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開放,徐帥帥,劉彥龍,吳俊延,章亞東
(鄭州大學 化工學院 鄭州大學濟源研究院,河南 鄭州 450001)
烷基二甲基芐基季銨鹽(BAC)是典型的帶芐基的陽離子型季銨鹽,是一類重要的季銨化合物。作為一宗重要的工業(yè)化學品,烷基二甲基芐基季銨鹽廣泛應用于從工業(yè)到家庭的各種產(chǎn)品中。由于其強陽離子表面活性,季銨化合物主要用作殺菌滅藻劑、金屬緩蝕劑、原油破乳劑和控制植物病害制劑等[1]。作為第一代季銨鹽陽離子表面活性劑[2],人們對它已經(jīng)有了深入的了解,進而開發(fā)了幾種較為成熟的合成方法。本文對其合成方法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和優(yōu)缺點分析,并對每種方法在工業(yè)生產(chǎn)上的適用性進行了評價。首先,烷基二甲基芐基季銨鹽主要有氯型(BAC-Cl)、溴型(BAC-Br)和碘型(BAC-I)3種類型[3],真正決定表面活性的是其陽離子部分,陽離子部分由三個不同的基團組成:長烷基鏈、短烷基鏈(兩個CH3基團)和芐基。
由于BAC陽離子由3種特征基團組成,因此存在3種合成方法來制備該分子。這些方法都可以被描述為叔胺與合適的烷基化試劑的季銨化反應,反應類型為親核取代反應[4]。
由N,N-二甲基芐胺和正烷基鹵發(fā)生季銨化反應一步合成BAC,具體合成路徑如下:
圖1 正烷基鹵作為烷基化試劑合成BACFig.1 Synthesis of BAC by using an alkyl halide as an alkylating agent
Salomé El Hage等[5]系統(tǒng)化的研究了以此路線來合成目標產(chǎn)物,他以丁酮為溶劑,物料比為1∶1,回流攪拌12 h后往反應體系內加入對應定量的BAC水溶液,回流攪拌6 h,之后-30 ℃處理12 h,抽濾干燥后得到目的產(chǎn)物,得到了系列產(chǎn)物的收率,同時對BAC的熔點、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的最小抑菌濃度(MIC)等基礎物性數(shù)據(jù)進行了檢測,表征測試了結構-活性的關系。BAC的合成可以在其他溶劑中進行:如Moss等[6]用N,N-二甲基芐胺和十六烷基溴在回流的丙酮中制備十六烷基二甲基芐基溴化銨,Jaber等[7]以乙醇為溶劑,N,N-二甲基芐胺和十二、十四、十六烷基溴為原料,反應溫度100~110 ℃,反應時間12 h,合成了十二、十四、十六烷基二甲基芐基溴化銨。對比發(fā)現(xiàn)合成最方便的溶劑是丁酮,使用丁酮整個體系反應后能通過低溫處理后使BAC以高純度結晶,極大簡化了提純過程。對于氯化物和溴化物,向反應混合物中加入定量的水能夠獲得穩(wěn)定的、結晶的和非吸濕性的一水合物或二水合物。而對于碘化物而言,則獲得無水化合物。
這條路線正烷基鹵作為烷基化試劑,其本身活性不高,相應的反應溫度高,時間基本在10 h以上,生產(chǎn)成本高,生產(chǎn)效率低,極大限制了其在工業(yè)生產(chǎn)上的應用。
N,N-二甲基-正烷基胺和芐基鹵的反應也常用來合成BAC。合成路徑如下:
圖2 芐基鹵作為烷基化試劑合成BACFig.2 Synthesis of BAC by benzyl halide as alkylating agent
Avram等[8]研究了以N,N-二甲基烷基胺(R=辛基、癸基、十二烷基、十四烷基和十六烷基)和芐基氯為原料,以二甲基甲酰胺(DMF)為溶劑合成了5種烷基二甲基芐基氯化銨。通過熱重分析,建立了所制備BAC-Cl的熱分解的動力學參數(shù),反應級數(shù)“n”和活化能“Ea”。
王瑛等[9]用氯代十四烷與二甲胺反應,制得的十四烷基二甲基叔胺再和氯化芐反應合成了十四烷基二甲基芐基氯化銨,具體路線如下圖。十四烷基二甲基芐基氯化銨收率為90%,并對化合物的晶胞結構進行了分析。
圖3 兩步法合成十四烷基二甲基芐基氯化銨Fig.3 Synthesis of tetradecyldimethylbenzylammonium chloride by two-step method
Wang等[10]以水或乙醇作溶劑,N,N-二甲基十二烷胺和氯化芐為原料合成十二烷基二甲基芐基氯化銨,產(chǎn)率達到98%以上,但是由于BAC極易溶解于乙醇和水,分離純化變得困難,不適合高純度季銨鹽的工業(yè)生產(chǎn)。且因為溴化芐活性極高,只能使用中等極性或惰性溶劑,所以水作為強極性溶劑的只適用于氯型季銨鹽的合成。
Zhao[11]改用沸點較低,不溶于水的有機溶劑作為反應介質如:石油醚、正己烷、異丙醚等制備BAC-Cl,反應溫度80 ℃,反應時間8 h左右,收率為90%。弱極性溶劑和惰性溶劑不利于反應的進行,相應的反應條件升高,而且所用有機溶劑需要減壓蒸餾除去。
與正烷基鹵作為烷基化試劑對比,鹵化芐的活性要高得多,有利于反應過渡態(tài)的形成,從而降低了反應條件。此工藝反應原料來源廣泛,價格相對低廉,整個工藝流程結構簡單,無需繁瑣的過程操作,是工業(yè)上制備苯扎氯銨(BAC-Cl)的主流工藝,被國內外生產(chǎn)企業(yè)所認可。目前國內具有苯扎氯銨藥品批準文號的獨家企業(yè)(上海金山經(jīng)緯)采用的工藝為“以N,N-二甲基十二烷基胺為原料,與丁酮、氯化芐反應制得[12]。由于芐基碘的不穩(wěn)定性和高成本,一般通過用合適的正烷基碘將N,N-二甲基芐胺季銨化得到季銨碘化物[13]。
N-正烷基-N-甲基芐胺與甲基鹵的反應是制備BAC的最后一種方法。這種方法相關的文獻報道比較少,屬于一種不常用的合成路徑。
圖4 甲基鹵作為烷基化試劑合成BACFig.4 Synthesis of BAC by methyl halide as alkylation reagent
Echols等[14]通過使癸基溴與4倍過量的芐基甲胺反應后用10%HCl進行萃取處理,體系會分為三相,取中間相,溶于Et2O,再用3倍過量的碘甲烷處理來獲得最終的碘化物。
Nakamura等[15]將芐基十二烷基甲胺和二甘醇裝入耐壓玻璃高壓釜中,并用氮氣在0.2 MPa下吹掃高壓釜內部3次后將溫度升至95 ℃后,在30 min內從壓力管中滴加氯甲烷,并將混合物在相同溫度下進一步攪拌2 h,然后冷卻至70~75 ℃。使溶液以微小流速流動1 h以除去未反應的甲基氯。冷卻至30 ℃后出料。
這種合成方法相比較于前兩種合成路徑而言生產(chǎn)設備需要滿足高溫高壓的條件,特別對于甲基溴而言,它本身就以氣體的形式存在,對設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產(chǎn)程序更復雜,提高了生產(chǎn)成本和難度,在工業(yè)生產(chǎn)上幾乎不采用這種合成方法。
近年來,隨著微波技術的發(fā)展,微波技術越來越多的被應用于化學合成中,吳偉等[16]使用微波輔助法來合成新潔爾滅(十二烷基二甲基芐基溴化銨),相對于傳統(tǒng)的化學合成,微波合成有產(chǎn)率高、反應速度快、操作簡便的優(yōu)點,但由于技術的限制,微波合成尚不能應用于工業(yè)生產(chǎn),還停留在實驗室階段,適合小批量的產(chǎn)品合成。
1935年,德國生物化學家Domagk[17]發(fā)現(xiàn)含有長鏈烷基的季銨鹽具有強力殺菌性能,并研究了其殺菌性能與化學結構的關系,而且用BAC-Cl處理了軍服以防止傷口發(fā)生感染。這在季銨鹽殺菌領域的研究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此后,季銨鹽類陽離子活性殺菌劑的應用研究一直是殺菌劑領域研究較為活躍的一個方向。烷基二甲基芐基季銨鹽的殺菌效果與烷基鏈長度有關,以BAC-Cl進行的實驗研究表明,烷基鏈上含有12~16個碳原子的化合物具有最強的殺菌活性。因此大部分的烷基二甲基芐基季銨鹽主要帶有 C12 到 C16 的烷基鏈,C12和C14 是最常見的。Daoud N N等[18]發(fā)現(xiàn)C12同系物對酵母和真菌的殺滅效果顯著, C14同系物對革蘭氏陽性細菌和C16同系物對革蘭氏陰性細菌的殺滅最有效。因此BAC在醫(yī)學中使用的非常廣泛[19],它們被廣泛用作眼科、鼻用和腸胃外產(chǎn)品的防腐劑,也被用作醫(yī)療設備的局部防腐劑和消毒劑。這些化合物通常不作為單一組分使用,而是作為由兩個或三個烷基二甲基芐基季銨鹽成員組成的混合物,僅在烷基鏈的長度上不同[20]。這是因為上述每種季銨鹽對不同病原體的特異性,從而應對復雜的菌落環(huán)境。
鑒于它們的優(yōu)越的兩親性質,BAC顯示出強力的抑制微生物活性的作用機制,帶正電的烷基二甲基芐基季銨鹽陽離子和帶負電的細菌細胞膜之間的靜電相互作用之后,季銨鹽側鏈滲透到膜內區(qū)域,對細胞膜產(chǎn)生了破壞作用造成細胞膜的破裂,最終導致細胞質材料泄漏和細胞裂解[3]。Azizollah Ebrahimi等[21]研究了苯扎氯銨對沙門氏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無乳鏈球菌的最小抑菌濃度,結果表明沙門氏菌是對苯扎氯銨最敏感的菌株,而且發(fā)現(xiàn)了細菌對季銨化合物的細菌耐藥性正在增加,進而對細菌的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變弱。
隨著人們對季銨鹽的深入了解,發(fā)現(xiàn)BAC可以與其他材料配合使用,這極大的擴展了其應用面。如Xie等[22]將封裝的CaCl2置于Na2CO3和十二烷基二甲基芐基溴化銨水溶液的水熱反應器中,通過改進的水熱法合成了碳酸鈣樣品。結果表明,水熱法制備的常規(guī)立方膠囊輔助碳酸鈣摻雜十二烷基二甲基芐基溴化銨。在碳酸鈣樣品中,膠囊輔助碳酸鈣對黃芪有較好的抗菌作用:抑制后48 h,區(qū)域直徑12.3 mm。Li等[23]發(fā)現(xiàn)十二烷基二甲基芐基氯化銨(DDBAC)當與殺蟲劑毒死蜱(氯吡硫磷)合用時對甜菜夜蛾的滅殺具有增強作用,DDBAC不影響甜菜夜蛾的角質層超微結構。DDBAC通過加速殺蟲劑穿透角質層可以獲得協(xié)同作用。在濃度為90 mg/L和810 mg/L時,增強因子為1.50和1.57,毒死蜱的滲透率急劇增加。
自從它們進入市場以來,商業(yè)烷基二甲基芐基季銨鹽的高效力,相對低毒性,簡單性和易于制備的特性讓它在殺菌消毒領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Floris A Groothuis等[24]發(fā)現(xiàn)苯扎氯銨的毒性效力隨著烷基鏈長度的增加而增加。這些環(huán)境友好的抗菌劑在發(fā)揮所需效果后,會相對快速地降解成無毒和無活性的產(chǎn)品。Oh Seungdae等[25]研究報道了苯扎氯銨的微生物降解,具體而言,是幾種假單胞菌菌株如Pnitroreducens和嗜水氣單胞菌和芽孢桿菌通過胺氧化酶和相關酶通過脫烷基化將苯扎氯銨降解到無毒的芐基二甲胺。降解機制見圖5。
圖5 BAC生物降解機制模型Fig.5 BAC biodegradation mechanism model
近年來,水環(huán)境的污染使藻類在水體的過度生長極大的威脅到水體生態(tài)平衡,造成了極大的經(jīng)濟損失。目前有多種除藻方法,如物理除藻法、生物除藻法和化學除藻法。其中化學除藻法是應急除藻方法,該法具有投加藥劑量少、見效快等優(yōu)點,但容易引起水體二次污染。最早用于治理藻類污染的化學藥劑是硫酸銅,因其毒性大,且對水生生物有極大的危害,現(xiàn)已禁止使用[26]。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季銨鹽陽離子在作用于藻類時發(fā)揮著類似于對細菌的殺滅機制。仉春華等[27]發(fā)現(xiàn)十二烷基二甲基芐基氯化銨在25 mg/L時,滅藻率在90%以上,達到了工業(yè)水處理的要求,用2 mg/L的NaClO與2 mg/L的季銨鹽復配后滅藻率達到100%,且需要的時間更短,說明季銨鹽與NaClO在滅藻方面具有協(xié)同效應,因此BAC作為一種高效、低毒的滅藻劑被廣泛用于水體的滅藻處理。
大部分的原油從油田開采出來時是油水乳液狀,組分比較復雜,因此需要對原油進行破乳脫水處理,常規(guī)的破乳劑存在破乳時間長且效率不高的缺點,郭東紅等[28]通過在常規(guī)的非離子型破乳劑基礎上,通過酯化反應,在破乳劑分子中引入陽離子基團,合成出季銨鹽陽離子型破乳劑 PNT-05作原油破乳劑,它能夠改變原油破乳脫水過程中形成的乳化中間層里的絮狀物的極性和電性,使這種絮狀物壁膜變形乃至破裂,從而破壞乳化中間層,加快原油的破乳脫水速度和提高破乳率。Mirvakili,Azadeh等[29]發(fā)現(xiàn)了陽離子表面活性劑在油田酸化操作中能夠減少操作過程中的乳液和淤渣形成。相對于傳統(tǒng)操作過程要使用去除劑和抗污劑,在這項研究中,引入的陽離子表面活性劑能夠同時具有抗淤渣和破乳性能。
BAC卓越的吸附性能和抗生物腐蝕性讓它在油氣田管道的防腐蝕中具有很廣泛的應用。工業(yè)廢水在環(huán)境的作用下,水中的無機鹽達到飽和狀態(tài)而析出晶體成垢附著在金屬管道或容器上難以除去,而BAC良好的吸附性能和與金屬離子的螯合能力能夠有效的減少污垢的產(chǎn)生。Qi等[30]對比研究了硫酸鹽還原菌(SRB)在含有和不含BAC-Cl的循環(huán)冷卻水系統(tǒng)SS316L不銹鋼表面的生物膜性質和腐蝕行為,結果表明BAC-Cl可以在SS316L不銹鋼表面形成吸附膜,動電位極化表明SS316L的腐蝕電位從-0.495 V增加到-0.390 V,延緩了腐蝕的發(fā)生,同時BAC-Cl改變了金屬表面附著的生物膜中C∶O的值,抑制了SRB對金屬的腐蝕。
隨著科技手段的發(fā)展和人們對季銨鹽的深入研究和探索,烷基二甲基芐基季銨鹽的合成工藝愈發(fā)簡便清潔,同時社會對環(huán)境污染預防和治理方面越來越重視,烷基二甲基芐基季銨鹽作為強陽離子表面活性劑的代表,除在上述方面的應用外,在污水處理、紡織、相轉移催化等方面也被大量使用,但過度的使用給人們帶來了新的問題,特別是抗菌方面,細菌表現(xiàn)出了對季銨鹽的抗性行為,這需要人們更深入的了解季銨鹽從而解決抗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