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已逐步復工復產復學,人們可以走出家門,進行適當?shù)幕顒优c交流,除戴口罩外,主要的防疫措施便是“與他人保持足夠的社交距離”。這一規(guī)定與我們的心理舒適區(qū)其實是趨同的。只是在疫情出現(xiàn)之前,我國人口密度大,陌生人之間的近距離接觸,如排隊、購物、就餐等難以避免,而疫情恰恰給了我們改變現(xiàn)狀的動力。
社交隔離對控制疫情擴散的作用毋庸置疑,但也有人稱其會導致心理問題。
心理學家則認為,拉寬人與人的社交距離,從長遠來看是非常有益的實踐。
同時,大多數(shù)人與家人之間的親密溝通并沒有受到限制,親密距離內的交流才是獲得親密感的主要途徑。因為保持社交距離并不意味著停止交流與溝通,即使不能與家人、好友近距離接觸,也可以通過通信軟件視頻互動。
我國目前的社交隔離政策應該不會給人們的身心健康帶來很大影響,因為人類在社會交往過程中,原本就需要保持一定距離。
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博士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劃分為四種:
1.公共距離,近范圍為3.7-7.6米,遠范圍在7.6米以上,一般適用于演講者與聽眾、極為生疏的交談及非正式場合。
2.社交距離,1.2-3.7米,就像隔了一張辦公桌的距離。一般工作場合,人們多采用這種距離交流,體現(xiàn)出一種社交性或禮節(jié)上的較正式關系。
3.個人距離,0.45-1.2米,一般伸手就能碰到對方,是非正式個人交談時最經(jīng)常保持的距離。
4.親密距離,人際交往中的最小距離,通常在15厘米之內,親人、很熟的朋友、情侶和夫妻才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生活中,每個人都會不自覺地在周圍劃定出一個“自我空間”,當有不熟悉的人“闖入”這個空間,就會感到不舒服、不安全。
對于個人而言,在外就餐、戶外運動、工作、開會、上課等時,都要盡量與他人保持1.5米以上的距離,并戴好口罩。如果外部環(huán)境不盡如人意,就應主動創(chuàng)造“距離”,比如打包食物到辦公室工位就餐;戶外運動時看到有未戴口罩者要提前遠離;不得不開會時主動拉開與他人的距離,戴好口罩少交流等。
專家呼吁,疫情過去后,希望人們能在排隊、購物、就餐等社會活動中將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作為日常習慣,并長期堅持下去。(來源:《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