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娟 陳旦平
(上海市靜安區(qū)中醫(yī)醫(yī)院中醫(yī)婦科,上海 200072)
痛經為青春期及育齡期女性常見病[1],近年來,我國痛經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2]。原發(fā)性痛經是區(qū)別于繼發(fā)性痛經,生殖器官無明顯病變的痛經。原發(fā)性痛經痙攣性疼痛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易造成患者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3]。中醫(yī)學認為,原發(fā)性痛經的發(fā)病與瘀密切相關[4]。目前,中醫(yī)外治法在痛經治療中應用越來越廣泛[5]。2017-10—2019-07,我們采用痛經膏穴位貼敷聯(lián)合中醫(yī)定向透藥療法治療氣滯血瘀型原發(fā)性痛經36例,并與中醫(yī)定向透藥療法治療36例對照,觀察臨床療效及對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痛經癥狀積分和血清前列腺素F1α(PGF1α)、血栓素B2(TXB2)水平的影響,結果如下。
1.1 病例選擇
1.1.1 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婦產科學》[6]。以經期前后或行經期中出現(xiàn)下腹部痙攣性疼痛,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內側,呈周期性發(fā)作??砂橛袗盒?、嘔吐、乏力等不適癥狀,嚴重時冷汗淋漓、面色發(fā)白;B超、婦科檢查無生殖器官器質性病變。
1.1.2 中醫(yī)辨證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及《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1輯》[8],辨證為氣滯血瘀型。臨床表現(xiàn):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經血量少,行而不暢,血色紫黯有塊,塊下痛減,可伴有乳房脹痛,胸悶不舒。舌質紫黯或有瘀點,脈沉弦或澀。痛經疼痛程度參照文獻[8],重度:痛經癥狀積分≥14分;中度:痛經癥狀積分在8~13.5分;輕度:痛經癥狀積分<8分。
1.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西醫(yī)診斷標準及中醫(yī)辨證標準;②年齡16~45歲,病程>2個月經周期;③可定期復診者;④自愿受試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1.4 排除標準 ①未能堅持完成規(guī)定干預措施者,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全等影響療效或安全性評價者;②服用過其他相關藥物治療者;③治療中出現(xiàn)嚴重不良事件、不良反應的受試者;④有嚴重心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原發(fā)性疾病者;⑤精神病患者;⑥哺乳期、圍絕經期女性及準備妊娠者;⑦正在參加其他臨床試驗者。
1.2 一般資料 全部72例均為我院中醫(yī)婦科門診治療的氣滯血瘀型原發(fā)性痛經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2組。治療組36例,年齡17~45歲,平均(25±0.42)歲;病程3個月~10年,平均(5.16±0.56)年;輕度8例,中度18例,重度10例;未婚14例,已婚未育10例,已婚已育12例。對照組36例,年齡17~45歲,平均(25±0.61)歲;病程3個月~10年,平均(5.23±0.58)年;輕度9例,中度18例,重度9例;未婚14例,已婚未育11例,已婚已育11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予中醫(yī)定向透藥治療。選用WND-ZZ-2TD中醫(yī)定向透藥治療儀(桂林威諾敦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透藥電極片選用威諾敦一次性理療用電極片,為無紡布墊片,含有薄荷素油、甘油、酒精等成分。取關元、中極、大赫(雙)、命門、腰陽關,將透藥電極片置于上述穴位,用綁帶固定,熱療溫度分5級,調制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度。從經前2周開始直至本次痛經癥狀結束,每周2次,每次20 min。
1.3.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予痛經膏穴位貼敷治療。藥物組成:延胡索、川芎、乳香、細辛,配比10∶10∶5∶2,上述藥物共研細末,加黃酒、飴糖為膏,搓成藥丸,壓成直徑約3 cm,厚度約3 mm的圓形藥餅。在中醫(yī)定向透藥治療結束后,將藥餅貼于所選穴位上,用穴位貼片固定,貼敷4 h。從經前2周開始直至本次痛經癥狀結束,每周2次。
1.3.3 療程 2組均治療3個月經周期。
1.4 觀察指標
1.4.1 疼痛評價 2組分別于治療前1個月經周期第1 d和入組后第4個月經周期第1 d進行疼痛程度評價。①疼痛VAS。在空白的紙上畫一條標有刻度的10 cm橫線,一端為0,表示無痛,另一端為10,表示劇痛。中間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患者根據(jù)自我感覺在橫線上指出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相應位置,表示疼痛的程度[9]。②痛經癥狀積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1輯》[8]中痛經癥狀評分標準,包括主要癥狀、體征、日?;顒佑绊懬闆r等,共計16項評分點:經期及其前后有小腹痛(5分),腹痛難忍(1分),腹痛明顯(0.5分),坐臥不寧(1分),休克(2分),面色白(0.5分),冷汗淋漓(1分),四肢厥冷(1分),需臥床休息(1分),影響工作學習(1分),用一般止痛措施不緩解(1分),用一般止痛措施能暫緩(0.5分),伴腰部痠痛(0.5分),伴惡心嘔吐(0.5分),伴肛門墜脹(0.5分),疼痛在1 d以內(0.5分,每增加1 d+0.5分)。
1.4.2 實驗室指標 2組分別于治療前1個月經周期第1 d和入組后第4個月經周期第1 d清晨空腹采集肘靜脈血8 mL,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PGF1α、TXB2水平,試劑盒購自美國R&D Systems公司。
1.4.3 安全性評價 記錄治療期間患者發(fā)生的不良反應事件,并分析其與藥物間的相關性,對于嚴重不良反應患者,進行肝、腎功能檢測。
1.5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1輯》[8]中痛經的療效標準,結合疼痛VAS、痛經癥狀積分對療效進行評價。痊愈:治療后痛經癥狀積分降至0分,癥狀基本消失,疼痛VAS 0~1分;顯效:治療后痛經癥狀積分<治療前積分的1/2,腹痛明顯減輕,其他癥狀好轉,疼痛VAS 2~3分;有效:治療后痛經癥狀積分為治療前積分的1/2~3/4,腹痛減輕,其他癥狀好轉,疼痛VAS 4~5分;無效:治療后痛經癥狀積分>治療前積分的3/4,腹痛及其他癥狀無改善者,疼痛VAS>5分。
2.1 2組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2組療效比較 例
由表1可見,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2.2 2組治療前后疼痛VAS及痛經癥狀積分比較 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疼痛VAS及痛經癥狀積分比較 分,
由表2可見,治療組治療后疼痛VAS及痛經癥狀積分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P<0.05),對照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疼痛VAS及痛經癥狀積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
2.3 2組治療前后PGF1α、TXB2水平比較 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PGF1α、TXB2水平比較
由表3可見,治療后2組PGF1α、TXB2水平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P<0.05),且治療后治療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
2.4 安全性評價 2組觀察期間均無嚴重不良反應。
現(xiàn)代醫(yī)學普遍認為,原發(fā)性痛經的發(fā)生主要與經期子宮內膜及體內前列腺素(PG)、TXB2、血管加壓素、雌激素、催產素等因子水平的改變有關,疼痛由子宮平滑肌痙攣性收縮,組織缺血所引起[10]。目前,痛經的治療主要以非甾體類抗炎藥為主,口服避孕藥、鈣離子拮抗劑和β受體激動劑也可用于緩解癥狀[11]。但這些藥物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臨床應用具有局限性,且有文獻報道,常規(guī)治療存在20%~25%的失敗率[12]。中醫(yī)治療原發(fā)性痛經有其獨特優(yōu)勢,治療方法多樣,且毒副作用小。
原發(fā)性痛經屬中醫(yī)學“經行腹痛”范疇。氣血運行不暢是痛經最主要的病理基礎,因經前、經期氣血下注沖任,胞脈氣血壅堵,不通則痛,發(fā)為痛經[13],故而“瘀”是病機關鍵[14],瘀血既是病理產物,同時又能變?yōu)橹虏〉脑騕15]。其病位在沖任、胞宮,變化在氣血,表現(xiàn)為痛證。治療原則為行氣活血,化瘀通絡。中醫(yī)治療原發(fā)性痛經主要分為內服和外治療法。內服中藥由于熬制耗時、口感差等因素,患者往往不能堅持治療,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藥效的充分發(fā)揮。而中醫(yī)外治法具有費用低、易操作、安全性高的優(yōu)點[16]。本研究中,對照組所用中醫(yī)定向透藥療法是將生物電藥導理論、仿生學、熱敷醫(yī)學、傳統(tǒng)中醫(yī)學及現(xiàn)代微電腦技術相結合,具有中頻仿生按摩及熱、磁治療、經絡穴位貼敷等多重功能的治療[17]。中頻電流能促進皮膚電阻下降,擴張小動脈和毛細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具有消炎、消腫、鎮(zhèn)痛、疏經通絡、松解粘連、調節(jié)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的作用。通過對穴位進行脈沖電導刺激,可以很好地激發(fā)經氣[18],以疏通經脈,通利脈道。中醫(yī)定向透藥療法取穴中極、關元均屬任脈穴,通于胞宮,為女子蓄血之所在,可調和沖任,溫通胞脈;命門、腰陽關屬督脈穴,督脈起于胞中,貫脊屬腎,可疏通經氣,使上下、前后貫通,陽氣通達;配伍沖脈之穴大赫穴可以加速胞宮經脈之氣血運行,起到活血止痛之效。透藥電極片所含的薄荷素油具有鎮(zhèn)痛解痙的功效[19],起到緩解痛經的作用。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結束后繼用痛經膏穴位貼敷治療。痛經膏穴位貼敷由海派蔡氏婦科第八代傳人陳旦平教授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結合海派蔡氏婦科化瘀理氣治療痛經經驗而得。方中延胡索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治一身上下諸痛;川芎通達止痛,辛溫香燥,走而不守,既能行散,又入血分,上行可達巔頂,下行可達血海,乃血中氣藥;乳香行氣活血,止痛定痛,善治氣血瘀滯之痛證;細辛性溫辛竄,溫經止痛,通利血脈。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功效。將痛經膏貼敷于上述穴位,能使藥效更深入、更快速地到達病灶,延長治療時間,起到更好的治療作用。此外,以皮膚給藥的方式既避免了口服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又避免了藥物對肝、腎的損傷,操作簡便,患者接受度高。
有研究表明,經期子宮內膜合成的PG、TXB2與原發(fā)性痛經有密切關系。PG含量的增高可引起子宮平滑肌過強收縮,血管攣縮,造成子宮缺血缺氧狀態(tài),引起疼痛[20],故檢測PGF1α含量可反映患者疼痛情況。TXB2系血栓素A2的代謝產物,可強烈地收縮血管,促進血小板聚集,從而導致血栓形成,產生疼痛[21],故檢測TXB2含量可反映體內瘀血情況[20]。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2組PGF1α、TXB2水平均降低(P<0.05),且治療后治療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治療組疼痛VAS及痛經癥狀評分均降低(P<0.05),且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臨床總有效率優(yōu)于對照組(P<0.05),且2組均未見不良反應。提示痛經膏穴位貼敷聯(lián)合中醫(yī)定向透藥治療原發(fā)性痛經療效確切,能有效改善痛經癥狀,降低血清PGF1α、TXB2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