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亮
中法學校作為中共重慶支部、中共重慶地委的肇始地,在重慶建黨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尤其是重慶地委成立后,積極發(fā)展重慶各地區(qū)黨組織和壯大黨員隊伍,短短數(shù)月,由黨員19名發(fā)展到120名,黨組織也增至19個。其中,中法學校建立了以蕭華清為書記的中法學校支部。
重慶地委卓有成效的革命活動,被國民黨右派反動分子所仇視,中法學校亦成為他們的眼中釘、肉中刺。他們公開叫囂和宣揚中法學校已經被共產黨人“赤化”,打著“反赤”“反過激派”的大旗招搖過市。他們拿中法學校男女同堂上課做文章,在通遠門外張貼大字報,稱“張家花園是談戀愛的地方”,大肆誣蔑。
◇中法學校舊址
1927年3月31日,反動勢力伸出了罪惡之手。他們向1000多名中法學校師生舉起屠刀,教師漆南熏被殘忍割頭、剖腹、肢解,學生任白戈、范長江等與敵英勇搏斗,倒在血泊中。楊闇公、冉鈞雖一時逃脫,很快在敵人的追捕中被殺害。不僅如此,反動當局還派出數(shù)十名暴徒搗毀中法學校,將學生衣服、銀錢洗劫一空。在敵人的威嚇下,教職員不敢回校,學生不敢留宿,被害師生的尸體沒人敢認領,受傷者不敢求醫(yī),重慶城籠罩在白色恐怖中。
三三一慘案發(fā)生后,重慶黨組織遭到了極大破壞,中法學校被查封。但學校師生不氣餒,他們乘著革命的東風,像蒲公英一樣,從重慶飄散開來,飛往祖國的各個角落,深扎革命的土壤。
楊闇公:頭可斷志不可奪
楊闇公(1898-1927),重慶潼南人。四川黨團組織主要創(chuàng)建者和大革命運動的主要領導人。1913年考入南京軍官教導團。1915年參加反對袁世凱的革命活動。1917年進入日本士官學校學習軍事,開始接觸和閱讀馬克思主義書籍。五四運動爆發(fā)后,因聯(lián)絡留日學生在中國駐日公使館門前舉行抗議示威,楊闇公被捕坐牢。
1920年回國返川后,楊闇公一面進行馬列主義的啟蒙宣傳,一面進行革命的組織工作。1922年在成都加入中國社會青年團,并結識吳玉章、劉伯承,成為知心朋友和革命戰(zhàn)友。1924年與吳玉章等創(chuàng)辦中國青年共產黨,后任重慶團地委組織部長。1925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8月開始協(xié)助吳玉章整頓四川國民黨組織,是國民黨蓮花池省黨部(左派)實際領導人。同年9月,與吳玉章等人創(chuàng)辦重慶中法學校,經常到校講政治、時事、史地或作報告。他本著“以自己的赤心換取青年們熱心”的精神,誨人不倦,深受學生擁戴。
1926年1月,楊闇公與冉鈞、周貢植等在中法學校成立中共重慶支部。2月底,中共重慶地委成立,楊闇公任書記。11月,中共重慶地委軍事委員會成立,楊闇公任軍委書記,朱德、劉伯承為軍委委員。12月上旬,楊闇公與朱德、劉伯承等共同發(fā)動領導瀘順起義,有力地支持了北伐戰(zhàn)爭。
1927年3月31日,楊闇公領導中共重慶地委,組織群眾在打槍壩集會,抗議英美帝國主義軍艦炮轟南京的罪行。四川軍閥劉湘有預謀地組織軍警進行血腥鎮(zhèn)壓,楊闇公被全城通緝。
4月4日,楊闇公在赴武漢的“亞東”號輪船上被捕。反動派對他進行威脅利誘和嚴酷刑罰,他大義凜然,寧死不屈。敵人說:“難道你不怕死嗎?”他回答:“你們只能砍下我的頭,可絕不能絲毫動搖我的信仰。我的頭可斷,志不可奪!”
4月6日,楊闇公犧牲于重慶浮圖關,時年29歲。
冉鈞:敢教日月?lián)Q新天
冉鈞(1899-1927),重慶江津人。1920年赴法勤工儉學,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后轉為中共黨員。1924年夏,入莫斯科東方勞動大學學習。1925年回國返川,開展革命斗爭。
◇楊闇公
◇冉鈞
回重慶后,時逢五卅慘案發(fā)生,他加入“英日慘殺華人案重慶對外后援會”,投身到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中。8月,協(xié)助吳玉章整頓四川國民黨組織,負責秘書處工作。同時,創(chuàng)辦國民黨四川省左派省黨部機關刊物《四川國民》,指導大眾進行反帝反封建斗爭。
籌建中法學校時,冉鈞肩負重任,從學校選址、設計、聯(lián)絡、購買物資等,親力親為。開學后,他經常抽時間在高級班和夜校講授馬克思主義和三民主義理論課程。
1926年1月,中共重慶支部成立,冉鈞當選書記。2月底,中共重慶地方執(zhí)行委員會成立,冉鈞任組織部長。他曾到川軍中開展軍運工作,親臨一線組織和領導抗議英帝的暴行,在他的籌劃和組織下,重慶總工會建立。
三三一慘案發(fā)生時,冉鈞跳下城墻逃過一劫。但為了通知幸存的同志及時轉移,銷毀黨的絕密文件,他準備返回市里。同行的同志勸他不要回去,他堅定地說:“(陳)達三、(漆)樹棻都當場犧牲了,我怎么可以一個人偷活著呢!”翌日上午,他在去找楊闇公的路上,被敵人認出,后槍殺于七星崗蜈蚣嶺,時年28歲。
1987年,冉鈞歷史紀念碑在重慶江津落成,鄧小平、楊尚昆敬獻花圈,上書“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
周貢植:我絕不茍且偷生
周貢植(1899-1928),重慶九龍坡人。19歲考入重慶留法勤工儉學渝北學校。1920年抵達法國后,結識了趙世炎、周恩來等人,在他們的影響下,加入旅歐中國共產主義共青團,不久轉為中共黨員。
1925年,周貢植受黨派遣,回國開展革命工作,并在重慶中法學校任教。1926年1月,他和冉鈞等人在學校成立中共重慶支部,擔任支部委員。2月,加入重慶地委,負責主持國民黨左派省黨部農民部工作。中法學校成立“農民運動研究會”后,周貢植擔任農業(yè)部秘書。在他的領導下,全省14個縣相繼建立農會,發(fā)展會員2萬多人。他還在家鄉(xiāng)成立中共銅罐驛黨支部,建立鄉(xiāng)農會和區(qū)農會,組建“農民自衛(wèi)軍”,保衛(wèi)農會和農民利益。
三三一慘案發(fā)生時,會場槍聲四起,大批軍警蜂擁而至。站在主席臺上的周貢植鎮(zhèn)定自若,指揮大部分參會人員平安撤離,直到軍警暴力沖入會場,他才翻墻逃脫。而后,周貢植被派到國民黨湖北省黨部任秘書長,協(xié)助國民黨左派開展工作。在隨后召開的中共五大上,周貢植等人作了關于三三一慘案的匯報。8月,黨組織派周貢植返回重慶,重新恢復和建立重慶黨組織。
1928年2月,中共四川臨時省委擴大會議在周貢植家中召開,正式成立四川省委,周貢植任組織局主任兼農委書記、巴縣縣委書記。3月9日,巴縣縣委成立大會正有序進行,周貢植等人被國民黨軍警發(fā)現(xiàn),被捕入獄。
周貢植的父親花重金營救,敵人要求周貢植寫悔過書,他嚴詞拒絕:“我絕不茍且偷生,誓要與反動派作堅決的斗爭!”
1928年4月3日,周貢植在重慶朝天門碼頭就義,時年29歲。
楊伯愷:就是馬上槍斃我也不寫
楊伯愷(1894-1949),原名楊洵,四川營山人。1919年赴法勤工儉學。1922年加入旅歐共青團組織,后轉為中國共產黨。1925年受黨中央派遣回川,協(xié)助吳玉章創(chuàng)辦重慶中法學校,任教務長、訓育主任,兼授階級斗爭、《社會發(fā)展史》等課程,并著重做學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吳玉章離渝期間,由他代行校務。
重慶地委成立后,楊洵任教育委員會委員,并在家鄉(xiāng)建立了中共營山支部。三三一慘案中,楊洵同反動軍警搏斗,頭部受傷,幸免于難。重慶黨組織遭破壞后,他改名楊伯愷,來到漢口,被安排到湖北第二中學任教。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后,楊伯愷在上海開辦書店,編印刊物,發(fā)表文章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
抗戰(zhàn)爆發(fā)后,楊伯愷回到成都,一邊在協(xié)進中學任教務主任,一邊在文教界和川軍上層開展統(tǒng)戰(zhàn)工作。1940年國民黨制造搶米事件,掀起白色恐怖。楊伯愷辭去學校職務,開始為《華西日報》撰寫社論,1942年任主筆。1944年,加入民盟,先后當選民盟中央委員和民盟四川省支部宣傳部長。1946年5月,楊伯愷籌辦且兼主筆的《民眾時報》創(chuàng)刊。該報積極宣傳建立民主聯(lián)合政府的主張,旗幟鮮明地反美蔣反內戰(zhàn),出刊兩個半月即被查封。
1947年6月2日凌晨,楊伯愷被特務逮捕,關押在成都將軍衙門監(jiān)獄。敵人讓他寫悔過書,他說:“我絕不寫一個字,就是馬上槍斃我也不寫?!?/p>
◇周貢植
◇楊伯愷
◇漆南熏
1949年12月7日,楊伯愷犧牲于成都通惠門外十二橋,時年55歲。
漆南熏:百年的老公雞只死一回
漆南熏(1892-1927),又名漆樹棻,重慶江津人。早年加入同盟會,1915年入日本京都帝國大學經濟學部學習,開始搜集有關中國近代的經濟資料。1925年,在上海完成近30萬字的專著《資本帝國主義與中國》。
1926年,漆南熏返渝,擔任《新蜀報》主筆。其間,寫下大量時評、社論,揭露和控訴帝國主義侵略和反動軍閥的罪行。作為國民黨左派人士,他擁護中國共產黨的主張,與楊闇公、冉鈞、周貢植等人領導的黨組織密切聯(lián)系,并接受黨的領導。他協(xié)助吳玉章對四川國民黨組織進行整頓,支持維護國共合作,并在新聞戰(zhàn)線上同國民黨右派和反動軍閥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同時,他在中法學校任教,為進步學生講授政治經濟學。
三三一慘案發(fā)生前,軍閥揚言要在會場上暗殺他。友人勸他不要參加大會,他說:“怕什么!百年的老公雞只死一回!”妻子也苦苦哀求,漆南熏語氣平靜:“我們是要去的,縱有危險,也不打緊?!?月31日凌晨,他悄悄掩上門,毅然朝會場方向走去。
慘案當天,漆南熏被敵人殺害,時年35歲。
任白戈:重慶市委第一書記兼市長
任白戈(1906-1986),四川南充人。1924年考入南充中學。1925年加入C·Y(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走上革命道路。在校期間,他奉令成立南充中學C·Y小組,組織和開展反帝愛國學生運動;他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建立南充中學國民黨(左派)區(qū)分部,作為國民黨特別黨部南充代表參加國民黨四川省第一次代表大會。1926年,他在吳玉章領導下開展工人運動。同年8月,因反動勢力的仇視和打壓,被迫離開南充。
在吳玉章推薦下,任白戈化名任煜,在重慶中法學校當掛名學生,一邊聽課,一邊做共青團工作,不久轉為共產黨員。在楊闇公的培養(yǎng)和領導下,他加入重慶地委開展革命工作。三三一慘案發(fā)生時,任白戈在主席臺角落做大會記錄,敵人向主席臺射擊,他鉆入人群,跳下城墻,僥幸脫逃。之后,任白戈臨危受命,作為臨時黨團地委負責人,迅速恢復與黨的聯(lián)系。
◇任白戈
◇范長江
◇徐彥剛
◇張錫龍
◇游曦
由于身份暴露,任白戈離開重慶,轉戰(zhàn)上海、東京,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全民族抗戰(zhàn)爆發(fā)后,任白戈來到延安,先后擔任陜北公學、抗大總校教員和抗大陸軍中學校長??箲?zhàn)勝利后,歷任晉冀魯豫軍區(qū)政治部宣傳部長、十八兵團政治宣傳部長等職,參加了解放臨汾、晉中、太原三大戰(zhàn)役。新中國成立后,歷任重慶市軍管會文管會主任、西南軍政委員會文教部副部長、西南文聯(lián)主席、西南局書記、重慶市委第一書記兼市長、四川省委常委、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等職。
范長江:新中國新聞事業(yè)奠基人
范長江(1909-1970),原名范希天,四川內江人。1926年底,得知黃埔軍校第六期在渝招生,范長江趕到重慶招生點,但考核工作已經結束。
在楊闇公的推薦下,范長江進入重慶中法學校學習,被編入短期訓練班。在校期間,受進步師生的影響,他積極參加革命活動。三三一慘案發(fā)生時,范長江在同反動軍警的搏斗中被打暈在地,壓在死尸之下,幸免于難。中法學校被毀后,范長江離開重慶尋找新的革命道路。
1933年,范長江開始用“長江”之名向報刊投稿,從而開啟了新聞生涯。1935年7月,他以《大公報》特約通訊員身份赴西北五省,采訪報道中國工農紅軍的情況和西北社會狀況,10個月的通訊稿匯編成《中國的西北角》,風靡全國。西安事變發(fā)生后,他沖破重重阻礙,在西安采訪周恩來,了解事變真相,發(fā)表《動蕩中之西北大局》,引起國人震動。其后,他作為第一位進入延安采訪的國統(tǒng)區(qū)記者,與毛澤東在窯洞徹夜長談。
全民族抗戰(zhàn)爆發(fā)后,范長江冒著槍林彈雨,采寫發(fā)表70多篇、近20萬字的戰(zhàn)地報道。1937年、1938年,在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下,范長江領導和成立了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協(xié)會(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xié)會的前身)和國際新聞社。1939年5月,由周恩來介紹,在重慶周公館宣誓入黨。
皖南事變后,范長江再次離開重慶。之后,他在香港創(chuàng)辦《華商報》,輾轉蘇北解放區(qū)領導新華社華中分社、《新華日報》(華中版),創(chuàng)辦華中新聞??茖W校。新中國成立后,歷任新華通訊社總編輯、《解放日報》社長、政務院新聞總署副署長、《人民日報》社長等職。
徐彥剛:戰(zhàn)功赫赫的紅軍將領
徐彥剛(1907-1935),四川開江人。1924年考入重慶江北中學,接受愛國主義思想,投身于反帝反封建斗爭。1925年上半年,徐彥剛參加罷課示威活動,被反動當局逮捕入獄。出獄后,他被學校開除,面對家人的責備,他說:“一個只知為自己的人雖生猶死,一個為民眾而死的人,雖死猶生!我要把我的一切貢獻給尋求光明的事業(yè),絕不庸庸碌碌虛度年華,茍且偷生。”
1926年春,徐彥剛考入重慶中法學校,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冬,黃埔軍校第六期在渝招生,經黨組織批準,徐彥剛參加考試,被錄取。
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后,為了保全我黨控制的革命武裝,時任第二方面軍第4軍參謀長的葉劍英,將黃埔軍校改編為第二方面軍軍官教導團,南昌起義后更名為第二方面軍第4軍軍官教導團,并親任團長。徐彥剛跟隨教導團,先后參加了南昌起義、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三灣改編后,跟隨毛澤東轉戰(zhàn)井岡山,逐漸成長為戰(zhàn)功赫赫的紅軍將領,深受毛澤東器重。
1928年后,歷任紅9師師長、紅一軍團參謀長、紅3軍軍長、湘鄂贛軍區(qū)司令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zhí)行委員等職,參加了黃洋界保衛(wèi)戰(zhàn)和中央蘇區(qū)五次反“圍剿”斗爭。
紅軍長征后,徐彥剛留在湘鄂贛邊區(qū)堅持斗爭。1935年,他帶領紅16師第46團突圍時身負重傷,9月被敵人發(fā)現(xiàn),慘遭殺害,時年28歲。
張錫龍:優(yōu)秀的紅軍指揮員
張錫龍(1906-1933),四川高縣人。1925年考入宜賓敘聯(lián)中學,因參加學生會組織的革命活動,被學校開除。
1926年春,張錫龍考入重慶中法學校,繼續(xù)參與領導學生反帝愛國斗爭。通過革命的磨礪,張錫龍深得黨組織信任,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年冬,張錫龍順利通過黃埔軍校第六期招生考試。在去武漢途中經過張飛廟,他佇立在《出師表》石刻前,暗暗發(fā)誓:為了億萬窮苦百姓得解放,為了中華民族的興旺,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在武漢,張錫龍積極參加軍校組織的革命活動,在嚴格的訓練和實際斗爭中積累了豐富的軍事知識和對敵斗爭經驗。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后,張錫龍參加南昌起義,后受中央軍委派遣前往莫斯科步兵學校深造。1930年9月奉調回國,在中共中央長江局軍委工作。同年冬,被派往中央蘇區(qū),擔任中國工農紅軍學校教育主任、教育長。曾歷任紅五軍團第13軍參謀長、第三軍團第7軍軍長、整編后的紅三軍團第4師師長等職,率部參加歷次反“圍剿”斗爭,戰(zhàn)功卓著。
1933年12月,在第五次反“圍剿”作戰(zhàn)時,張錫龍于黎川戰(zhàn)役中犧牲,時年27歲。
游曦:重慶婦女運動的先驅
游曦(1908-1927),原名游傳玉,重慶渝中區(qū)人。1921年,入讀太陽山女子事業(yè)學校,結識了同學童毓英的五哥、重慶早期共產主義先驅童庸生。在童庸生的推薦下,她來到重慶第二女子師范學校讀書。在校期間,逐步樹立起共產主義理想,并將名字改為游曦,寓意要迎著馬克思主義的曙光,為革命奮斗終身。1924年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外圍組織“平民學社”,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由于在學生運動中奮勇當先,學校將她開除。
1925年冬,組織安排游曦到重慶中法學校學習,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學校黨支部委員、共青團支部書記,負責學生會和市學聯(lián)的工作。
1926年初中共重慶地委成立后,游曦被任命為重慶市婦聯(lián)籌備主任,專職負責前期的籌備工作,后當選首屆婦聯(lián)宣傳部長。暑假期間,受黨組織派遣,游曦率領中法學校社會主義青年團團員組成的工運小組,深入磁器口紗廠繅絲女工中,開辦婦女平民學校,發(fā)動工人運動,促成重慶首個女工工會成立。10月,組織發(fā)動重慶各界婦女,參加3萬余名群眾在關岳廟舉行的慶祝北伐軍攻克武漢大會。她書寫“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標語,率領宣傳隊走上街頭。同年底,黃埔軍校第六期在渝招生,組織安排游曦報考,被錄取。
游曦被編入政治大隊女生大隊第一區(qū)隊,這是黃埔軍校史上首批女生。1927年,游曦開始參加實際戰(zhàn)斗,經過戰(zhàn)爭的洗禮,被譽為“黃埔四女杰”之一。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后,為保存革命力量,葉劍英將軍校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第4軍軍官教導團,游曦擔任第1營女兵班班長,隨部隊開赴廣州。
1927年12月11日,廣州起義爆發(fā)。13日,面對敵人進攻,游曦率領女兵班堅守陣地,高呼“我們愿流盡最后一滴血來保衛(wèi)蘇維埃政權”。她在戰(zhàn)斗中英勇犧牲,時年1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