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方旭
(云南神宇新能源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206)
麻瘋樹(Jatropha curcas L.)又名黃腫樹(廣東)、芙蓉樹、小桐子、假花生(廣西)、亮桐(云南)、嗎哄罕(傣名)、桐油樹(中國臺灣)、南洋油桐(日本),為大戟科(Euphorbiaceae)。麻瘋樹屬植物,為落葉半肉質小喬木或大灌木。在中國,麻瘋樹資源主要栽培或半野生狀態(tài)分布在廣東、廣西、云南、貴州、四川、臺灣、福建、海南等?。▍^(qū))的熱帶及干熱河谷地區(qū)。其中云南主要栽培在滇西、滇西南、滇中以及紅河、金沙江、瀾滄江、小綠汁江流域。麻瘋樹種子可入藥,有清熱解毒、消腫散淤等作用。近年來發(fā)現其種子還具有顯著的抗癌活性,且在工業(yè)用油、生物病蟲害防治、新藥開發(fā)等方面也有著潛在的應用價值,同時又是干熱河谷地區(qū)荒山造林的優(yōu)良樹種,具有廣泛的開發(fā)利用前景。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fā)展,小桐子產業(yè)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視,許多產業(yè)化項目也在實施中。但對小桐子種植技術、管理技術等還處在初步階段,特別是優(yōu)良品種的選育、優(yōu)良品系的大面推廣等還處在探索階段,本文通過對小桐子的芽接研究的基礎上,探討小桐子芽接技術,為快速、有效的大面積推廣小桐子優(yōu)良品系提供技術依據。
試驗區(qū)位于雙柏縣大麥地鎮(zhèn)蠶豆田村四號沙壩育苗基地,地處紅河流域的干熱河谷地區(qū),海拔為670m,土壤為沙壤土,土層為厚土層。年平均氣溫較高,干濕季節(jié)分明,水平分布明顯,降雨多集中在5~10月,約占全年降雨量的80%,相對濕度64%,全年無霜。
試驗區(qū)位于雙柏縣大麥地鎮(zhèn)蠶豆田村四號沙壩育苗基地,地處紅河流域的干熱河谷地區(qū),海拔為700m,坡向為西北坡,坡度為10°,土壤為紫色石粒土,土層為中土層,地塊內的植被主要有一些散生雜木和小灌木,蓋度為10%。年平均氣溫較高,干濕季節(jié)分明,水平分布明顯,降雨多集中在5~10月,約占全年降雨量的80%,相對濕度64%,全年無霜。
1.3.1 實生苗砧木的基本情況
砧木的樹齡為8個月,苗木的株行距為30×40cm,苗木的平均地徑為2.56cm,平均高為61.3cm,苗木長勢較好,無病蟲害侵染。
1.3.2 移植苗砧木的基本情況
砧木的樹齡為8年,移植時間為2個月,種植方式為開帶種植,帶面寬度為80cm,株行距:2.5×3m;苗木的平均地徑為2.83cm,平均高為87cm,苗木長勢較好,無病蟲害侵染。
1.4.1 本情況
地徑為18.62cm,樹高為4.4m,冠幅:東西×南北為4.5×4.4m,樹形為叢狀,為開心形,有2個主枝,樹木長勢很好,無病蟲害發(fā)生,樹木分枝較多,結實的枝條很多,單株產量較高。
1.4.2 接穗木二的基本情況
地徑為22.37cm,樹高為4.1m,冠幅:東西×南北為4.8×5.0m,樹形為叢狀,為開心行,有3個主枝,樹木長勢很好,無病蟲害發(fā)生,樹木分枝較多,結實的枝條很多,單株產量較高。
采用方形貼皮芽接法,要求砧、穗雙方都容易剝離皮層時進行,其特點是從接穗枝條切取不帶木質部的方形芽片,緊貼在砧木上與芽片大小相同,去掉皮層的方形切口上。
試驗對兩種不同形式的苗木進行嫁接,試驗方法一為實生苗嫁接,統(tǒng)一在砧木的15cm高處嫁接,設3個處理,按接穗取材位置的上部、中部、基部進行劃分,即取芽的上部、中部、下部分別設為處理1—1、1—2、1—3;試驗方法二為移植苗嫁接,統(tǒng)一取接穗的中間部位芽眼飽滿、無病蟲害的芽進行嫁接,設5個處理,按嫁接位置的高度不同進行劃分,即嫁接的高度為10cm、15cm、20cm、25cm、30cm,分別設為處理2—1、2—2、2—3、2—4、2—5。
從表1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取接穗中部、上部的芽嫁接后發(fā)芽時間相對要早,發(fā)芽盛期在鋸砧后9~15天,取接穗基部的芽嫁接后發(fā)芽時間相對要晚,發(fā)芽盛期在鋸砧后14~26天,可見芽接時取芽以接穗的中部、上部為佳。
表1 小桐子芽接物候觀測表
從表2、3可以看出,試驗方法一中的3個處理的成活率都很高,都為100%,但是處理1的發(fā)芽率相對較低,比處理2、處理3低20多個百分點,說明不宜取接穗枝條的基部的芽嫁接,取接穗枝條中部上部的芽嫁接為佳。
從表2、3可以看出,試驗方法二的5個處理的成活率都較高,都超過85%,但嫁接后80天,處理1的保存率為53.3%,處理5的保存率為93.3%,說明嫁接部位低的相對于高的要容易被損壞,但要方便嫁接的后期管理(摸芽等),嫁接高度又不能太高,所以要選擇適中的嫁接高度,以15~20cm為佳。
從表2、3可以看出,嫁接后80天,試驗方法一、試驗方法二的平均成活率和平均發(fā)芽率都比較高,都超過了85%,但是試驗方法一的保存率高出試驗方法二的18.3個百分點,可見小桐子幼樹的嫁接成活率、發(fā)芽率比較高,結果表明移植苗嫁接后不利于管理,容易受被人為因素破壞,所以以嫁接苗上山移植為佳。
表2 小桐子幼樹芽接解綁成活率調查表
表3 小桐子幼樹芽接成活率、發(fā)芽率、保存率調查表
從表4、可以看出,試驗方法一的處理1的基徑、新梢長、葉片數都比處理2、處理3要小,可見取接穗中部、上部的芽嫁接后長勢相對要好;試驗方法二的5個處理的基徑、新梢長、葉片數都基本一致,可見嫁接高度對芽接的生長量沒有什么影響;試驗方法一基徑、新梢長、葉片數都大于試驗方法二的基徑、新梢長、葉片數,分別大0.07、5.2、2.2。結果表明實生苗嫁接比移植苗嫁接生長要快。
表4 小桐子幼樹芽接生長量調查表
通過對小桐子幼樹芽接技術試驗的研究,結果表明方形貼皮芽接最適宜于小桐子嫁接,而且實生苗芽接比移植苗芽接要好。主要是方便管理,減少人為破壞,也看出取接穗的中部、上部飽滿、無病蟲害的芽進行嫁接有利于芽的成活和樹木的生長,嫁接部位的高低對小桐子嫁接后的成活和生長沒有明顯的影響。希望通過小桐子芽接能改善小桐子優(yōu)良種源的品質和增加產量,也能快速、有效的大面積推廣優(yōu)良的小桐子、改良低產量的小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