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下,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注重飲食安全,“食物相克”的說法也因此而備受關注。其中最為經(jīng)典的有菠菜和豆腐不能一起吃、西紅柿和螃蟹一起吃會出人命等。
在《金匱要略》《本草綱目》等中醫(yī)典籍之中確實存在著大量食物相克的記載。不過,這些記載往往是古人根據(jù)自己的觀察,把一些偶然現(xiàn)象上升到規(guī)律的層級,然后提出的一些“忠告”。今天,一些科研人員經(jīng)過試驗,證明了那些食物相克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事實上,早在20 世紀30年代,就已經(jīng)有一位杰出的科研工作者通過實驗否定食物相克的說法了。這位科研工作者叫鄭集,出生于1900年5 月6 日,逝世于2010年7 月29 日,享年110 周歲,被人們尊稱為“世界上最長壽的教授”。
鄭集1928年畢業(yè)于中央大學生物系,后前往美國留學,1934年獲博士學位,研究方向是生命活動中的化學變化。回國后,鄭集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生物化學專業(yè)機構——生物化學研究室。第二年,鄭集籌建了中央大學醫(yī)學院生物化學系,這是國內的首創(chuàng)。鄭集在從事生物化學研究的同時,也積極地向大眾傳播科學的營養(yǎng)學知識,以期增強國人體質。
1935年,當時國內食物相克的說法非常流行,有報紙登出某地市民因把香蕉和芋頭放在一起吃而中毒的消息,更是給食物相克的說法推波助瀾。鄭集看到這個消息之后,感到作為營養(yǎng)學者,不能對此保持沉默。不久,鄭集就建立了一個實驗小組,從民間和中國古代典籍中一共搜集到184對會產生“相克”作用的食物,然后挑出老百姓會比較多接觸到的14 對食物,例如香蕉和芋頭、螃蟹和西紅柿、大蔥和蜂蜜等,開始進行試驗。具體的試驗方法是,把這14 對食物喂給白鼠、猴子和狗,連喂兩天,然后觀察試驗動物,發(fā)現(xiàn)并沒有異常表現(xiàn)。
那么,動物吃了沒有任何問題,人吃了會怎樣呢?鄭集最后決定“以身試法”,自己去吃那些平常老百姓最容易接觸的“相克”食物。這個決定遭到了其家人和學生的強烈反對,但是鄭集認為,這樣做沒有任何風險,自己只不過是為了進一步增強實驗的說服力而已。結果果然像鄭集所預測的那樣。
至于有人吃了“相克”食物的確出現(xiàn)了不舒服的現(xiàn)象,鄭集認為原因根本不在于食物相克,而在于其他,比如食用者可能存在過敏體質,或者是食物不干凈、存放時間過長等原因。
在這次試驗結束之后,鄭集領導課題小組制作出試驗報告,向社會廣為宣傳。此后,鄭集繼續(xù)進行營養(yǎng)學知識的普及,為各種大眾傳媒撰寫了一系列科普文章,最后充實成《實用營養(yǎng)學》一書,產生了很大的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