不能讓貧困人口的子女輸在起跑線上,要阻斷貧困代際傳遞?!?/p>
為了“扶智”,他看實情——輾轉(zhuǎn)3個多小時來到重慶大山深處的中益鄉(xiāng)小學,仔細察看師生食堂的餐廳、后廚,了解孩子們的學習和生活情況。
為了“扶智”,他想辦法——“對貧困山區(qū),要鄉(xiāng)村教師進去,或者讓孩子們在外面寄宿。對實在太偏遠的,可以不搞集中住宿……可以派教師進去,把待遇搞得好一點,搞輪換制,把這樣的經(jīng)歷作為教師提級的一個重要依據(jù)?!?/p>
為了“扶智”,他提期望——在給“國培計劃(2014)”北京師范大學貴州研修班參訓教師的回信中,諄諄叮囑年輕人要“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奮進者、教育扶貧的先行者、學生成長的引導者”。
“弱鳥可望先飛”的信念和志向讓變化悄然發(fā)生——
“‘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總書記講的這句話真的靈驗了!”鄉(xiāng)親們笑著說。
這幾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很多場合講過這句話:“加強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jié)合,讓脫貧具有可持續(xù)的內(nèi)生動力。”擺脫貧困,不僅是物質(zhì)條件的改善,更是人的全面發(fā)展。這是中國反貧困斗爭的題中之義。
縣委書記“返崗”的故事——“貧困縣的縣委書記、縣長要穩(wěn)在那兒,把責任擔到底,不脫貧‘不能走”
2015年11月,北京京西賓館。被外界稱為“史上最高規(guī)格”的中央扶貧開發(fā)工作會議在這里舉行,中央政治局常委全部出席。會上,22個中西部省(區(qū)、市)主要負責人,在脫貧攻堅責任書上鄭重簽下自己的名字。這些肩負脫貧攻堅重任的“一把手”們,向黨中央立下了“軍令狀”。省里向中央立“軍令狀”,地市向省、縣向地市也要立下“軍令狀”,壓力層層傳導、責任層層壓實。
這次會議召開后約半年,2016年6月3日,地處大別山區(qū)的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召開了一次縣領導干部會議,會上宣布上級決定,潘東旭同志不再擔任縣委書記。此前,他已任六安市委副書記。
讓大家沒想到的是,12天后,潘東旭同志又回來了——職務還是六安市委副書記、金寨縣委書記。
原來,就在一個多月前,習近平總書記到金寨縣考察,明確提出:“打好扶貧攻堅戰(zhàn),要采取穩(wěn)定脫貧措施,建立長效扶貧機制,把扶貧工作鍥而不舍抓下去。”潘東旭同志“離任”又“返崗”,正是總書記親自作出的指示:“得來點兒真的,貧困縣的縣委書記、縣長要穩(wěn)在那兒,把責任擔到底,不脫貧‘不能走,一個蘿卜一個坑,出水才見兩腿泥?!?/p>
2017年春節(jié)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冒著嚴寒,來到河北省張北縣德勝村看望慰問困難群眾。在村民徐海成家,縣委書記郝富國指著德勝村第一書記蘇會彬向總書記匯報:“這是省里派來的第一書記,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包括引進光伏扶貧項目、打井修路、聯(lián)系科研院校開展農(nóng)技培訓、加強基層黨建?!?/p>
“我們的目標是‘不脫貧、不脫鉤?!碧K會彬接著向總書記匯報,他2016年2月份到村里擔任第一書記,每個月都要在村里干上20多天。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绷暯娇倳浾f,脫貧攻堅的火車頭就是黨支部。派扶貧工作隊、第一書記,這些舉措都有了,關鍵是要夯實,發(fā)揮實效。第一書記要真扶貧,撲下身子在這里干。
蘇會彬記下了這些話。
總書記多次指出,要把夯實農(nóng)村基層黨組織同脫貧攻堅有機結(jié)合起來,注重選派一批思想好、作風正、能力強的優(yōu)秀年輕干部和高校畢業(yè)生到貧困村工作。
對于第一書記如何開展工作,習近平總書記也常常給他們支招:要真正沉下去,撲下身子到村里干,同群眾一起干,不能蜻蜓點水,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不能神龍見首不見尾。
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關懷指導下,自2015年以來,全國累計選派第一書記45.9萬人,現(xiàn)在崗23萬人,實現(xiàn)了建檔立卡貧困村和黨組織軟弱渙散村全覆蓋,被群眾譽為“黨派來的好干部”“脫貧致富的領路人”。
路的故事——“那真是披荊斬棘、跋山涉水”
50年前,陜西梁家河的黃土地上溝壑縱橫,“知青剛?cè)r,還有些糧食供應,后來要靠自己勞動,跟老百姓一樣,就挺緊張的了?!倍嗄旰罅暯酵救杂浀?,春耕時,家家戶戶都把僅有的糧食留給種地的壯勞力,婆姨帶著孩子出去討飯。
幾十年后,習近平作為中國國家主席訪問美國,在華盛頓州當?shù)卣兔绹押脠F體聯(lián)合歡迎宴會上,對全世界坦陳了自己當年質(zhì)樸的心愿:“我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讓鄉(xiāng)親們飽餐一頓肉,并且經(jīng)常吃上肉?!?/p>
正是走過這樣艱難的路,向貧困開戰(zhàn)的決心才會如此堅定。在中國共產(chǎn)黨人“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錚錚誓言中,千千萬萬個“梁家河”舊貌換新顏——“修起了柏油路,鄉(xiāng)親們住上了磚瓦房,用上了互聯(lián)網(wǎng),老人們享有基本養(yǎng)老,村民們有醫(yī)療保險,孩子們可以接受良好教育,當然吃肉已經(jīng)不成問題”。
福建壽寧縣下黨鄉(xiāng)的山路,見證了一段動人的往事。
30年前,下黨的山路蜿蜒崎嶇,“那個地方,由于過于偏僻難行,上面的干部很少去。地委書記我是第一個去的?!绷暯酵緯r常回憶起當年的場景,“那真是披荊斬棘、跋山涉水。鄉(xiāng)黨委書記拿著柴刀在前面砍,我們每個人拿個竹竿,沿著河邊走,他說這樣走近一點?!?/p>
當?shù)匕傩兆园l(fā)來到路上,每隔上兩三里就擺上一桶一桶用土藥材做的清涼湯,讓習近平同志一行消暑?!半m然很累,但我很感動。”習近平同志深情地說,“那樣一個地方,你去了一次,人家記你幾代?!?/p>
今天,千千萬萬名第一書記、駐村干部正堅守在最貧困的地方,進村入戶、一人一策,找準“病根”,拔掉“窮根”。
兩年前,四川大涼山的山路崎嶇險峻,習近平總書記不遠千里去到那里,給那里的彝族群眾帶去關懷和希望。
開門是懸崖,背后為絕壁——大涼山深處,阿土列爾村人祖祖輩輩對“路”的形象認知,是從一道道絕壁、一道道天塹開始的?!翱粗迕駛兊某鲂袪顟B(tài),感到很揪心。”2017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談到有關涼山州“懸崖村”的電視新聞報道時,關切之情溢于言表。
在了解到當?shù)亟诵碌蔫F梯后,總書記的心里“稍稍松了一些”。藏在云端的“懸崖村”辦起旅游,招攬客人;憂心忡忡的父母,從此不再為兒女的上學路擔驚受怕。
從初到梁家河的知識青年,到為國為民夙夜在公的人民領袖,習近平同志走過坡急溝深的盤山路、走過覆滿冰雪的鄉(xiāng)村路、走過滾滾麥浪間的田野小道……風雨兼程、一往無前。
今天,他正帶領人民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上闊步前行。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