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_魯陽陽 攝影_溫笑寒
伴隨近日多地發(fā)布的返校復課通知,幼兒園也離開學不遠了,甚至已有地方率先開園。大家反復醞釀著、琢磨著這次特別的開學活動。
重啟后的學前教育,仍需回歸兒童本質(zhì)。當大家鉚足了勁兒為開學活動做儲備時,鄢超云教授提醒大家,不要將重點放在怎樣才有亮點、如何才能博眼球上。兒童優(yōu)先,兒童利益最大化,讓兒童真正成為開學活動的主人,這才能夠持久,真正成為幼兒園鮮明的特色。(本文源自《育兒周刊》“星星點燈行動計劃”公益直播課《鄢超云:有兒童的開學活動》)
我想和大家一起來討論一下幼兒園的“開學活動”。我其實并不想用“開學”這樣的詞語?!伴_學”意味著以前沒有學、學停了,這是一種狹義、異化意義上的“學”,其實兒童的“學”一直存在,沒有開不開的問題。但大家已經(jīng)習慣、約定俗成,我也就用了這個詞。
每位有思想的園長、老師,一定都在思考,開學活動怎么搞。開學典禮、開學第一課、第一天上午、第一天、第一周……如何搞好這些活動?我想,大家一定花了不少的時間、反復醞釀多次了吧?可以想到,這次的開學活動一定很特別。
但我希望大家不要過于強調(diào)這種特別,尤其是不要完全從成人的角度,把開學活動的形式搞得很特別、很熱鬧、很煽情,但孩子成了木偶,只是跟著大部隊走一走、看一看、做一做,他們并不知道在做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做、接下來要做什么。
我也希望大家不要把調(diào)查、了解兒童的需求、想法做成了表面文章,花了不少時間讓兒童說、讓兒童畫,孩子的想法、需求表達了,但只是讓這些畫的畫、說的話裝飾了一下環(huán)境、營造了一下氛圍,隨后開展的活動與孩子的需求、看法基本沒有關(guān)系。
我反對那些打著兒童視角的旗號、但“很不兒童”的開學活動。我倡導我們的開學活動,一定要有兒童,要很兒童,把兒童視角落到實處。
英國羅杰A·哈特著名的“參與的階梯”理論中,提到兒童參與的8個不同層次:
1.操縱:兒童并不了解問題,完全按照成人意志來行動,機械服從成年人的意見。
2.裝飾:兒童有機會參與一些活動,但并不明白活動的本質(zhì)和參與的目標。
3.表面文章:成年人會詢問兒童對某些問題的看法,但兒童缺乏自由選擇的權(quán)利。
4.分配任務(wù)給兒童并告知兒童:在成年人制定行動計劃后,讓兒童自愿參與,兒童能夠明白活動的目的和計劃的意義。
5.征詢兒童意見并告知兒童:由成年人設(shè)計和推行活動計劃,但是在此過程中征詢兒童的意見。兒童對程序完全了解,他們的意見獲得重視。
6.成年人發(fā)起并與兒童一起做出決定:由成年人出主意,兒童參與籌劃及實施每一道程序。他們的意見不僅被考慮,而且能夠參與決定。
7.兒童發(fā)起并由兒童自己決定:這一階段由兒童出主意,并決定計劃如何實施,成年人只是提供幫助,并不參與具體事務(wù)。
8.兒童發(fā)起、并以主體身份邀請成人共同決策:由兒童出主意、設(shè)計計劃,邀請成年人提供意見、討論和支持。成年人并不參與具體事務(wù),但是應(yīng)該提供專業(yè)知識供兒童參考。
這個階梯是從下往上走的,123的兒童沒有真正的參與,是假裝的參與。45678的兒童,有參與,但參與的程度不一樣。比如就我所知,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會和一些兒童權(quán)利保護組織一起舉辦兒童論壇,在這樣一些兒童論壇里,他們論什么?談什么?怎么來組織?全部是由兒童來決定的,成人只是被邀請去參加,列席而已。
經(jīng)過緊張籌備后,幼兒園迎來了孩子們的回歸
幼兒園開學后,孩子們有序開展活動
這樣一個參與的階梯,對于我們的開學活動,具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
那到底如何做好“有兒童的開學活動”?首先,是讓兒童有表達。
在開學前這段特殊的時間里,孩子們已經(jīng)聽得很多了,聽家里人講、聽電視講、聽手機講,聽父母用手機幫著講病毒、講洗手、講戴口罩、講咳嗽、打噴嚏……我想,在開學的時候,能不能轉(zhuǎn)換一下視角,顛倒一下關(guān)系,從“成人講、兒童聽”,轉(zhuǎn)為“兒童講、成人聽”?
我們成人有很多講的機會,兒童有嗎?我們?yōu)槭裁床荒芙o他們這樣的機會呢?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通常并不認可“兒童講”是有意義、有價值的。很多人在設(shè)計開學活動時,設(shè)計的是“老師怎么講、講什么”,而不設(shè)計“兒童怎么講、講什么、如何幫助兒童講”。
“兒童講、成人聽”不只是一種形式,更傳遞出一種態(tài)度,一種成人與兒童之間的距離。
兒童應(yīng)該有充分的表達時間,而不只是象征性地講一講,還沒講完就被言不由衷的“真棒”之類的表揚所打斷;每一個兒童都應(yīng)該有充分的表達時間,而不只是點綴性地請三兩個兒童說一說;兒童可以用多種方式進行表達,講一講,畫一畫,做一做,演一演,而不是只能用某種方式、必須用某種方式;兒童可以在集體中表達,在小組中表達,在生活中輕松、隨意地表達,或許還可來點悄悄話時間、“八卦”時間,而不是將這種表達弄得很形式、很嚴肅。
兒童的表達應(yīng)該得到支持,在他們講不太清楚(成人聽不懂)、講的與成人所想不符時,也能有機會表達、完整表達,得到大家的支持,而不是否定、嘲笑。
兒童表達之后呢,是運用兒童的表達。如果兒童的表達、所表達出來的內(nèi)容,不被使用,這些談話活動、繪畫活動就會成為形式、成為教師的沉重負擔。作為教師,要去根據(jù)兒童的表達,來設(shè)計、調(diào)整隨后的活動。這才能夠?qū)崿F(xiàn)“經(jīng)驗的不斷改造”(杜威)。
所以,兒童在表達時,教師的觀察、分析就變得非常重要。是否讀懂兒童,是能否很好地利用兒童經(jīng)驗的重要一環(huán)。老師對兒童了解得越多,對兒童怎么學習、怎么去為他們提供支持了解得越多,兒童就會發(fā)展得越好。
在兒童的各種表達中,我們了解到了他們的什么?兒童最想幼兒園的什么?最想去幼兒園的哪里看一看、逛一逛?最想跟誰坐在一起、跟誰說會話?最想跟老師說些什么?最想吃幼兒園的哪個菜?最想玩哪個游戲?最想在哪里跑?最不想什么?最害怕什么?
如果這些內(nèi)容,我們在開學前就能夠了解到,那當然好??墒牵幢阍陂_學前我們了解得不夠多、不夠全面,也不要緊。在開學的這個過程中,我們還有很多機會去了解。我建議老師們,基于我們對孩子的了解,來設(shè)計和提供活動,了解孩子們的一些想法、需要、情感。
開學活動中,要從完全由成人選擇、決定,到給兒童一些選擇、決定的機會。比如,幼兒園開學活動的內(nèi)容、形式等,兒童是否有機會提出意見?是否可以由兒童決定?在開學活動中,是否可以留下一些兒童選擇的可能?就像幼兒園的游戲、活動區(qū)一樣,都是游戲、活動區(qū),但可以選擇不同的游戲、不同的區(qū)角。
有時候,當我們提到“兒童”時,是抽象的、籠統(tǒng)的兒童,而不是我們幼兒園的兒童、我們班的兒童;是大多數(shù)的兒童,沒有那5%、1%的兒童。
我想請問大家,在你們幼兒園、你們班里,有沒有這樣的兒童:
新冠肺炎病毒感染兒童,他們被隔離時有沒有與親人在一起?感染后發(fā)現(xiàn)、就醫(yī)的過程是怎樣的?家人有沒有緊張、害怕、恐慌、絕望的情緒、言行,對他們有什么影響?
家人感染(疑似、隔離)兒童,兒童與親人在一起、不在一起?在哪里,家里、隔離點?親人照料,他人照料或無人照料?
在這個期間生病的兒童,不是新冠肺炎,而是感冒、流感或其它病,但孩子可能分不清楚,成人沒有解釋或沒有完全消除顧慮。
跟著家長被迫流動或隔離的兒童、醫(yī)務(wù)人員子女、高風險人員子女、家長復工的“半留守兒童”、偏遠農(nóng)村地區(qū)兒童、貧困地區(qū)兒童……
真正的心中有兒童,不應(yīng)該只有籠統(tǒng)的兒童,還應(yīng)該關(guān)注具體的兒童,一個一個,每個都不一樣的兒童。有兒童的開學活動,不只是一種點綴,入園離園時、午睡、如廁、餐點、運動、游戲、學習,時時、處處都有兒童。幼兒園里的園長、老師、保育員,門衛(wèi)、保健醫(yī)生、廚房師傅,每個人心中都能看見兒童。
我們說生活即教育,健康教育、公民教育、生命教育,隨處都是教育契機,病毒的每個方面,都可以與《綱要》《指南》的五大領(lǐng)域有聯(lián)系。
但同時,我也在思考,能否讓我們的教育隱蔽一點?讓幼兒園成為幼兒園,而不是火神山、雷神山;讓教師成為教師,而不是醫(yī)生、鐘南山;讓繪畫成為繪畫,而不總是畫病毒;讓故事成為故事,而不總是講病毒的故事;游戲就是游戲、生活復歸生活、吃飯就是吃飯、喝水就是喝水、洗手就是洗手,而不是吃飯、喝水、洗手,一切都是戰(zhàn)勝病毒、抗擊疫情。
老師在寫活動策劃、方案、教案時,是成人與成人的討論。我很認同華東師范大學陳桂生教授所說,有些東西是我們心中的東西,是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應(yīng)該討論、交流的,沒必要什么都直接呈現(xiàn)在兒童眼前。
所以,讓開學活動回歸開學活動本身!如果一個幼兒園的開學活動,幼兒園的課程與教學,承載著太多的東西,承載著太多超過他本來意義、功能的東西,可能會有點不堪重負。
做幼兒園最應(yīng)該做的,就是在為防疫、抗疫做貢獻。
“兒童講、成人聽”不只是一種形式,更傳遞出一種態(tài)度,一種成人與兒童之間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