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永亮
摘 要:文章分析了當前古建筑文物的保護與修繕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保護與修繕策略,希望有助于更好地保護與修繕古建筑文物,進一步促進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揚。
關鍵詞:古建筑文物;保護;修繕;問題;策略
國內現有的許多古建筑文物都遭受過各種類型的破壞,如自然原因的損壞、人為的毀壞、戰(zhàn)爭的毀滅等。古建筑文物的寶貴價值不僅體現在優(yōu)美的造型上,還表現為卓絕的精神價值以及歷史文化價值。對古建筑文物進行保護和修繕,既是為了保護國內古建筑文物實體,也是為了保存并發(fā)揚優(yōu)秀中華傳統(tǒng)文化。
1 古建筑保護和修繕存在的問題
1.1 古建筑保護意識淡薄
在我國古代建筑保護和修繕工作中,存在對古建筑保護工作認識不足的問題,主要反映在以下幾點:首先,由于我國龐大的人口數量,人們在個人觀念、性格態(tài)度、受教育程度上存在很大差異,許多人很少留意或參與政府部門開展的以保護古建筑文物為主題的宣傳活動。其次,在金錢利益的驅動之下,一些商人不遵守法律條文、無視道德約束,大肆擴建或拆除古建筑文物,這些不當行為使古建筑文物受到毀壞。最后,由于人們經濟收入的增加,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將旅游作為一種度假方式,很多傳統(tǒng)古代建筑被改建成旅游景點,同時由于缺乏必要的限制性措施,景區(qū)游客實際數量往往大于古建筑的承載能力,這對古建筑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1.2 古建筑文物修繕存在難度
我國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快速提升加快了我國城區(qū)改造的進程,少數城市在未來發(fā)展規(guī)劃中對自身的定位缺乏全面考量,無規(guī)劃地進行改建、拆除活動,致使珍貴的古代建筑遺跡遭受損失,甚至影響了古建筑所在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即使有些地方在完成城區(qū)改建后便立刻采取措施減少負面影響,但成效是有限的,這些老建筑幾乎無法再現原來的面貌。總之,進展太快、覆蓋范圍太大的城區(qū)改建計劃不僅打破了古建筑文物內部的和諧,更是給相關部門保護古建筑文物的工作出了一道難題。
1.3 修繕方式不科學
當前國內修繕古建筑的方法存在一些不足,這種不足體現在以下三點:首先,對現代化科技手段的依附性強,采用機器進行修復成為當前主流,傳統(tǒng)的人工修復方式逐漸邊緣化,這種變化容易使古建筑慢慢丟失自身的歷史研究意義。其次,部分工作人員為了加快修繕工作的進度,只是粗糙地修補古建筑外在的可見受損,不夠重視對古建筑內在完整性的修復,并且粗疏的修繕方案掩蓋了古建筑本身具有的歷史價值,破壞了歷史學家借以研究中國建筑史的完整標本。最后,在制訂古建筑最終修繕規(guī)劃之前,應該組織工作人員進行古建筑破損程度評估作業(yè),在修繕工作中,如果缺乏對古建筑實際破損狀態(tài)的掌握,將增加修繕人員后期工作的難度。
1.4 未建立合理的文物保護制度
從國家文物保護體制來看,單一地注重對古建筑本身的保護而忽略對老城區(qū)的區(qū)域性保護是目前國內古建筑保護中廣泛存在的問題。當前,國內許多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都在老城區(qū)劃定了保護范圍,以保護區(qū)域內古建筑免受各種因素的破壞。但仍有一些城市還在尋找解決保留城區(qū)古建筑和開發(fā)新城區(qū)之間矛盾的方案。他們既大力提倡保留具有當地特色的古建筑區(qū)域作為城市文化名片,又不遺余力地推動具有歷史價值的老城街區(qū)的拆遷重建。由于缺乏合理的文物保護體制起到的限制作用,國內不少有特色的文化街區(qū)都承受著過度商業(yè)化開發(fā)帶來的惡果。商業(yè)化開發(fā)給當地居民帶來了經濟效益,但也使這些街區(qū)逐步同質化,失去了特色。
1.5 古建筑文物保護經費的投入不足
從宏觀上看,國家在古建筑文物保護經費的投入上還有很大的缺口,具體表現在以下兩方面:首先,國家財政在保護古建筑文物上的投入相較于實際需求遠遠不夠。隨著國家對古建筑文物保養(yǎng)維護的重視,國家財政不斷加大在古建筑文物上的資金投入,但由于修繕對象太多、修繕任務太重,國家財政投入的經費不能滿足實際修繕工作中的需求,許多項目仍然缺少經費的后續(xù)支持。其次,保護經費的覆蓋范圍有限。國內文物保護經費主要花費在省級或國家級古建筑文物的保護上,此范圍之外的古建筑文物保護所需要的費用并不由政府財政承擔。
2 古建筑保護和修繕的完善策略
2.1 加強人民群眾古建筑文物保護意識
為了避免國內古建筑文物受到不必要傷害,相關部門應當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人民群眾對古建筑文物保護的重要性的認識,具體措施如下:第一,借助互聯網進行廣泛的宣傳,讓更多人認識到古建筑文物保護的重要性。中央電視臺節(jié)目《國家寶藏》在社會上引起良好反響,激發(fā)起人民群眾的文化自信心以及對歷史文物的熱情。如果能夠推出一款受人民群眾認可的關于中國古建筑的節(jié)目,既可以引起人民群眾對古建筑的興趣,也可以在社會上產生良好的宣傳效果。第二,提高學生群體的古建筑文物保護意識。通過課程、宣講會等方式讓學生意識到古建筑文物的脆弱性,鼓勵學生積極承擔起保護古建筑文物的責任,并參與到古建筑文物保護的實踐中來。第三,相關政府部門應當履行職責,積極了解掌握古建筑文物的數量和損壞情況,并采用適當的方式向社會公布,從而激發(fā)人民群眾的憂患意識,號召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古建筑文物保護。
2.2 強化專業(yè)人員的培養(yǎng)
缺乏擁有專業(yè)技能的人才是目前國內文物保護工作面臨的重大挑戰(zhàn)之一,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第一,人才輸出量不足。雖然各高校和機構每年都能培養(yǎng)出一定數量的擁有文物修復技能的畢業(yè)生,但由于我國各地區(qū)破損古建筑文物的總數龐大,專業(yè)性人才的數量與目前古建筑文物修復工作中的實際需求量之間還有很大差距。第二,人才流失嚴重。由于國內古建筑文物修復市場規(guī)模相對狹小,對畢業(yè)生吸引力不足,許多與文物修復工作相關專業(yè)的學生選擇進入其他行業(yè)工作,科班畢業(yè)生的流失加劇了古建筑文物修復行業(yè)中人才缺乏的問題。因此,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緩解古建筑文物修復人才缺乏的困境:第一,政府出臺一定福利性政策,激勵相關專業(yè)的在校生在課內積極掌握本專業(yè)技能,課外主動參加本領域實踐活動,培養(yǎng)對行業(yè)的認同感和使命感。第二,在合理范圍內提高古建筑文物修復工作從業(yè)人員的薪資待遇,通過外在的經濟力量引導更多具有專業(yè)技能的人才進入該行業(yè)。第三,為古建筑文物修復人員創(chuàng)造更多的學習機會,通過舉辦培訓講座、開展知識技能交流大會等形式幫助他們在實踐中運用和檢驗自己學到的理論知識,在交流中提升自身的專業(yè)技能。
2.3 堅持科學的古建筑文物修繕方法
修繕人員應該采用適合修繕對象特點的方式來最大限度地復原古建筑文物,具體要求如下:第一,要有統(tǒng)籌意識。在修繕行動正式開始前,要先對古建筑文物的損壞情況有清晰全面的認識,在充分考慮各相關因素的前提下制訂建筑文物修復方案。第二,自內向外推進修繕工作,盡最大可能延長古建筑文物的壽命,同時避免古建筑文物遭受人為因素的破壞。第三,在修繕中堅持適用性原則。在修繕古建筑的過程中,并非采用的技術越尖端,古建筑修繕得就越完美,部分古建筑文物的受損處只適合采用人工的方式修補,現代化科學技術手段反而會對古建筑文物造成二次傷害。
2.4 貫徹落實古建筑文物修繕政策
政府應該不斷更新和完善現有的文物修繕政策,保證古建筑文物管理的科學性,從而達到更好地指導和服務修繕工作的目的,及時記錄各個地區(qū)古建筑文物的損壞情況、修補進度,并對這些數字進行分類處理,這些數據對于完善、落實我國古建筑文物修繕政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可預見的未來,政府力量的參與和政策的指導將推動我國古建筑文物修繕工作更加科學和合理。
2.5 切實保證修繕資金的投入
古建筑修繕需要消耗大量財力,修繕工作資金的主要來源有國家撥款、社會組織集資、個人捐助三個方面。為了避免修繕經費的浪費,應當采取措施確保各類資源的有序投入:第一,國有的古建筑文物的修繕費用應由政府部門承擔,在完成修繕任務后結余的資金應該使用到古建筑的養(yǎng)護上。第二,村集體擁有的古建筑文物的修繕費用由村集體擔負,在必要情況下國家可以撥發(fā)一定經費支援。
3 結束語
古建筑文物的維護是一項持久而重要的工作,需要消耗大量的資金和人力,但古建筑文物所保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也使其成為一個取之不盡的寶庫。因此,無論面臨多么嚴峻的挑戰(zhàn),在實際工作中遇到多少困難,我們都不應該放棄對古建筑文物保護和修繕工作。
參考文獻
[1]余剛.文物建筑保護維修工程相關問題芻議[J].居舍,2019(30):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