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邦海
2019年11月,在中國輕工聯(lián)合會主辦的首屆“百鶴杯”工藝美術設計創(chuàng)新大賽上,我的《醉苗鄉(xiāng)》刻瓷板作品,引起了審核專家的極大興趣和關注,最終以其獨特的創(chuàng)意和精良的做工有幸獲得獎項。這也是我在刻瓷創(chuàng)作道路上的一次嘗試。
在刻瓷藝術界中,刻瓷者所刻的作品大多都是現(xiàn)成的照片或以他人的畫作為原型,這似乎已經成為一種固有的創(chuàng)作模式。我想:如何突破刻瓷藝術已有的水平,把中國這一特有的刻瓷藝術形式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展現(xiàn)出更加精致的作品風貌,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美的感受呢?記得我國陶瓷權威、清華美院王建中教授曾說過:“不能當刻瓷工匠,必須以畫家的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深入生活搞創(chuàng)作,作品才會有鮮活的生命力?!庇谑俏掖蚨ㄗ⒁?,于2014年5月份去了貴州西鄉(xiāng)苗寨進行寫生——我曾一直對南方少數(shù)民族的傳統(tǒng)服飾和裝束及風土人情特別感興趣,并且覺得很適合通過刻瓷藝術來表現(xiàn)那種服飾的繁復之美。在深入生活過程中,我印象最深刻也是最讓我感動的是苗寨歡迎貴賓的儀式:苗族少女身著點綴著銀飾的精美的繡衣翩翩起舞,老老少少擊鼓奏樂,主人熱情洋溢地舉杯敬酒……隆重而熱烈的場面,既體現(xiàn)出古樸好客的人情美,也集中展現(xiàn)出苗族人特有的服飾裝束的繁復之美和色彩之美。最終,我確定把眾多苗民歡迎貴賓的儀式作為畫面。
創(chuàng)作步驟分為四個部分,即設計稿、落稿、雕刻和敷色。下面就這件作品談談我的創(chuàng)作過程。
在陶瓷板(高140厘米、寬100厘米)上運用刻瓷工藝創(chuàng)作《醉苗鄉(xiāng)》這件作品,首先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根據(jù)寫生素材進一步整理、提升為創(chuàng)作稿。
創(chuàng)作過程需要將大量素材進行篩選,包括速寫、照片等進行一個翻譯和轉換的過程,即將自然物的立體結構翻譯成平面結構,將自然真實的物象翻譯成畫面語言,這就涉及構圖。構圖是創(chuàng)作的開始,在畫面的組織結構上采用什么策略是建立在對物象的理解與審美的把握之上的,還需在大量素材畫稿的基礎上,梳理出思路,設計出構圖方案,即根據(jù)作品的立意畫出黑白灰畫小稿。
《醉苗鄉(xiāng)》重點突出前后兩組人物為客人斟酒與敬酒的幾個典型優(yōu)美的動作,避免畫面分割平均,突出畫面的節(jié)奏起伏,并加強人物的動勢感。對畫面的主次、取舍、呼應、氣勢及開合等進行了反復研究、推敲和修改調整,使畫面變得更加完美。這個階段不但是畫面不斷完善、趨向完美的階段,同時也是各種靈感迸發(fā)并促進畫面升華的階段。在畫面空間上把控黑白灰之間量的關系,通過反復調整畫面的節(jié)奏與秩序,最終選定了較滿意的一幅構圖,放大后再添加一些細節(jié),又根據(jù)畫面需要,重新組織前后人物衣紋用線等,研究不同方向的線條穿插與層層疊壓的結構關系,最終形成作品的線稿。作品采用中西結合的復試構圖,體現(xiàn)了更純粹的語言形態(tài)和表述方式。在此基礎上再認真推敲黑白灰畫稿與色彩稿后才進入了作品的制作環(huán)節(jié)。
依據(jù)創(chuàng)作稿在選用的瓷板釉面上進行構圖。具體方法是:根據(jù)傳統(tǒng)工筆畫中在紙上將畫稿拷貝的方法,采用了在創(chuàng)作好的線描稿下面附上紅色復寫紙,用硬質繪圖鉛筆把線稿拷貝復寫到陶瓷板釉面上,保證了人物形象??截惡煤?,再檢查調整線條精度和疏密關系,在造型上也可適度變形夸張,作主觀處理,對個別地方適當做修改和調整。落稿時盡可能做到準確、詳盡和具體,五官部位的線條要精確,以便在雕刻時做到心中有數(shù)。
這件作品綜合運用點刻、線刻和面刻三種工藝結合的方法雕刻。
雕刻這件作品分為面部雕刻、手部雕刻、頭飾雕刻、服飾雕刻和背景雕刻五大部分。每一部分要根據(jù)不同的結構特征和質感表現(xiàn),使用不同的刀具和選擇不同的技法雕刻。充分體現(xiàn)了刻瓷工藝的特點。
人物面部采用面刻工藝淺色釉面雕刻法雕刻,主要使用合金尖型刀和平口刀,局部如頭發(fā)亮部,使用金剛石刻線刀雕刻。
面部以明暗關系劃分為三個部分,也稱三大面:暗面、灰面和亮面(包括五官部位),一般各占面部面積的1/3左右。使用合金尖型刀,先從額頭的暗部開始,依次雕刻整個面部的暗面,再從灰面向亮面過渡。面部五官更需按照三大面謹慎雕刻。根據(jù)面刻工藝要求,暗面必須刻至胎體,但釉面具有一定的厚度,使用合金尖型刀雕刻暗面時很難一遍雕刻干凈,需全刻三遍;灰面雕刻時使用合金尖型刀雕刻時亦需全刻,但只刻兩遍。注意用尖型刀雕刻時,刻點之間不留間隙,可隨時借助側光觀察,不能留下釉面殘點;亮面雕刻時使用合金尖型刀雕刻,亦需全刻,但只刻一遍即可。在面部雕刻過程中及時敷色檢查。即用白色棉布塊蘸赭石色或與面部接近的油畫顏料,敷搽進刻后的刀跡里,立刻顯現(xiàn)出面部雕刻的層次。此時定會發(fā)現(xiàn)不足之處,如過渡面生硬、刻點不均勻、暗面刻得深度不夠或暗面還留有釉面殘點等。如有以上問題需繼續(xù)補刻,再敷搽顏料檢查,經過反復檢查、修整,直到滿意為止。
雕刻五官部位,既要考慮形似,更要強調神似,要在形似的基礎上達到神似。面部采用面刻為主,便于細致入微地刻畫主體。
人物手部采用面刻工藝淺色釉面雕刻法雕刻,主要使用合金尖型刀雕刻。手是人的第二表情,苗族少女用牛角和陶器為賓客斟酒,手的姿勢復雜,表情豐富,需要對手的結構把握準確。
頭飾分銀角冠、銀帽及項圈和佩飾,是用銀器制成的,造型傳統(tǒng),紋飾細膩,結構組合繁雜。使用金剛石刻線刀采用線刻工藝雕刻,再以點襯托出細微的結構和層次關系。為了表現(xiàn)銀器的質感,以密襯疏,只把背景做密刻處理,以暗襯亮,突出銀器閃亮的光潔感,最大限度地保留白色釉面的光潔度,在光線的映襯下,頭飾、項圈和佩飾映出光點,充分體現(xiàn)了刻瓷工藝的特點。
苗族服飾的圖案承載了傳承本民族文化的歷史重任,具有文字部分的表達功能,這也是苗族服飾圖案所具有的獨特魅力。苗族的服飾,以高超絕妙的的精雕細刻和敷色技巧,表現(xiàn)出奪目的色彩、繁復的裝飾和耐人尋味的文化內涵,所以苗族服飾被譽為"無字史書"、穿在身上的"史書"。服飾的裝飾圖案較為繁復,色彩變化豐富,雕刻時需要使用多種工具,多種技法并用,邊刻邊敷色。為突出雕刻的層次豐富和透氣感,需等顏色干后再用特殊技法雕刻一遍。
作品背景是具有鄉(xiāng)土氣息的木質結構的村寨民居,還有苗族的牛頭圖騰柱。為了襯托出人物形象,邊刻邊用黑色顏料敷色,處理成統(tǒng)一的灰色調,更加襯托出人物形象,增強空間感。依據(jù)民居的結構特征和明暗關系,使用尖型刀、斜口刀,運用線刻工藝雕刻出大小、疏密、深淺不同的點組成線結構,再以點刻工藝襯托線結構,加強明暗關系,使用不同方向的線條相互穿插、層層疊壓,使錯落有致的村寨民居層次分明、整體統(tǒng)一,上部相對虛,下部相對實,與主體人物銜接處要適當虛化。與近景、中景較實的人物形象形成明顯的虛實對比,以拉大空間關系。
地面是碎石鋪成的圖騰紋樣,雕刻時使用較寬的平口刀,運用側刃運刀法雕刻出按序排列的碎石,再運用平行運刀法和捻轉運刀法雕刻暗面的碎石結構。強調運用點、線、面構成的石紋肌理效果,具有傳統(tǒng)的意趣和氣韻,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視覺形式美感。從工藝上體現(xiàn)了獨特的刻瓷藝術語言和金石韻味。
在淺色釉面上運用點刻、線刻和面刻相結合雕刻出的點、線、面刀跡對比度弱。需用顏料搽進雕刻過的刀跡里,方能顯現(xiàn)出造型的層次關系。作品主要使用的油畫顏料敷色,服飾的局部花紋和金線,使用丙烯顏料加以補充和裝飾。創(chuàng)作時,每一個雕刻步驟都需要邊刻邊敷色看效果,不滿意之處再繼續(xù)補刻。
作品雕刻完畢后,頭飾、項圈和佩飾及背景單一的顏色已經通過邊刻邊敷色基本完成,主要是對面部和服飾中手工織繡的裝飾圖案進行敷色。
1、面部:
面部敷色較為復雜,需運用點著敷色法層層點著,以表現(xiàn)面部色彩層次、肌肉結構、光影關系和豐富面部微妙的色彩變化及皮膚特有的質感。注意每點著一遍色差要小,由淺至深、先淡后濃,由整體到局部。每點著一遍都要為下一步留有一定的調整余地。亮面以淡朱紅色為主,暗面稍加淺綠色,面頰部位用淡淡的大紅色以豐富面部色彩效果。由亮面的光源色和暗部的環(huán)境色組成面部基本色調,使整個面部色彩既諧調又整體統(tǒng)一。尤其五官部位的敷色既要考慮形似,更要強調神似,要在形似的基礎上達到神似。經過反復運用點著敷色法調整,直至滿意為止。每一個人物的形象各異,敷色時要注重刻畫其性格特征,表情和膚色也要有微妙的區(qū)別和變化。
整個面部敷色完畢,待一至兩天顏料干透之后,再用點著敷色法對面部(包括五官部位)由暗面到亮面依次點著一遍。經過三到五遍層層點著敷色,形象已經較為明朗和完整,最后進入調整期。不斷調整面部色彩關系,進行修飾和潤色,強調結構特征,刻畫五官部位結構細節(jié)的微妙變化。從面部整體造型上加以調整,觀察面部表情變化。著重注意眉頭、眉梢、眼睛(下眼瞼和眼角)、嘴角、鼻翼等部分。要認真體會并刻畫出面部的眉毛、皺眉肌在收縮和舒展過程中所產生的表情變化。理解以嘴角為中心的肌肉的伸縮作用所產生的表情變化。經過反復運用點著敷色法調整,直至滿意為止。
2、服飾:
由于刀刻的疏密、深淺和輕重不同,服飾的亮面和暗面出現(xiàn)不同的層次??捎妹薨粽侯伭陷p輕敷搽加重顏色,再用小號毛筆蘸顏料進行重點刻畫。這時顯現(xiàn)出衣著由暗面到亮面的層次變化。既保持了顏色的自然透明度,又突顯出合金平口刀雕刻后明晰的刀跡。衣著的敷色方法要求調準顏色一遍完成,無需過多修飾,否則會覆蓋雕刻的刀跡。服飾中手工織繡的裝飾圖案、局部裝飾花紋和金線敷色方法較為復雜,需要在油畫顏料干后,使用丙烯顏料加以補充和修飾。要經過細致填色、刻畫、鉤金線等幾道工序,數(shù)次調整才能完成。
畫面全部敷色完畢后進入全面調整階段。在統(tǒng)一色調的基礎上再適當增加局部顏色,以豐富畫面色彩效果,做到整個畫面色彩統(tǒng)一協(xié)調。這件作品誕生的整個過程雖然耗時較多,但這個過程中接近了創(chuàng)作的核心與本質,這就是從畫面語言關系出發(fā)來設計畫面,從而收獲了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更深的體驗與思考。與繪畫作品的區(qū)別是,刻瓷工藝運用不同刀法在釉面上雕刻時所產生的各種肌理美和刀法美,具有獨特的刻瓷藝術語言和金石韻味。精美的瓷上雕刻作品,體現(xiàn)了中國宮廷藝術——刻瓷工藝所具有的獨特魅力和藝術價值。
這件作品突破了傳統(tǒng)刻瓷工藝技法,豐富了刻瓷藝術語言,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刻瓷藝術風格。標志著本人在刻瓷創(chuàng)作水平上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醉苗鄉(xiāng)》的全程創(chuàng)作可以說是一次大有裨益的嘗試,給我多方面的啟示:
1、 深入現(xiàn)實生活,走刻瓷原創(chuàng)路子。陶瓷藝術工作者不能只是滿足于加工現(xiàn)成的作品,更要到現(xiàn)實生活中去尋找原型,進行原創(chuàng),不斷創(chuàng)作出既具有思想內涵又具有獨特的形式美感的作品,力求把刻瓷這項工藝所可能達到的藝術效果推向極致,創(chuàng)作出具有恒久生命力的作品。堅持深入生活方向,能夠激發(fā)作者創(chuàng)作激情、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和創(chuàng)作靈感。《醉苗鄉(xiāng)》畫面構思的形成,直接來自現(xiàn)實生活的啟發(fā),雖然比最初想象的更為復雜繁難,人物眾多,服飾繁雜,大大增加了創(chuàng)作難度,但是所達到的藝術效果也是在意料之外的。繁雜的苗族服飾細節(jié)是原創(chuàng)中的一大亮點,我也查找過許多資料,但是給我最直接幫助的,還是我順便從當?shù)刭I回的那套苗族服飾。如果沒有這次苗寨之行,是不可能完成這樣一幅作品的。
2、 創(chuàng)作精品,就要舍得付出。
《醉苗鄉(xiāng)》創(chuàng)作歷時八個月,僅原稿創(chuàng)作,就占用了一半時間。我在西鄉(xiāng)苗寨畫了很多寫生稿,返程后,還找模特穿戴上實物服飾進行寫生,畫了上百幅少女服飾、頭飾、項圈和項環(huán)等各個角度的線描稿,解決了許多細節(jié)問題。累積的素材畫稿,摞起來足有半米多高。而在瓷板上雕刻這樣一件內容非常豐富的作品,其難度就更不用說了。但也正因為有了這些付出,才真正達到了我當初設想創(chuàng)作這樣一個主題作品的理想化藝術境界。只有深入生活搞創(chuàng)作,才能創(chuàng)作出經得起實踐檢驗、能留傳后世的精品,體現(xiàn)一個藝術家的價值。作為一個工藝美術家,不能滿足于加工現(xiàn)成作品的做法,應當?shù)缴钪腥ふ以?,堅持刻瓷原?chuàng),才能創(chuàng)作出具有思想內涵和形式美感的精品,走出了一條創(chuàng)作之路。這正是藝術家所必須具備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