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順利
上海和翔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 201301
絞吸式疏浚船是通過安裝在船首橋架前端絞刀的旋轉、切削、泥水混合,同時泥漿泵通過安裝在絞刀尾部的吸口將泥漿吸入、加壓提升、經水陸管線輸于指定區(qū)域(吹填區(qū)、泥漿池等)。施工過程分為挖掘、吸漿和輸排,施工方法常為鋼樁定位橫挖法,即以一根落在挖槽中心線上的主定位鋼樁為旋轉中心,依靠橫移作用,使絞刀隨著船只在挖槽內作左右往返擺動,切削開挖;前移時象兩腿走路,通過雙樁交替前移(雙樁法);或通過主、輔鋼樁交替,使主樁前移到下一個樁位(主輔樁法)。整個施工過程呈扇形擺動前進,主要工序為定位、擺挖、前移、移錨等[1]。
絞吸船疏浚方法與其工作原理密切相關,施工時根據施工條件(土質、水深、排距等)及要求(挖深、挖寬、邊坡等),選擇不同的方法進行疏浚,常用的主要方法如下。
(1)分條開挖:根據絞吸船橫向擺幅(挖寬)和疏浚河槽寬度(河底寬及邊坡),順河槽分成若干條帶進行開挖。若挖槽寬度小于挖泥船一次最大挖寬時,按單條開挖。分條開挖時相鄰條帶必須重疊1.5m-2.0m,避免漏挖或出現(xiàn)縱向埂脊、連續(xù)淺點等。
(3)分段開挖:對于不同的疏浚斷面、轉彎河段需分成若干直線段、浮管有效延展長度有限制時,以利于提高船機功效和保證疏浚質量,沿河道流向人為劃分疏浚段,分段開挖。分段開挖時段與段之間必須重疊一定長度,避免漏挖、出現(xiàn)橫向淺埂或連續(xù)淺點等。
(3)分層開挖:根據絞吸船一次開挖厚度、疏浚厚度、土質情況、邊坡階梯式開挖布置、水位變化及船只吃水深度等,進行分層開挖。分層開挖時上層宜厚、下層宜薄,具體每層開挖厚度最好通過試挖確定。
(4)趕潮開挖:對于感潮河道、港池、錨地等疏浚作業(yè),施工時要根據潮位變化情況和絞吸船吃水深度開展作業(yè)。高潮時開挖上層、平潮或低潮時開挖下層或底層,同時在施工時根據潮位變化情況及時調整絞刀下放深度,確保開挖深度(底高)滿足施工要求。
(5)特殊條件下施工措施:疏浚土質較硬時(硬質粘土),要適當降低絞刀轉速、橫移速度和減小前移距;疏浚土質為沙土、顆粒較大時,為避免堵塞吸口及排泥管道,開挖厚度宜小不宜大;疏浚土質為塑性粘土,或水下漁網、漁具較多時,要定時將絞刀升出水面,進行沖洗、清理。
根據絞吸船疏浚原理及施工方法、現(xiàn)場施工條件及施工要求,在施工前做好施工準備工作,既有利于疏浚工效提高,又可以保證施工質量。
絞吸船疏浚方案的重點是根據船只的最大挖深、挖寬、前移距等,結合工程施工條件及要求,合理確定“分段、分條、分層”和排泥管線的布置,必須明確分段開挖的起止樁號(位置)、分條開挖數量及每條開挖范圍、分層開挖布置及每層厚度等;繪制平面圖和剖面圖,附相關分段、分條和分層開挖的數據資料,并將這些資料輸入絞吸船操作控制系統(tǒng)中,由此指導船機疏浚作業(yè)[2]。
在劃分疏浚段、條、層的同時,確定排泥管線布置,包括水上浮管、水下沉管、陸地管線及出沙口等,確保管路布置滿足疏浚作業(yè)要求。
施工前必須對絞吸疏浚船進行調試和試驗,確保設備正常運轉、按方案實施,也是保證疏浚質量的重要基礎。
(1)試機:施工前對絞吸船的絞、吸、輸開展聯(lián)合試運轉,檢測船機各部件運轉情況及主機負荷情況,測試和確定最佳絞刀轉速、橫移速度、泵機功率及壓力等,使絞吸船機滿足施工要求。
(2)檢驗施工參數:針對現(xiàn)場的水深、土質、排距等施工條件,測試絞吸船機的最大挖深、左右擺幅(挖寬)、前移距及定位鋼樁入土最佳深度等。若參數有變化,對方案進行適當的調整和完善。
(3)比對定位精度:施工前必須對船機的導航定位精度進行比對校驗,方法是用手持式GPS定位儀對船機定位進行比對。若經比對,偏差超出5cm,則需要對船機定位進行糾偏處理,確保疏浚船定位精度滿足施工要求。
為了使絞吸疏浚順利實施,在正式施工之前,必須開展以下工作:
(1)掃床及清障:在施工前必須對疏浚河槽、湖泊、港池等進行掃床和清障,清除水下漁網漁具、線纜木樁、堆石等,確保疏浚安全順利實施。
(2)浚前地形測量:在施工前進行水下地形圖測量,詳細掌握水下地形情況,既利于指導疏浚作業(yè),又便于浚前浚后地形對比及工程計量。
(3)開展試驗性疏浚:為了對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和疏浚效果進行檢驗,施工前要開展試驗性疏浚作業(yè),長度要視現(xiàn)場情況而定。疏浚試驗后,對試驗段的疏浚效果進行測量檢驗,包括挖深、挖寬、槽底平整度等。若滿足要求,再全線推廣;若存在不足,在工藝和方法上進行調整和改進,確保疏浚質量滿足要求。
絞吸船定位的依據是施工方案確定的條帶及其中心線,操作人員依據控制系統(tǒng)顯示屏的條帶影像和船只導航定位系統(tǒng)進行船只定位。定位前先拋設船首兩只邊錨,通過收、放邊錨纜繩,將船首調入開挖條內;下放橋架觸底固定船首,然后由錨艇、拖輪等慢慢頂推船尾,使絞吸船漸漸接近條帶中心線,就位后馬上下放定位鋼樁,固定船只[3]。
為了確保定位的準確性和疏浚質量,及時用手持GPS接收儀檢測定位鋼樁的偏差。若經檢測偏離定位軸線超過0.5m限差時,要提升鋼樁,重新定位下樁,直至滿足要求。若偏差在允許之內,在下次船只前移定位時,進行調整。
絞吸船圍繞定位鋼樁擺挖,必須將絞刀頭置于開挖條帶最左側,然后啟動絞刀順時針旋轉,從左側橫移擺挖到最右側,此時反向反轉擺回左側,以減少殘留。在擺挖時,兩側必須到位,并適當超挖,避免漏挖。
絞吸船完成1個擺挖循環(huán)后,進行前移,前移時必須控制好前移距和定位軸線,前移距要小于擺挖徑向長度(絞刀長),而且要固定,以保證前后擺挖扇形面有一定重疊(以0.5m為宜)。
移錨要在完成幾個擺挖循環(huán)后,先下定位鋼樁固定船位,后向前移錨。
絞吸疏浚質量管理的重點是挖深(底高)、挖寬及邊坡超欠面積比,以及局部欠挖或淺埂等。
(1)挖深、挖寬控制:挖深是根據水深和設計開挖厚度進行控制的,施工時要嚴格按照水位(潮位)遙感儀傳回的實時水位和船上定位信息,控制和調整絞刀頭的水下深度,從而控制每層開挖厚度及河槽底高程;對于回淤嚴重的河槽、湖泊等疏浚時,要有一定超深,超深控制在0.4m-0.5m之間,確保驗收時平均底高程滿足設計要求。挖寬主要是通過橫移擺挖和分條開挖的條帶寬度控制的,施工時定位準確,嚴格執(zhí)行分條開挖、逐條實施的原則;在河槽兩側要有適當超寬,每側超寬控制在0.5m-1.5m之間,確保邊坡坍塌后河槽底寬符合要求、坡體和護岸結構安全穩(wěn)定。
(2)邊坡階梯開挖控制:邊坡疏浚要堅持岸坡穩(wěn)定、上欠下超和總體平衡的原則,超欠面積比控制在規(guī)范允許之內(1-1.5)。施工時根據分層階梯的厚度和寬度、水位等進行開挖,或從上到下、或從下到上逐階開挖;若邊坡開挖總厚度小于絞吸船最大挖深時,通過調節(jié)絞刀入水深度,一次性按階開挖完成。底分層超挖值要根據絞刀直徑、邊坡易塌性等綜合確定。
(3)局部欠挖及淺點控制:槽底局部欠挖面積不大于5m2、欠深不大于0.3m、連續(xù)淺埂不大于2-2.5m。施工時要嚴格控制,措施主要有:定位要準確;分條開挖相鄰條帶必須有重疊;船只前移距必須小于擺挖徑向長度;擺挖時必須回刀收底;對于回淤嚴重的河槽要有一定的超深;疏浚完成一段測量跟進一段,發(fā)現(xiàn)欠挖及時退船補挖等。
絞吸疏浚完成后,及時組織驗收測量。測量方法是GPS聯(lián)合測深儀測量水下地形圖,測圖比例為浚前測圖比例,若浚前無地形圖,則按工程(河道、港池、錨地等)類別采用不同的測圖比例(1:500-1:2000),比例不同,測圖基線間距與測點間距不同,一般基線間距為圖上距離的10mm,測點間距為圖上距離的5mm。外業(yè)測量時船只沿著測圖基線航行,GPS和測深儀在電腦控制下按間距選點、測量、記錄,內業(yè)自動成圖。對于測量船無法到達的局部,采用全站儀或GPS直接選點測量[4]。
根據浚前浚后水下地形圖,繪制疏浚剖面圖,每個檢驗批次或單元至少繪制1張剖面圖,豎向比例為1∶200。根據浚后地形圖和疏浚剖面圖,對疏浚工程質量進行檢驗。檢驗的主要內容是平均底高、底寬、局部欠挖厚度及范圍、淺點數量及淺埂長度、邊坡超欠面積比等。經檢驗局部質量不滿足設計及規(guī)范要求時進船補挖,然后再測量檢驗,直至符合質量標準。
在充分掌握絞吸疏浚船只工作原理、施工方法及工藝的基礎上,通過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和加強施工全過程管理,絞吸疏浚不但功效高、適應性強,而且工程質量有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