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夢寒
王翚 仿唐宋元諸名賢橫景六幅圖
王鑒 青綠山水圖
王鑒 仿趙文敏山水圖
藝術來源于生活。無論是現(xiàn)實主義還是表現(xiàn)主義,藝術永遠都是對現(xiàn)實世界的反映,同時也就不可避免地為現(xiàn)實的政治、經(jīng)濟等諸多因素所左右。在以王權(quán)或者教權(quán)為統(tǒng)治核心的國家里,藝術創(chuàng)作的法則和審美標準的制定往往取決于壟斷了知識的貴族階層。而且,越是在特殊的歷史時期,掌握了話語權(quán)的統(tǒng)治階級或者知識分子對藝術的影響就越大。就中國美術史來說,最明顯的例子是誕生于300多年前,被奉為“正宗”達200年,而后的100年卻被視為洪水猛獸、并引發(fā)了世紀論戰(zhàn)的“清四王”。
“清四王”是指清初四位姓王的畫家,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八耐酢痹缦戎挥小岸酢?,王時敏和王鑒,后來王翚在王鑒的引薦下拜王時敏為師,很快聲名顯赫,便有了“三王”之說。再后來,王時敏的孫子王原祁也長大學畫了,而且表現(xiàn)不俗,也就有了“四王”。
“四王”的領軍人物王時敏是江蘇太倉人,出身名門望族。他從小跟隨明代著名書畫家董其昌學畫。因為出身顯赫,他24歲就做了官。如果世道太平,他可能會和自己的祖父一樣,在朝廷有穩(wěn)定的工作,在業(yè)余時間寫字、畫畫。然而,他生活的明代,早已是日薄西山,氣數(shù)將盡,于是他在崇禎五年(1632年)辭官回鄉(xiāng)。1645年6月,清軍圍困太倉城,緊接著便傳來揚州和嘉定失守,被清軍屠城的消息。王時敏與當?shù)氐氖考潪榱吮H侵邪傩盏男悦瑳Q定放棄抵抗,打開城門投降。這種行為完全背離了傳統(tǒng)文化中的“忠義”和“名節(jié)”。就連王時敏自己,也背負了巨大的精神壓力,所以他拒絕入仕清廷而選擇隱居,將后半生的精力都用來研究山水畫。
“四王“中的王鑒跟王時敏是叔侄的關系,兩個人的人生經(jīng)歷也很相似,都是因為祖輩的功績年紀輕輕就走上仕途。王鑒因為無法適應官場的險惡,政治生涯很早就結(jié)束了。他也是自幼學畫,跟董其昌有交往,在繪畫理論和技法上都受其影響。相較于王時敏,王鑒在繪畫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所以在畫藝上要略勝一籌。
王翚同樣因家學淵源,從小就學畫。雖然后來拜王時敏和王鑒為師,但他廣采眾家之長,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乃為大成”。他的畫風古意盎然,技巧嫻熟,在清代極負盛名,但也有人批評他過于注重技巧而少了幾分生氣。
王原祁出生于明朝滅亡的前兩年,也就是1642年。他成長于清代,因此,沒有爺爺王時敏對于明代的那種家國情懷。他一生仕途平坦,才華深得清廷的賞識。他是“四王”中年紀最小,也是成就最高的一個。
王時敏 南山叢翠
王時敏 秋山白云圖軸
王原祁 仿大癡富春大嶺圖
王原祁 仿吳鎮(zhèn)山水
“四王”的藝術觀點非常明確,就是學習古人并且模仿古人,尤其視宋元名家的筆墨技巧為山水畫的根本法則。對于山水畫的“傳承”,畫論里有著非常清晰的解釋,就是以董源(五代)、巨然(五代)、黃公望(元代)、趙孟頫(元代)等人的筆法為山水畫的正宗,指出對待傳統(tǒng)要“推倒門墻,集其大成,自出機杼”?!八耐酢睂鹘y(tǒng)筆墨技巧的掌握真正做到了“集其大成”,同時又體現(xiàn)了各具特色的風格,所以在之后的200年里都被奉為正統(tǒng),不但影響了后來中國山水畫的發(fā)展,也影響了日本對清代繪畫的研究。
然而,隨著清朝的滅亡,新文化運動的興起,“舊文化”被認為是導致中國落后的主要原因。1917年,陳獨秀率先提出了“要革王畫的命”,認為中國畫必須采用西洋繪畫的寫實主義,才能擺脫衰敗的命運。魯迅則贊同康有為的觀點,認為山水畫到元代已經(jīng)是巔峰,元畫雖然好,卻也沒復興的必要,因為不會再有發(fā)展了。這場對于“四王”的批判隨著政治形勢的變化愈演愈烈,從陳獨秀的“惡畫,必須打倒”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消滅封建主義”,其間雖然不乏畫家們的激烈辯護,以及收藏家們對其作品的執(zhí)著保護,但終究敵不過各種以革命的名義而不是藝術的考量的口誅筆伐。
直到20世紀80年代后期,當人們拋開附加在藝術上的諸多期待,重新回到對中國傳統(tǒng)美學觀的思考時,才認識到“四王”在中國畫發(fā)展中的承接和啟迪作用,意識到不能用西洋繪畫的科學性來評判中國畫的筆墨意趣,同時對“四王”在復古中所體現(xiàn)的個性化創(chuàng)造給予了應有的肯定。在今天看來,無論后人以何種視角進行評判,“四王”在美術史上都是無法忽視的重要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