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甜 張 軍 張衛(wèi)東 王敦英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無錫市中醫(yī)醫(yī)院甲乳科,江蘇 無錫 214071)
非哺乳期乳腺炎于1925年由Ewing首先提出,是一種乳房部位的非哺乳期的慢性炎癥性疾病[1],以肉芽腫性乳腺炎和漿細胞性乳腺炎多見。非哺乳期乳腺炎主要發(fā)病人群為非哺乳期、非妊娠期的中青年女性,該病起病隱匿,臨床表現為初起微痛或無痛性乳房腫塊,質地較硬,邊界欠清,之后腫塊或逐漸增大,或紅腫疼痛,或破潰化膿。中醫(yī)治療主要以清熱解毒散結為主。青寶散為中醫(yī)外科傳統(tǒng)方藥,對于各類熱毒紅腫病癥有顯著療效,前期臨床研究顯示,青寶散可用于治療淋巴管炎、腮腺炎、乳腺炎、糖尿病足等各類陽證瘡瘍[2]?!巴饪浦?,最重外治”,乳房在人體屬于淺表器官,局部用藥,作用迅速,直達病灶,故而以中醫(yī)外治法治療非哺乳期乳腺炎成為近年來研究熱點。2018-08—2019-09,我們采用青寶散外敷聯(lián)合清熱解毒散結方口服治療非哺乳期乳腺炎30例,并與清熱解毒散結方口服治療30例對照,觀察療效及對外周血免疫指標、相關炎癥因子水平的影響,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60例均為我院甲乳科門診(40例)及住院(20例)治療的經病理確診且處于非哺乳期乳腺炎腫塊期的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治療組30例,年齡26~49歲,平均(33.55±3.61)歲;病程5~12 d,平均(7.93±1.79)d。對照組30例,年齡24~47歲,平均(32.17±2.33)歲;病程3~11 d,平均(8.13±2.11)d。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選擇
1.2.1 診斷標準 參照《非哺乳期乳腺炎診治專家共識》[3]:非哺乳期乳腺炎缺乏診斷的金標準,主要結合臨床表現、病理診斷和輔助檢查進行綜合分析。臨床表現:非哺乳期出現乳腺腫塊,同時伴有乳頭內陷、乳頭溢液、乳腺疼痛,其中乳腺腫塊在慢性病變基礎上可繼發(fā)急性感染,形成膿腫,終末期膿腫破潰可形成乳腺瘺管、竇道或者潰瘍,經久不愈。組織病理學檢查:一般采用空心針穿刺活檢。輔助檢查:推薦乳腺鉬靶和乳腺彩超。
1.2.2 中醫(yī)辨證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辨證為熱毒蘊結證,乳暈旁結塊,紅腫疼痛,質地堅硬,腫塊表面無波動感,皮膚無潰爛,舌紅,苔薄黃,脈弦數。
1.2.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西醫(yī)診斷標準及中醫(yī)辨證標準,處于腫塊期(腫塊質地較硬,未潰破);年齡20~60周歲女性;均單側患病;無吸煙史,無嚴重器質性疾病及免疫性疾病;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4 排除標準 孕期或哺乳期女性;合并有肝、腎、心、肺、呼吸、血液系統(tǒng)等嚴重急、慢性原發(fā)性疾病;精神病患者;惡性腫瘤或艾滋病患者;長期使用或近1個月內使用糖皮質激素及免疫抑制劑患者;藥物過敏者;未按規(guī)定用藥,資料不全,研究中途脫落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予清熱解毒散結方口服。藥物組成:金銀花、連翹、瓜蔞皮、夏枯草、柴胡各10 g,生麥芽、蒲公英、瞿麥各15 g。日1劑,水煎取汁200 mL,分早、晚2次溫服。
1.3.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予青寶散外敷。藥物組成:生大黃100 g,黃柏80 g,姜黃80 g,白芷60 g,青黛40 g,白及40 g,天花粉20 g,陳皮40 g,生甘草20 g。藥物打粉,予蒸餾水調和。取適量外敷于患部,外敷范圍以超過腫塊區(qū)2 cm為宜,厚度0.4~0.8 cm,上蓋油棉紙,膠布固定,每日1次,每次2 h。
1.3.3 療程 2組均治療30 d。
1.4 觀察指標
1.4.1 癥狀、體征觀察(自擬) 2組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第14、30 d對腫塊形態(tài)、創(chuàng)周皮膚溫度、創(chuàng)周膚色、疼痛程度進行評分,依據各單項癥狀、體征程度由重到輕分別記8、6、4、2分,無癥狀、體征記0分。
1.4.2 實驗室指標 2組治療前后均清晨空腹取靜脈血,采用FACS Calibur流式細胞儀(美國BD公司)檢測免疫指標CD8+、CD20+、CD68+水平;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白細胞介素1β(IL-1β)、IL-2、IL-6水平,試劑盒購自杭州聯(lián)科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1.5 療效標準 療效評價采用尼莫地平法,療效指數(n)=(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100%。痊愈:n≥90%,患側腫塊明顯縮小或消失,膚色如常,疼痛消失;顯效:70%≤n<90%,臨床癥狀顯著改善,患側紅、腫、痛不顯,腫塊較前縮小;好轉:30%≤n<70%,患側疼痛較前稍減,膚色微紅,腫塊較前縮小;無效:n<30%,臨床癥狀較治療前無明顯改變,腫塊大小不變或變大[5]。
2.1 2組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2組療效比較 例
由表1可見,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2.2 2組治療前后癥狀、體征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癥狀、體征評分比較 分,
由表2可見,治療組治療14 d和30 d后,各項癥狀、體征評分及總分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P<0.05);對照組治療14 d后創(chuàng)周膚色、疼痛程度及總分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P<0.05),治療30 d后各項癥狀、體征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P<0.05)。2組治療30 d后各項癥狀、體征評分及總分均低于本組治療14 d(P<0.05)。治療組治療14 d后腫塊形態(tài)、創(chuàng)周膚色、疼痛程度及總分均低于對照組同期(P<0.05),治療30 d后各項癥狀、體征評分及總分均低于對照組同期(P<0.05)。
2.3 2組治療前后CD8+、CD20+、CD68+比較 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CD8+、CD20+、CD68+比較
由表3可見,治療后2組CD8+水平均較本組治療前升高(P<0.05),CD20+、CD68+水平均降低(P<0.05),且治療后治療組CD8+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CD20+、CD68+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
2.4 2組治療前后IL-1β、IL-2、IL-6水平比較 見表4。
表4 2組治療前后IL-1β、IL-2、IL-6水平比較
由表4可見,治療后2組IL-1β、IL-2、IL-6水平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P<0.05),且治療后治療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
2.5 不良反應情況 2組均未發(fā)生嚴重不良反應,治療組治療過程中共有5例患者出現乳房部位瘙癢,伴紅色皮疹,后發(fā)現為膠帶過敏,更換防過敏膠帶后癥狀未再出現。
近年來,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發(fā)病率不斷升高,且發(fā)病年齡逐漸年輕化。該病沒有確切病因,西醫(yī)多認為其發(fā)生與吸煙史、乳管阻塞、乳頭內陷、感染、肥胖、自身免疫等有關[3]。本病臨床發(fā)展過程呈“良性結果,惡性經過”。若病變后期炎癥反復侵犯乳腺組織,膿腐不凈,竇道久不收口,形成竇道、瘺管,病變時發(fā)時止,對乳房外形造成較大損壞,同時也對患者心理造成極大負擔。目前,非哺乳期乳腺炎尚無統(tǒng)一有效的治療方案。手術治療會導致乳房畸形、乳房缺如,術后仍有復發(fā)可能,給患者生理及心理帶來不同程度的創(chuàng)傷;藥物治療如抗生素、性激素、免疫抑制劑等,雖可一時緩解癥狀,但治愈率低,復發(fā)率高,臨床應用效果不顯[6]。
非哺乳期乳腺炎屬中醫(yī)學“不乳兒乳癰”“乳發(fā)”“乳疳”等范疇?!锻饪菩姆ㄒE·卷六·胸乳部》中曰:“乳發(fā)如癰胃火成,男女皆生赤腫疼,潰久不斂方成漏,只為膿清肌不生。此證發(fā)于乳房,焮赤腫痛,其勢更大如癰,皮肉盡腐,由胃腑濕火相凝而成?!迸尤轭^屬肝,乳房屬胃,乳房疾病與肝、胃關系密切。情志不暢,肝失疏泄,導致氣機郁滯,營衛(wèi)不和,經絡阻滯,氣血凝滯,日久阻塞乳絡,郁久化熱,熱灼津液而為瘀,結而成塊。若痰瘀日久,聚而蘊熱成毒,化腐為膿,膿腫破潰,潰后久不愈合而成瘺。因此,應盡早對非哺乳期乳腺炎進行干預,針對非哺乳期乳腺炎腫塊期的發(fā)病特點,首先應注重“消”,同時兼顧熱毒,故治療應以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為主要治則。對照組清熱解毒散結方中蒲公英清熱解毒,消腫散結;金銀花清熱解毒,疏風散熱;連翹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疏風散熱;柴胡解表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夏枯草清熱瀉火,消腫散結;瓜蔞皮清熱化痰,寬胸理氣;生麥芽配合柴胡可增強疏肝解郁之力;瞿麥活血通經,散結消腫。全方共奏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功。
青寶散是由江南名醫(yī)鄧星伯根據孟河醫(yī)家馬培之的秘制傷藥方重新調配劑量而成[7]。方中大黃味苦,性寒,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逐瘀通經;黃柏味苦,性寒,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姜黃味辛、苦,性溫,破血行氣,通經止痛;白芷味辛,性溫,祛風除濕,活血排膿;青黛味咸,性寒,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白及味苦、甘、澀,性微寒,收斂止血,消腫生??;天花粉味甘、微苦,性寒,清熱瀉火,消腫排膿;陳皮味苦、辛,性溫,理氣健脾,行氣止痛;生甘草清解熱毒,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功。乳房屬人體淺表器官,青寶散外敷,局部用藥,作用迅速,直達病灶,可有效減輕腫塊局部紅腫熱痛,促進腫塊消散,避免腫塊后期化膿、潰破形成竇道、瘺管,減少治療難度?,F代藥理研究表明,大黃生品煎劑對炎癥早期的滲出和水腫、炎癥末期的肉芽腫增生有明顯抑制作用[8];黃柏具有抗菌、抗炎、解熱作用[9],將黃柏溶液用于家兔感染切口可有效改善局部紅腫、滲出[10];姜黃素具有抗菌、抗氧化作用[11];白芷具有抗炎抑菌作用[12];白及具有抗補體活性及免疫抑制作用,可誘導免疫調節(jié)因子的表達,活化巨噬細胞[13];天花粉具有明顯的免疫調節(jié)作用,可增強機體免疫,同時抑制體液免疫[14]。
非哺乳期乳腺炎與自身免疫有關,有研究顯示,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細胞、免疫球蛋白水平顯著異于正常人[15]。CD8+T淋巴細胞具有抑制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活化作用。CD8+T淋巴細胞水平降低,機體可發(fā)生過強的免疫應答,導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超敏反應。夏亞茹等[16]研究發(fā)現,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T淋巴細胞水平的下降主要以CD8+T淋巴細胞下降為主。CD20+、CD68+為免疫應答的誘導因子,可促進各類免疫增強因子、補體成分和生長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質的分泌,參與刺激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的增殖與活化,啟動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17]。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治療后CD8+水平升高(P<0.05),CD20+、CD68+水平降低(P<0.05),且治療組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0.05),說明青寶散外敷能有效改善機體免疫功能。
IL-1和IL-2是最早測定的白細胞介素,IL-1在血液中的主要存在形式為IL-1β,IL-2、IL-6均由M1型巨噬細胞分化而來。巨噬細胞通過釋放這些炎癥細胞因子及提呈抗原來殺滅細菌、病原體及腫瘤細胞,但同時也會導致過度炎性反應,損傷正常的組織細胞[18]。低濃度的IL-1β、IL-2主要發(fā)揮免疫調節(jié)作用[19],與抗原協(xié)同,促進CD4+T淋巴細胞活化,但當局部發(fā)生炎性反應時,病變組織周圍激活大量巨噬細胞對炎癥因子IL-1、IL-2、IL-6等的釋放,血液中IL-1β、IL-2、IL-6含量升高。故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血液中的炎癥因子水平顯著高于正常人。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治療后IL-1β、IL-2、IL-6水平均降低(P<0.05),且治療后治療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青寶散外敷能有效改善機體炎性反應。另外,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治療組臨床癥狀、體征評分和總分改善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且治療組除局部過敏外,均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可見青寶散外敷治療非哺乳期乳腺炎療效確切,且用藥安全。
綜上,青寶散外敷治療非哺乳期乳腺炎,藥物直接接觸皮膚,通過皮膚吸收有效成分,使局部紅腫熱痛得到迅速控制,避免疾病進展,且安全性高。故青寶散外敷聯(lián)合清熱解毒散結方能有效治療非哺乳期乳腺炎,是一種有效、安全的治療方案,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