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牧
(江蘇省產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研究院,江蘇南京 210007)
隨著近年來汽車保有量迅速上升,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關注油品質量。為減少污染物排放,全國對柴油的排放標準逐年提高:2017年普通柴油國家標準廢止,2019年1月車用柴油、非道路機械用油,全部統(tǒng)一成車用柴油,以下簡稱“柴油”。
柴油具有潤滑性這一特性,很多柴油噴油設備在一定程度上把柴油作為一種潤滑劑。為提升油品質量,在對柴油進行脫硫處理的過程中,通常會將芳烴、多環(huán)芳烴、含氮化合物、含氧化合物等一同脫出。以上這些成分是影響柴油潤滑性的主要物質,這就導致柴油的潤滑性能變差。因此,柴油中須要加入相應的抗磨添加劑來提高潤滑性能。
目前國內市面流通的柴油均為車用柴油(Ⅵ),產品標準為《車用柴油》(GB 19147—2016),檢測指標共有19項。柴油檢測中評定潤滑性的指標是校正磨痕直徑(磨痕直徑),文中采用的檢測方法標準是《柴油潤滑性評定法(高頻往復試驗機法)》(SH/T 0765—2005)。
根據大量檢測數據可知,柴油的各項指標之間呈現一定程度的正相關和負相關。潤滑性和其他部分理化指標也存在相互關聯,例如酸度、脂肪酸甲酯、多環(huán)芳烴、餾程等。如果柴油樣品檢測國標部分指標,其中不包括柴油潤滑性,從已知的指標數據進行分析,可以對潤滑性指標進行風險評估,以確保檢測潤滑性的必要與否。本文從此目的出發(fā),以車用柴油為研究對象,對相關指標進行檢測、分析、比較,研究和潤滑性之間存在的可能聯系。
研究數據采用2019年在江蘇省范圍內加油站銷售的車用柴油(包括水上加油站)。經檢驗檢測,篩出有代表性的樣本數據52個。
將硫含量和磨痕直徑檢測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如圖1所示。
圖1 硫含量與磨痕直徑關系
由圖1可看出,市場上流通的柴油成品油中,硫含量大的柴油,潤滑性較好,硫含量小的柴油,由于添加潤滑劑等原因,潤滑性也較好。
柴油中硫含量的主要存在形式是硫醚、噻吩等雜環(huán)芳烴和多環(huán)芳烴形式,這些芳烴物質在柴油的潤滑性方面做出主要貢獻。在柴油脫硫的同時,也去除了芳香烴、多環(huán)芳烴等物質,因此柴油的潤滑性能變差。經研究,在柴油中僅添加無機硫化物[1],其含量大小并不與潤滑性存在相對應關系。從本次數據結果分析,不能由硫含量指標判斷柴油潤滑性能。
將多環(huán)芳烴和磨痕直徑檢測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如圖2所示。
圖2 多環(huán)芳烴與磨痕直徑關系
由圖2可看出,柴油多環(huán)芳烴含量比較低,相對應的潤滑性高低不等,說明在大幅度降低柴油多環(huán)芳烴、同時添加了抗磨劑的前提下,多環(huán)芳烴對柴油潤滑性無顯著貢獻。
柴油中極性組分含量越高,柴油的抗磨性越好。極性組分主要集中于含氮雜質以及多環(huán)芳烴中,多環(huán)芳烴增加,柴油的抗磨性能隨之增強。對于抗磨機理,目前研究的普遍看法是,多環(huán)芳烴在潤滑中起到油性劑的作用。研究[2]顯示,潤滑性與油品組分苊烯、苊類、萘類等多環(huán)芳烴含量呈正相關,與單環(huán)芳烴沒關系。
將酸度和磨痕直徑檢測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如圖3所示。
圖3 酸度與磨痕直徑關系
在本次數據統(tǒng)計中,存在部分酸度極低的柴油,潤滑性指標均不合格(磨痕直徑大于460μm)。酸度在0.5 mg/100 mL以下的樣品,潤滑性不合格率達75%。由圖3可以發(fā)現,酸度和潤滑性雖不呈嚴格的正相關,但有一定相關性。柴油的酸度極低,其潤滑性指標不合格風險增大。
這與柴油添加劑抗磨劑有關。市場上應用較廣的柴油抗磨劑酸類和酯類。有部分煉油企業(yè)反應酯型抗磨劑經長期應用后,在油品罐內有形成絮狀物的現象。而嚴格控制酸性抗磨劑的添加比例,可將柴油酸度和潤滑性數據同時控制好[3]。因而目前煉油企業(yè)大多使用酸型柴油抗磨劑。如果車用柴油呈現極低酸度,說明此批次油品有未添加酸性抗磨劑的可能,目的在于節(jié)約成本;酯類抗磨劑成本更高,可推測也未添加脂類抗磨劑,應著重關注此批次油品的潤滑性指標檢測。
B5車用柴油是體積分數為1%~5%的BD100生物柴油與體積分數為95%~99%的柴油組分的調和燃料。BD100生物柴油是生物反應制得的脂肪酸甲烷基脂,最典型的為脂肪酸甲酯。筆者以上海加油站抽取的15個B5車用柴油為檢測對象,檢測磨痕直徑和脂肪酸甲酯含量。經檢測,脂肪酸甲酯含量在2.3%~3.4%(體積分數)范圍內,磨痕直徑測定值在250μm以下或更低。對于未添加生物柴油的車用柴油,脂肪酸甲酯指標測試結果平均值低于0.2%,此時磨痕直徑和脂肪酸甲酯數值沒有關聯,可見添加一定量脂肪酸酯可改善潤滑性。
脂肪酸酯之所以可以改善柴油的潤滑性,與其不飽和度、碳鏈長度和羥基化程度有關。多種酯類組分之間的相互協同作用,作為混合物的生物柴油加入低硫柴油后的減摩作用優(yōu)于其某單一組分[4]。酯型抗磨劑擁有很大的開發(fā)應用潛力。
把柴油餾程結果分成幾個窄餾份,使用大量的餾程和磨痕直徑實驗檢測結果進行對比分析,如圖4所示。
圖4 90%回收溫度與磨痕直徑關系
由圖4分析發(fā)現,磨痕直徑高的樣品,沸點較高;沸點比較低的樣品,磨痕直徑多有不合格。例如95%回收溫度在350℃以上的柴油樣品,通常潤滑性比較好,磨痕直徑在標準范圍內;磨痕直徑超出460μm的樣品,95%回收溫度通常低于350℃。
高沸點對應的是柴油中的重組分,這類物質在摩擦表面能夠發(fā)生一系列的氧化催化作用,生成具有抗磨性能的極性物質[5]。隨著餾份質量的顯著增長,也會使烴類物質在高溫氧化作用下發(fā)生氧化裂化,形成較多的極性物質,使得樣品具有良好的抗磨性能。另外潤滑性能很好的含氧、含氮化合物也主要集中在高沸點餾份中。隨著餾出溫度的升高,重組分含量相應增加,有效的抗磨成分也隨之增加,柴油的潤滑性能自然得到改善。
將密度和磨痕直徑檢測數據進行對比分析:磨痕直徑低的樣品,密度較高,數值多在820 kg/m3以上;磨痕直徑不合格的樣品中,密度比較低,數值多在820 kg/m3以下??梢姖櫥院兔芏纫泊嬖谝欢▽P系。密度抗磨原理和沸點類似,和柴油中重組分含量有關。密度高,重組分含量多,其中的有效抗磨成分也多,潤滑性能較好。
將運動黏度和磨痕直徑檢測數據進行對比分析:運動黏度和磨痕直徑未呈現正相關,但磨痕直徑數值在400μm以上的樣品中,運動黏度數值大部分小于4.0 mm2/s;磨痕直徑在400μm以下的樣品中,運動黏度大部分大于4.0 mm2/s。說明運動黏度較高的柴油,重組分越多,潤滑性也越好。因此運動黏度和潤滑性雖沒有嚴格的對應關系,也可作為柴油潤滑性的一個量度。
(1)車用柴油中硫含量、多環(huán)芳烴要求很低,兩個指標和潤滑性無對應關系。對于調合前的基礎油,硫含量可作為一個參考點,原因在于含硫雜環(huán)化合物的存在。僅從硫含量指標單獨考慮,其和柴油潤滑性并無關聯。多環(huán)芳烴在不大于3%前提下,不能很好體現潤滑性大小。如果柴油樣品多環(huán)芳烴指標嚴重不合格,潤滑性通常比較好。
(2)車用柴油酸度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油品添加酸性抗磨劑情況,不能作為判斷潤滑性指標的絕對證據。當酸度測定值低于0.5 mg/100 mL時,潤滑性指標有可能不合格,應重點檢測考察。
(3)車用柴油中的脂肪酸甲酯含量規(guī)定不得高于1%,如該指標檢測結果高于1%,說明柴油中摻入一定量的生物柴油,此時柴油潤滑性理論上較好,磨痕直徑不會很大。
(5)車用柴油的餾程、密度和運動黏度指標測定值的高低,反映出柴油中重組分含量的多少,即有效潤滑成分的多少。如果3個指標檢測數值比較高,則柴油的潤滑性通常較好。
綜上,柴油潤滑性指標和其他指標存在一定的關聯性,但由于柴油成分復雜,是多種物質的混合物,用個別指標來判斷潤滑性能不夠嚴謹,應將各個指標測定值綜合考慮,才可以對柴油潤滑性進行風險評估,最終判斷仍以標準方法檢測數據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