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冰冰
突發(fā)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全人類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威脅,戰(zhàn)勝疫情首先需要堅定信心。新聞輿論工作承擔著“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重要使命,抗擊疫情的新聞報道需要融入更多暖色調。
2月2日,大年初九,有著17年黨齡的人民日報社新聞協(xié)調部副主任汪曉東登上前往武漢的高鐵,與報社湖北疫情防控報道組的同事們一道,不畏艱險,逆行出征,共同投入到抗擊疫情的報道中。
作為宣傳領域的“逆行者”,他們同346支援鄂抗疫醫(yī)療隊一道,直達湖北、直達武漢,踐行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用事實與數(shù)據(jù)說話,把筆觸與鏡頭對準一線黨員、白衣戰(zhàn)士、社區(qū)干部、公安民警、抗疫志愿者、快遞小哥……他們用筆和鏡頭記錄下了每個你我身邊的平凡人作出的不平凡事……他們讓世界看到了中國抗疫的決心與信心,更讓億萬人民看到了中國共產黨“人民至上”的初心。
“只有經歷過這場戰(zhàn)斗的人,才更加理解習近平總書記的深情禮贊,‘戰(zhàn)勝這次疫情,給我們力量和信心的是中國人民‘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在抗擊災難中彰顯的,永遠是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在危急時刻閃耀的,永遠是代代相傳的家國情懷。”汪曉東說。
戰(zhàn)勝這次疫情,中國人民在這次抗疫戰(zhàn)斗中彰顯了哪些力量?
答案在前方報道組的眾多難忘的回憶中。
3月17日下午,汪曉東和同事采訪了北京大學援鄂醫(yī)療隊的部分90后黨員和青年。提起在武漢這段時間的點點滴滴,醫(yī)療隊員們說,雖然辛苦但收獲了成長,也常常被感動。北醫(yī)三院護士葉紅菊在給一位70多歲的重癥患者鼻飼時,老人看到她手套上沾了水,就艱難地抽了一張紙幫她擦掉,她的眼淚頓時涌了出來……這樣的故事很多很多,武漢的這段經歷賦予了年輕一代特殊的意義,醫(yī)護們對汪曉東和采訪組說,只要是黨和人民需要,將來無論去哪里,他們都會義無反顧沖上去!
答案也在前方報道組的筆下。
《270多名工人黨員晝夜奮戰(zhàn)——火神山工地有支黨員突擊隊》《我是黨員,我先上!》《這座城,有愛有溫暖》《重返崗位,繼續(xù)作戰(zhàn)》《沖鋒,這里就是戰(zhàn)場!——記抗疫一線的軍隊醫(yī)護人員》《火線上的中流砥柱——記無私奉獻英勇奮戰(zhàn)的醫(yī)務人員》《英雄的城市 英雄的人民》《不獲全勝決不輕言成功》《院士,也是戰(zhàn)士》《用生命譜寫英雄的壯歌》等一系列報道中,面對一個個等待救治的生命,人們看到了黨員突擊隊、臨時黨支部肩負使命、勇于擔當?shù)男袆印獜牟∧掷飺寱r間,履行黨員義務,執(zhí)行黨的決定,與人民一起完成在外界看來難以完成的任務。
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親自部署,黨中央統(tǒng)籌全局、沉著應對下,中國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勢頭;用兩個月左右的時間將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個位數(shù)以內;用3個月左右的時間取得了武漢保衛(wèi)戰(zhàn)、湖北保衛(wèi)戰(zhàn)的決定性成果。這背后,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人民信任黨、跟隨黨,黨依靠人民、服務人民,相互之間就這樣形成了良性循環(huán)。
確診住院患者人均醫(yī)療費用達到2.15萬元,重癥患者人均治療費用超過15萬元,這些費用除部分由醫(yī)保報銷外,其余均由國家財政補助。一位70歲的患者接受治療近3個月,兩度用上ECMO,治療費用近140萬元……不計成本救治每一位患者,只要有一線希望就要盡百倍努力,中國共產黨以實際行動踐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對我們這樣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這樣的成績來之不易!”汪曉東說,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國提前做了一場“閉卷考試”,在國內病毒傳染人口不到0.006%時就勒住了“脫韁野馬”,創(chuàng)造了人類與傳染病斗爭史上的奇跡,也為各國抗擊疫情提供了十分寶貴的經驗。
“這些天來,我想得最多的一個詞就是‘共情。我專門寫了一篇‘人民論壇評論《永遠與人民共情》。這場疫情就是一場大戰(zhàn),也是一場大考。對新聞工作者來說,這場大考,考出了政治素質,考出了業(yè)務水平,也考出了與人民群眾的感情;考出了傳播力,考出了戰(zhàn)斗力,也考出了與人民群眾的共情力?!?/p>
汪曉東對本刊記者說,重大突發(fā)事件的報道實際上都是雙線作戰(zhàn),一方面要做大做強正面報道,同時也要做好解疑釋惑和輿論引導,回應社會關注和輿論關切。
“我們的整個報道要充分體現(xiàn)暖色調,要讓人民群眾通過我們的報道,堅定戰(zhàn)勝疫情的信心!”
自2003年入黨至今,汪曉東始終走在實現(xiàn)入黨初心的路上。“全黨于2019年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我覺得初心是一輩子的功課,跟牢記黨員使命一樣,是一輩子的事情,很難說現(xiàn)在實現(xiàn)了多少,踐行初心、擔當使命永遠在路上?!蓖魰詵|對本刊記者說。
4月25日下午,人民日報社湖北疫情防控報道組完成報道任務,回到北京。
汪曉東認為,作為黨報工作者,既要做好黨的政策宣傳者、人民群眾奮斗的記錄者,也要通過宣傳闡釋好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當好黨和人民之間的橋梁和紐帶。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通過參與抗擊疫情的報道,汪曉東以及他的同事,對于這句話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思考?!笆冀K與人民群眾共情,這是黨的新聞工作者一輩子的堅守,對我來說,也是參加抗疫報道最重要的感悟?!?/p>
在驚心動魄的抗疫戰(zhàn)場上,記者的職責是什么?
“就是3句話、9個字: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人民群眾是要通過我們的報道,了解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和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了解各方面所做的工作和疫情防控的進程,了解抗疫一線工作者的感人故事。人民群眾要從我們的報道中找到‘定盤星和精神力量??倳浱岢隽恕畧远ㄐ判摹⑼酃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總要求,堅定信心是第一位的,而主流媒體在這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記者這個職業(yè)是崇高的,也是負有重要使命的。經此一役,這份職業(yè)的榮譽感和使命感進一步加深了。這也必將成為我們做好工作源源不盡的動力?!蓖魰詵|說。
4月25日下午,汪曉東和報道組同事完成在湖北的報道任務,從武漢回到北京。在北京西站,他看到,巨幅屏幕上打出了“歡迎赴武漢一線采訪的記者回家”的標語。
“歡迎同志們平安回家,祝賀同志們圓滿凱旋!我代表中宣部部務會對同志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在疫情最危急的關頭,大家響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部署號召,毫不猶豫、逆行出征,胸懷人民、勇挑重擔,充分展現(xiàn)了新聞工作者的職業(yè)精神和責任擔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黃坤明委托中宣部副部長徐麟轉達他對大家的歡迎和敬意。
闊別北京84天,帶著5本記錄滿滿的工作筆記,汪曉東再一次走向踐行初心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