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健,李 賓,2,,袁 曉,柳 翠,沈春銀,戴干策
(1. 華東理工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上海200237; 2. 華東理工大學 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上海200237; 3. 華東理工大學 化學工程聯(lián)合國家重點實驗室聚合物加工研究室,上海200237)
導電高分子,也稱導電聚合物,是近幾十年來迅速發(fā)展的導電功能材料。聚吡咯(PPy)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高導電性、優(yōu)異的環(huán)境和熱穩(wěn)定性、簡便的合成方法和廣泛的應用范圍等優(yōu)點而得到廣泛研究[1-3]。目前,合成聚吡咯主要有兩種方法:電化學聚合和化學氧化合成法。通過電化學合成的聚吡咯通常是薄膜,化學氧化法合成的是黑色粉末,通常都是不熔不溶的[4]。電化學法反應設(shè)施比較復雜,產(chǎn)量較低,生產(chǎn)資本比較高,無法合成出大面積均勻的薄膜,并且所合成的薄膜與電極難以剝離,因此很難實現(xiàn)工業(yè)化生產(chǎn)?;瘜W氧化法制備聚吡咯具有產(chǎn)量大,設(shè)備要求低,易于工業(yè)化生產(chǎn)的優(yōu)點,是大規(guī)模生產(chǎn)聚吡咯的主要制備方法[5-7]。由于聚吡咯通常是不溶不熔的且加工性差,因此通常將其與聚合物樹脂復合以形成導電涂層;通過適當選擇樹脂,涂層可以具有復合材料的綜合性能[8]。制備導電涂層的常規(guī)方法是向樹脂中加入導電助劑如導電填料或有機導電劑[9]。
用化學氧化法合成聚吡咯,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作為摻雜劑,過硫酸銨(APS)為氧化劑,通過正交實驗來優(yōu)化合成工藝,得到導電性好的聚吡咯。PPy分子有強的剛性鏈,使其幾乎不溶于任何溶劑,但使用DBSA作為摻雜劑,可以合成適度溶解在間甲酚中的聚吡咯[10]。將導電性好的聚吡咯加入到間甲酚中,再加入羥基丙烯酸樹脂與其復合,制成聚吡咯導電涂層,并對涂層的性能進行了研究。與傳統(tǒng)制備導電涂層方法相比,將聚吡咯溶于間甲酚中,一方面使聚吡咯顆粒粒徑變小,另一方面也使得聚吡咯與樹脂的相容性更好,省去了研磨機等加工設(shè)備,設(shè)備要求低,操作簡單。
將一定量的過硫酸銨攪拌溶于去離子水中,再加入到三口燒瓶中。再取一定量的十二烷基苯磺酸加入到三口燒瓶中,然后緩慢滴加適量的吡咯到燒瓶中,通氮氣攪拌反應[11]。將所得產(chǎn)物用無水乙醇和去離子水洗滌,過濾,濾液無色,在40 ℃下干燥24 h,得到黑色聚吡咯(PPy)產(chǎn)物 。
將一定量電導率高的PPy加入到適量的間甲酚中,輔助超聲6 h,得到穩(wěn)定的PPy分散液。取一定量的羥基丙烯酸樹脂、消泡劑和固化劑加入到PPy分散液中,攪拌均勻后將其涂覆在事先處理好的馬口鐵片上室溫干燥24 h,自然成膜。通過加入不同質(zhì)量的PPy,制備出質(zhì)量分數(shù)為5%,10%,15%,20%的PPy導電涂層。
1.3.1 PPy導電性的影響因素選取
為了確定最佳工藝條件,按前述PPy 試樣的制備方法,選取反應時間(A)、反應溫度(B)、摻雜劑用量( Py 單體與十二烷基苯磺酸摩爾比,C)、氧化劑用量(Py單體與過硫酸銨摩爾比D) 4 個因素,每個因素取3 個水平。所選因素和水平見表1。
表1 因素水平表
將所制備的聚吡咯粉末用壓片機壓成圓形薄片,用SDY-4 型四探針測試儀測其電導率,再根據(jù)公式σ=1/ρ(ρ為電阻率,cm/S;σ即為所得電導率,S/cm)算出電導率。
1.3.2 PPy導電涂層附著力測試
按照GB/T1720—1989,用劃格法測試評定PPy導電涂層的附著力。
1.3.3 PPy紅外光譜表征
采用Thermo Nicolet 公司Nexus470 紅外光譜儀對電導率高的PPy和電導率低的PPy進行紅外光譜測試。
1.3.4 PPy粒徑測試表征
取5 g PPy粉末顆粒加入到25 mL間甲酚溶劑中,超聲分散4 h,使PPy顆粒部分溶解在間甲酚溶劑中,其它部分在里面分散均勻。采用BT-9300LD激光粒度分析儀對PPy進行粒徑測試。
1.3.5 PPy導電涂層電導率測試
采用RK2514精密電阻測試儀對不同質(zhì)量分數(shù)的PPy導電涂層進行電阻測試,然后利用公式ρ=RS/L,σ=1/ρ=L/RS(其中,L為涂層的厚度,S為涂層的橫截面積,R為電阻值,ρ為電阻率,σ為電導率)計算出涂層的電導率。
1.3.5 PPy導電涂層SEM測試
采用S-3400N型真空掃描電鏡對5%PPy和20%PPy導電涂層進行SEM測試。
1.3.6 PPy導電涂層耐老化測試
使用紫外老化箱,設(shè)置時間為720 h,輻射強度為35 W/m2,溫度為80 ℃,對涂層進行人工加速耐老化測試。
1.3.7 PPy導電涂層電化學測試
使用PARSTAT 2273電化學工作站對涂層進行電化學測試,實驗采用三電極系統(tǒng),鉑電極為輔助電極,飽和甘汞電極為參比電極,試驗溶液為3.5%(質(zhì)量分數(shù))氯化鈉溶液。動態(tài)電位極化測量范圍為開路電位±500 mV,掃描速度為5 mV/s,電化學阻抗測量頻率范圍為100 kHz至10 mHz,干擾電壓為5 mV[13]。
1.3.8 PPy導電涂層熱重測試
采用PerkinElmer公司生產(chǎn)的Diamond TG熱分析儀(靈敏度:0.2 μg;升溫速率:0.01~100 ℃/min;氣體流速:0~1 000 mL/min),樣品從室溫以10 ℃/min升至600 ℃,連接管的溫度為200 ℃[11]對涂層進行熱重測試。
通過正交實驗得到如表3所示的結(jié)果。
表3 實驗結(jié)果分析
由上述結(jié)果分析可知:R(B)>R(D)>R(A)>R(C),在不同條件下,對所制備的PPy的電導率影響因素從大到小分別是:反應溫度>氧化劑用量>反應時間>摻雜劑用量。
2.1.1 各反應因素對PPy電導率的影響
(1)反應時間
T3>T2>T1,說明隨著反應時間的增加,PPy電導率逐漸增加,這是因為隨著時間延長,PPy的分子鏈長度增加,更有益于大π鍵的電子轉(zhuǎn)移。
(2)反應溫度
T1>T2>T3,說明隨著溫度的上升,PPy的導電性越差。這是因為聚合溫度較低,PPy分子鏈生長較慢,分子鏈排列較規(guī)則,導電性較高。聚合溫度相對較高時,聚合物鏈缺陷較多,π電子離域結(jié)構(gòu)遭到破壞,得到的PPy電導率較低。
(3)摻雜劑用量
T2>T3>T1,說明當Py:摻雜劑的摩爾比為1∶1時,PPy的導電性最好。這是因為摻雜陰離子充當反離子以平衡和改善系統(tǒng)中的電子狀態(tài),使得分子鏈之間的排列和聚集更好,并且分子鏈導電結(jié)構(gòu)也更完美。隨著摻雜劑的過量,PPy分子鏈分離程度增加,載流子跳躍被阻擋,并且摻雜劑本身沒有導電性,因此PPy導電率降低。
(4)氧化劑用量
T2>T3>T1,說明當Py:氧化劑的摩爾比為1∶1時,PPy的導電性最好。隨著氧化劑的過量,PPy的電導率降低。這主要是因為隨著氧化劑的過量,PPy的共軛程度被破壞,吡咯的過度氧化不利于PPy長鏈的形成,因此PPy的電導率降低。
由上可知,最佳工藝條件為:A3B1C2D2,即反應時間為12h,反應溫度為0 ℃,摻雜劑量為1:1,氧化劑用量為1∶1。在此條件下合成的PPy電導率應該最高;所得產(chǎn)物的電導率經(jīng)測試達到3.712 S /cm,驗證了正交試驗結(jié)論的正確性。
對電導率高的PPy和電導率低的PPy進行紅外測試,結(jié)果如圖1所示。
圖1 電導率高的和低的PPy的紅外光譜Fig 1 Infrared spectra of PPy with higher and lower conductivity
從圖中的曲線a和b可以看出,紅外光譜中1 038和1 167 cm-1處的吸收峰對應于吡咯環(huán)C-N的拉伸振動峰,以及1 300 cm-1處的吸收峰對應于C-H的膨脹和收縮振動。1 541cm-1處的吸收峰對應于吡咯環(huán)的CC鍵,并且3 200~3 500 cm-1處的吸收峰對應于N-H的伸縮振動。-SO3和苯環(huán)的CC特征峰出現(xiàn)在600和1400 cm-1處,表明十二烷基苯磺酸部分摻雜到PPy鏈中[14-16]。此外,發(fā)現(xiàn)具有高電導率的PPy的峰值相對于具有低電導率的PPy的峰值移位到低頻區(qū)域。這是因為在最佳工藝條件下獲得的PPy的電子云密度低,這降低了原子間力常數(shù),降低了電子躍遷所需的能量[16-20]。
用激光粒度分析儀對PPy顆粒進行粒徑測試,得到PPy顆粒粒徑分布結(jié)果如圖2所示。
圖2 PPy粒徑分布Fig 2 PPy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由圖2可以看出,PPy顆粒的平均粒徑大約為1 μm左右,這表明借助間甲酚可以使PPy顆粒變得很小,且可以在間甲酚中分散均勻,優(yōu)于傳統(tǒng)的研磨方法。
不同質(zhì)量分數(shù)PPy涂層的電導率如圖3所示。
圖3 不同質(zhì)量分數(shù)PPy涂層的電導率Fig 3 Conductivity of PPy with different mass fractions
從圖中可以看出,聚吡咯導電涂層的電導率隨聚吡咯質(zhì)量分數(shù)的增加而上升。當PPy的質(zhì)量分數(shù)從5%增加到15%時,導電顆粒從原始的完全非接觸狀態(tài)變?yōu)椴煌耆佑|狀態(tài),并且顆粒間間隔減小以形成導電路徑。隨著導電顆粒進一步增加,顆粒的接觸點進一步增加,并且顆粒之間的距離進一步縮小。此時,導電路徑逐漸從二維轉(zhuǎn)變?yōu)槿S。當基本上形成三維導電路徑時,導電顆粒數(shù)量的增加對導電性影響有限,電導率約為2.5×10-4S/cm。因此,當PPy的量增加至15%時,涂層的電導率上升不大。
5%與20%PPy導電涂層的SEM測試結(jié)果如圖4所示。
圖4 5%與20%PPy導電涂層SEM圖Fig 4 SEM images of 5% and 20% PPy conductive coatings
從圖中可以看出,5%PPy導電涂層的顆粒分布相對稀疏分散,難以形成導電通路,這意味著涂層的導電性低(圖5(a))。在20%PPy涂層的圖中(圖5(b))可以看到導電顆粒彼此非常接近,易于連通,因此涂層具有更高的導電性。
對20% PPy導電涂層進行紫外加速老化試驗。老化前,涂層電導率為2.5×10-4S/cm,附著力等級為2級;老化720 h后,電導率降為7×10-5S/cm。這是由于紫外光能使聚合物PPy老化劣變,并加速摻雜劑的脫落,導致電導率下降。附著力等級降為3級,也是因為涂層在紫外光長時間輻照后,基體樹脂老化降黏,且溫度升高會使膨脹系數(shù)不同的涂層與基材間的結(jié)合力減弱,最終導致涂層粘附性降低。
對樹脂和不同質(zhì)量分數(shù)的PPy導電涂層進行電化學測試的結(jié)果如圖5、6所示。
圖5 樹脂與PPy導電涂層極化曲線Fig 5 Polarization curves of resin and PPy conductive coating
從圖5可以看出,PPy導電涂層比羥基丙烯酸樹脂的自腐蝕電位更大,腐蝕電流密度更小,所以PPy導電涂層的防腐蝕性能更好。其中5%PPy導電涂層自腐蝕電位最大,腐蝕電流密度最小,防腐蝕性能最好。從圖6可以看出, PPy導電涂層的∣Z∣值比純樹脂的要大,表明PPy導電涂層的腐蝕性更好;且5%PPy導電涂層的∣Z∣最大,因此其防腐蝕性最好。從圖5、6可以看出,隨著PPy質(zhì)量分數(shù)的增加,涂層的耐腐蝕性降低。這是因為PPy質(zhì)量分數(shù)增加,導致顆粒團聚,涂層的孔隙率增加,并且涂層的缺陷增多,導致耐腐蝕性降低。
圖6 樹脂與PPy導電涂層阻抗圖Fig 6 Impedance diagram of resin and PPy conductive coating
由圖7中TG曲線可以看出PPy涂層比羥基丙烯酸樹脂顯示出更好的熱穩(wěn)定性,兩者最終熱失重溫度都在500 ℃左右。20%PPy導電涂層在180 ℃以下的重量損失較少,主要由吸附水和低聚物的脫揮造成;180~300 ℃之間的質(zhì)量損失相應于釋放磺酸鹽基團;在300~500 ℃溫度范圍內(nèi)的質(zhì)量損失是由于基體樹脂的降解所致。
圖7 樹脂與20%PPy導電涂層TG曲線Fig 7 TG curves of resin and 20% PPy conductive coating
(1)在溫度為0 ℃,反應時間12 h,氧化劑用量1∶1,摻雜劑用量1∶1的條件下,可制得導電性良好的聚吡咯,電導率為3.712 S /cm。
(2)將聚吡咯加入到間甲酚中,超聲輔助分散得到的聚吡咯穩(wěn)定分散體的平均粒徑約為1μm。
(3)PPy導電涂層的電導率隨PPy質(zhì)量分數(shù)的增大而提高, 20%PPy導電涂層的電導率達到2.5×10-4S/cm。
(4)20%PPy導電涂層經(jīng)紫外加速老化720 h后,電導率和附著力均出現(xiàn)下降,電導率降為7×10-5S/cm,附著力由2級降為3級。
(5)PPy導電涂層的防腐蝕性優(yōu)于羥基丙烯酸樹脂涂層,且5%PPy導電涂層的防腐蝕性最佳。
(6)PPy導電涂層有較好的熱穩(wěn)定性,最終的熱失重溫度在500 ℃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