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陽陽
(上海市林業(yè)總站,上海 200072)
2015年8月,上海市青浦區(qū)金澤段太浦河水源涵養(yǎng)林無患子Sapindus mukorossi上發(fā)生1種未知蚧蟲危害。該蟲以若蟲成群聚集在葉片背面主葉脈兩側吸取植物汁液,幾十頭至近百頭不等,造成受害樹木樹勢衰弱,并發(fā)嚴重的煤污病,影響樹木生長,白色絮狀卵囊分布樹干上,影響綠化植物的觀賞價值[1]。蚧蟲標本經北京林業(yè)大學武三安教授鑒定,確認為新種Leptopulvinaria sapinda,中文名為無患子小棉蚧,屬半翅目Hemiptera蚧亞目Coccomorpha蚧總科Coccidae[2]。無患子小棉蚧寄主比較專一,該蟲在上海主要危害無患子、苦楝Melia azedarach、女貞Ligustrum lucidum,對無患子危害最為嚴重廣泛,混交林中的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等其他樹種,未見該蟲危害。
對上海9個郊區(qū)無患子小棉蚧危害情況的調查發(fā)現(xiàn),該蟲目前僅在上海市嘉定區(qū)、閔行區(qū)、青浦區(qū)發(fā)生。閔行區(qū)主要在華漕鎮(zhèn)蘇州河水源涵養(yǎng)林發(fā)生,2016年4棵受害,2017年受害數量有所擴大,增加至40棵。嘉定區(qū)主要發(fā)生于江橋鎮(zhèn)水源涵養(yǎng)林及其周圍愛特路兩側無患子行道樹,約300棵受害,被害率75%以上。青浦區(qū)主要在趙巷鎮(zhèn)苗圃、金澤水源涵養(yǎng)林(試驗地)、練塘生態(tài)林公益林(2017年首次發(fā)生,面積1.67 hm2,3 000余株)發(fā)生,該區(qū)無患子被害最為嚴重,被害率均在85%以上。
目前,國內外尚無該蚧蟲的系統(tǒng)研究,為有效控制該蟲擴散,筆者針對該蟲生物學特性及發(fā)生規(guī)律開展研究。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選在青浦區(qū)金澤鎮(zhèn)太浦河水源涵養(yǎng)林地(N 31°01 ′,E 120°59′),人造無患子純林,靠近蓮洋路,林地面積 1.67 hm2,約2 070棵,樹齡10 a。
1.2 研究方法 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隨機在試驗地挑選10株無患子樹。每年5—11月每隔7 d觀察記錄無患子小棉蚧的生長發(fā)育、取食危害、生活習性等生物學特性;11月至翌年4月在寄主植物落葉期,每隔15 d觀察該蟲的越冬蟲態(tài)、越冬場所等情況[2]。林間調查詳細記錄蚧蟲的形態(tài)及蟲口密度變化情況,結合室內飼養(yǎng),確定該蟲生活史。
2.1 危害特征 無患子小棉蚧聚群危害,由幾個到幾十個聚集危害,若蟲、成蟲均有群居為害繁殖的特性。初孵若蟲聚集后擴散遷至葉片背面主葉脈兩側及當年生嫩枝梢,蟲口密度大,每片葉片都有蟲體固著,當葉背面蟲體飽和時,會在葉片正面固著,主要以刺吸樹體汁液,危害當年生嫩枝梢、葉片。產卵時,雌成蟲通常下樹在樹干上產卵。產卵后,卵塊包裹在白色絮狀卵囊內,卵囊多分布于樹枝分叉、樹皮裂縫等處,嚴重時覆蓋整個樹體,影響景觀生態(tài)效果。蟲體排泄蜜露引發(fā)煤污病,造成枝條、葉片及林下植被等表面呈煤煙狀,引起葉片凋落、枝條枯死,樹勢衰弱(圖1)。
圖1 無患子小棉蚧危害狀Fig.1 Damage of Leptopulvinaria sapinda
2.2 生活史及習性 無患子小棉蚧在上海地區(qū)1 a發(fā)生2代,以卵在樹干粗皮縫隙、翹皮下等隱蔽處越冬,其包裹在白色絮狀蠟質卵囊內。翌年4月中下旬無患子新葉展開時,越冬卵開始孵化,5月上旬進入孵化盛期,孵化盛期持續(xù)15 d左右。初孵若蟲有聚集習性,5~7 d后逐漸擴散上樹,主要固著于樹冠葉片背面主葉脈兩側,吸取葉片營養(yǎng),當葉片背面無位置時,轉移至葉片正面或者嫩枝危害。4月下旬至7月上旬為第1代主要危害期。6月上旬若蟲開始出現(xiàn)雌雄分化,雄若蟲化蛹。7月上旬開始羽化,雌若蟲蛻皮變成雌成蟲,雄成蟲羽化后,尋雌蟲交配。交尾后雄蟲即死亡;雌成蟲下樹,體表有少許蠟絲覆蓋,在樹干粗皮縫隙、翹皮下等處產卵,并分泌白色絮狀蠟質卵囊包裹卵塊。產卵盛期主要集中在7月中旬,每頭雌成蟲可產卵300~500粒不等。第2代卵歷期10 d左右,7中下旬卵開始孵化,7月下旬至8月上旬進入孵化高峰期。7月下旬至10月上旬為第2代主要危害期。9月上旬若蟲開始出現(xiàn)雌雄分化,化蛹。9月中下旬開始羽化,雌雄蟲交配結束,雌成蟲下樹在樹干粗皮縫隙、翹皮下等處產卵,產卵期15 d左右,以卵在白色絮狀卵囊內越冬(圖2)。
圖2 無患子小棉蚧生活史Fig.2 Life history of Leptopulvinaria sapinda
2.3 形態(tài)特征
卵 卵粒包裹在白色絮狀卵囊之中,卵囊由蟲體蠟腺分泌的白色蠟絲構成。每個卵囊中包含幾百粒卵不等。卵呈橢圓形,淺黃色,有透明質感,長平均0.35 mm,寬平均0.17 mm(圖3A,B)。
若蟲 初孵若蟲橢圓形,淺黃色,眼1對,黑色,觸角黑色。體初期淡黃色,光滑,初孵若蟲其背部無白色蠟質層覆蓋,1周后爬出卵囊尋找適宜的取食地點,隱蔽性較強,不易被觀測到。末齡雌若蟲橢圓形,紅褐色,體形與成蟲相似,蟲體背部開始覆蓋少量的白色蠟絲,行為活潑(圖3C,D)。
圖3 無患子小棉蚧的卵和若蟲Fig.3 Eggs and nymph of L.sapinda
蛹 雄蛹長橢圓形,黃色,翅根明顯,眼清晰可見(圖4A,B)。
雄成蟲 體淡黃色,長1.9 mm。觸角絲狀,10節(jié)。前翅發(fā)達,腹部分節(jié)明顯(圖4C,D)。
雌成蟲 蟲體前傾,不對稱,橢圓形,長2.2~5.3 mm,寬1.2~3.0 mm。末齡若蟲紅褐色,背部深褐色網狀結構,沿背部中線有一條縱向的淡黃色條紋。產卵后,在背部邊緣和邊緣下覆有蠟絲,形成白色絮狀短卵囊。蟲體邊緣在每個氣門處有氣門凹,眼窩附近也存在。臀裂400~770 μm,約1/6~1/7體長[2](圖5)。
圖4 無患子小棉蚧的雄蛹和雄成蟲Fig.4 Male pupa and adult of L.sapinda
圖5 無患子小棉蚧的雌成蟲(酒精浸漬)Fig.5 Female adults of L.sapinda(impregnated with alcohol)
1)嚴格檢疫控制傳播。無患子小棉蚧雄蟲飛行能力較差,自然傳播能力弱,遠距離傳播主要靠苗木調運人為傳播。目前該蟲僅在上海市閔行區(qū)、嘉定區(qū)、青浦區(qū)部分鄉(xiāng)鎮(zhèn)危害,應加強植物檢疫,嚴防傳播蔓延。
2)清理蟲源。在卵期,人工摘除卵囊(寄主樹干上覆蓋白色絮狀物)集中銷毀,可有效消滅蟲源。
3)化學防治。4月中下旬及7月中下旬為孵化期,7月上旬及10月上旬為雌成蟲下樹產卵期,此間無患子小棉蚧蟲體僅少許蠟絲覆蓋,且若蟲進入擴散期,此時為防治最佳時期。可在階段起始期前5~7 d,選用22.4%螺蟲乙酯懸浮劑4 000~5 000倍液噴灑寄主樹木枝干,連續(xù)噴施3周。此方法可有效減少蟲口密度,保護寄主樹體健康,且已在試驗林地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志謝:承蒙北京林業(yè)大學武三安教授鑒定標本并確定學名,特致誠摯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