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穎,顏菲菲,李向臣,劉 寧,趙阿勇*
(1.浙江農林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浙江杭州 311300;2.廣東海洋大學農學院,廣東湛江 524088)
動物的繁育行為主要由雌性主導,良好的母性行為可極大降低羔羊死亡率,并對羔羊的生長發(fā)育起關鍵作用。雷州山羊作為廣東省雷州半島的地方優(yōu)良羊品種,因生長發(fā)育快、抗病力強等優(yōu)點受到很多養(yǎng)殖戶的青睞。近年來,關于雷州山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肉質、斷奶仔羊生長及飼糧研發(fā)等方面[1-3],但關于雷州山羊母羊母性行為對初生仔羊生長發(fā)育的影響鮮見報道。關于其他品種羊母性行為的研究表明,羔羊死亡大多發(fā)生在出生后72 h 內,其主要死亡原因與出生后未能得到母羊的及時舔舐從而無法建立親子聯系,母羊拒哺、丟棄甚至踩踏羔羊等異常母性行為有關[4]。在出生后24 h 內死亡的羔羊占死亡羔羊總數的50%,1~3 d 內死亡個體占30%,羔羊剛產出時身上的羊水氣味、溫度以及動作,都能喚起母羊的母性行為[5]。羔羊出生后身上羊膜液的氣味對母羊具有吸引力,從而母羊開始舔舐羔羊,并可能伴隨著低沉的呼叫建立親子聯系[6]。這種關系是否能夠成功建立是母羊良好母性行為表達最為關鍵的一步。目前,雷州山羊羔羊哺育階段的飼養(yǎng)管理技術尚不成熟。因此,本研究通過全事件記錄獲取母羊的母性行為時間分配,觀察雷州山羊不同胎次及產仔數下母性行為的表現規(guī)律,分析其對羔羊日增重及10 日齡重的影響,為制定其哺育階段適宜的飼養(yǎng)管理技術提供依據,為進一步完善羔羊飼養(yǎng)管理技術提供參考。
1.1 試驗動物與飼養(yǎng)管理 選擇產期相近的雷州山羊6只(3 只初產,3 只經產),均來自廣東省農業(yè)廳雷州山羊雜交改良技術創(chuàng)新研究示范基地。試驗母羊單欄半放牧半圈養(yǎng)養(yǎng)殖,放牧地點為基地附近的山坡草地,產羔后2 d 采用全圈養(yǎng)的方法。
每日09:00 和19:00 投放飼糧,自由飲水。放牧時間為每日15:00—18:00。預試期1 周,主要包括安裝調整攝像頭位置,選擇最佳監(jiān)控角度,等待羔羊出生等準備工作。6 只母羊在2017 年4 月13—16 日先后產羔,其中3 只母羊產單羔,另3 只產雙羔,共9 只羔羊。正式觀測時間為羔羊出生至1 周齡,全時段記錄母羊的母性行為。
1.2 試驗方法 采用24 h 雙探頭監(jiān)控系統(翔鼎視1100),白天進行人工觀測記錄(08:00—18:00),其余時段采用隔天采集錄像試驗結束后統一記錄行為的試驗方法,連續(xù)觀測羔羊出生后1 周內母羊的母性行為,通過全事件記錄獲取母羊的母性行為時間分配。產羔后對羔羊采用不同顏色的布條進行編號和區(qū)分,對雙羔羊其中1 只采用系2 條布條的方法區(qū)分。
1.3 測定指標 記錄羔羊出生時間、初生重、10 日齡重、母羊的胎數及胎次。每日分別記錄母羊的哺乳時長、中斷或拒絕哺乳次數、互動時長、攻擊次數以及出生時丟棄羔羊的數量。其中互動包括尋找羔羊、舔舐、嗅聞、待在一起等行為模式。試驗中使用母羊行為觀察表及基本數據表記錄試驗數據。
1.4 統計分析 試驗數據采用SPSS 20.0 統計軟件對觀察數據統計分析,結果以平均值±標準差表示,采用相關性分析和單、雙因素方差分析等進行顯著性和相關性檢驗,P<0.05 作為差異顯著的判斷標準。
2.1 雷州山羊胎次及產仔數對正常母性行為的影響 數據分析時將正常母性行為分為僅在出生后0.5 h 內出現和一直存在2 種。如表1 所示,在不考慮產仔數的影響下,初產母羊對羔羊的舔舐(P<0.05)和嗅聞(P<0.01)與經產母羊相比花費更多的時間,表明初產母羊要花費更多時間建立親子聯系。且舔舐和嗅聞時長伴隨增長,說明兩者均有助于親子聯系的建立。在不考慮胎次的影響下,雙羔母羊對羔羊的舔舐與嗅聞時長相比于單羔母羊較短,且嗅聞存在顯著差異。在雙羔母羊需要建立2 只羔羊親子聯系的情況下,單只羔羊建立親子關系的時長較短,在預期之內。
表1 母羊胎次及產仔數對舔舐、嗅聞的影響 min
自羔羊出生后一直存在的正常母性行為分析如表2所示。盡管表1 數據表明初產母羊在建立親子聯系時花費更多時間舔舐及嗅聞,但在母性行為表達時,經產母羊則更為強烈。羔羊的受哺時長與待在一起及尋找羔羊的時長呈正比,經產母羊的哺乳時長極顯著高于初產母羊,表明母羊母性行為會直接影響羔羊的受哺時長。此外,在雙因素及三因素綜合分析時發(fā)現,胎次、產仔數及天數的相互影響或三因素綜合影響下,母子待在一起的時長均會受到極顯著影響;天數及胎次雙因素對母羊尋找羔羊存在極顯著差異;胎次及產仔數雙因素對羔羊受哺時長也存在極顯著差異。
表2 母羊胎次、產仔數及出生天數對母子互動行為的影響 min
2.2 羔羊出生天數對正常母性行為的影響 天數對母子互動行為均存在極顯著差異,因此將母子互動的每日行為時長進行統計分析,如圖1 所示。尋找羔羊及哺乳時長均表現為第1~3 天上升,第3~7 天趨于平穩(wěn);待在一起的時長則剛好相反,第1~3 天表現為下降,第3~7天趨于平穩(wěn)。其中尋找羔羊及待在一起前3 d 均差異顯著;哺乳第2、3 天比第1 天顯著升高,而第3 天比第2 天雖存在上升趨勢,但并無顯著差異。這表明母性行為表達在羔羊出生3 d 后趨于穩(wěn)定。
2.3 胎次及產仔數對羔羊體重的影響 如表3 所示,初產母羊和經產母羊的羔羊初生重平均值差異不顯著,初產母羊的羔羊平均日增重極顯著低于經產母羊,與初產母羊的母性行為表達比經產母羊弱相一致;10 日齡重雖差異不顯著,但經產母羊的羔羊10 日齡重相比于初產母羊的羔羊有上升趨勢。此外,單羔的平均日增重是雙羔的1.8 倍(P<0.01)。
表3 胎次及產仔數對羔羊體重的影響 kg
2.4 不同哺乳時長下羔羊體重的比較 將平均哺乳時長與日增重、10 日齡重進行雙變量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母羊不同哺乳時長極顯著影響了羔羊日增重并顯著影響羔羊10 日齡重。母羊平均哺乳時長與羔羊10 日齡重及日增重的相關系數R 分別為0.783 和0.946,母羊的哺乳時長與兩者呈高度正相關,隨著平均哺乳時間增長,羔羊平均日增重也會增加,10 日齡重也隨之上升。結合羔羊受哺時長從第1~3 天上升,第3~7 天趨于平穩(wěn)的結果,表明對羔羊日增重及10 日齡重產生顯著影響的主要為母羊前3 d 的哺乳時長。
2.5 異常母性行為對羔羊體重的影響 本試驗中,母羊均未出現丟棄、攻擊等激烈異常行為,母性異常行為主要表現為中斷或拒絕哺乳。利用雙變量相關性分析異常母性行為與體重間的關系,結果顯示平均中斷或拒絕哺乳次數與兩者相關系數R 分別為-0.923、-0.750,呈高度負相關。且異常母性行為的表達與羔羊日增重和10日齡重分別存在極顯著相關和顯著相關,表明羔羊初期體重增長受到異常母性行為的顯著影響。
3.1 不同哺乳時長對羔羊平均日增重及10 日齡重的影響幼仔喝奶經過歷史的漫長演變已經成為了一種動物先天的條件反射。本研究中哺乳行為是觀測的主要母性行為之一。O ′Connor 等[7]研究表明,良好的母性行為可為出生羔羊提供營養(yǎng)及熱狀態(tài),母羊母性行為的正確有效表現可以顯著提高羔羊的日增重。Venkataramanan[8]研究得出羔羊的早期生長發(fā)育比較快,羔羊在出生后1~2月齡時絕對生長速度最大。因此,研究圍產期母羊產后1 周的母性行為對羔羊生長的影響對于羔羊整個的生長過程至關重要。
本研究發(fā)現,母羊哺乳時長是影響羔羊生長發(fā)育最重要的原因,當羔羊從母乳中得到充分的營養(yǎng)后,其體重顯著上升,相比于受哺時長較短的羔羊,其日增重也顯著提升。其中,產仔數是影響哺乳時長的重要因素之一。本試驗中單胎羔羊的受哺時長為雙胎羔羊的1.4 倍,同時其平均日增重是雙胎羔羊的1.8 倍。此外,柴建民等[9]研究指出,羔羊于10 日齡進行早期斷奶效果最佳,早期斷奶能提高開食料采食量,促有利于促進羔羊生長、組織器官發(fā)育和產肉性能。因此,羔羊10 日齡是從母羊哺乳喂養(yǎng)到斷奶人工飼喂的分水嶺,在之后同等投入的情況下,羔羊的10 日齡重越高,帶給養(yǎng)殖戶的收益就越大。
進一步分析發(fā)現,母羊的哺乳時長在前3 d 遞增,3 d后在自然情況下趨于穩(wěn)定??梢姼嵫虺錾? d 是母性行為表達強弱的關鍵期,也決定了之后羔羊的受哺時長。有研究顯示,綿羊在斷奶前的死亡率為10%~30%,且大部分死亡都發(fā)生在出生后的3 d 內[4,10],表明綿羊和山羊在羔羊時期的生長發(fā)育受母性行為的影響相似。3 d后母性行為建立穩(wěn)固,平均日增重隨哺乳時長的不同而差異顯著,導致羔羊10 日齡重也差異顯著。在實際生產操作中,養(yǎng)殖戶應重點關注前3 d 母羊的哺乳時長,尤其是產雙羔的母羊,當其出現母性行為異常時及時進行人工干預。但也可能存在母羊因奶水不足、乳頭炎等生理原因拒絕哺乳的情況,需要養(yǎng)殖人員根據具體情況來調整飼養(yǎng)管理。
3.2 初產與經產母羊母性行為差異對羔羊生長發(fā)育的影響 母性行為的表達與產仔經驗有關。Dwyer 等[11]研究發(fā)現,經產母羊母性行為的表達比初產母羊更強烈,其所產羔羊的死亡率相比初產母羊也更低。本研究也表現出類似情況。此外,母羊的性情、營養(yǎng)、品種等也會對母性行為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本試驗發(fā)現,雙羔母羊對其不同羔羊的母性行為也存在一定差異,且初產母羊的母性行為差異更為明顯。在建立親子聯系時,初產母羊需要花費更久的時間對羔羊進行嗅聞和舔舐,與Keller 等[12]研究結果一致,即經產母羊在產后6 h 就表現出比較偏愛熟悉的羔羊,而初產母羊在24 h 后的母羔接觸后才有表現出偏愛熟悉羔羊的行為。
同時,本研究發(fā)現母羊與羔羊的互動時長與羔羊受哺時長表現為伴隨增長,且互動時長的增多伴隨著母羊中斷或拒絕哺乳次數的減少,良好的母性行為得到更充分的表達。經產母羊對羔羊的互動時長、哺乳時長等均顯著高于初產母羊,導致經產母羊的羔羊平均日增重顯著高于初產母羊的羔羊。此外,初產母羊的中斷或拒絕哺乳次數普遍較高,說明產仔經驗是影響母羊母性行為表達的一項重要因素。因此,實際生產中,對于母性行為較弱的初產母羊,在條件允許下最好人為輔助建立親子聯系,必要時對羔羊進行人工哺乳。在管理上可以從母子之間不同的互動頻繁度來預測羔羊受哺時長的不同,從而推測羔羊的生長發(fā)育情況。
3.3 異常母性行為下羔羊的生長水平 在羔羊出生后,部分母羊存在親子聯系建立失敗的情況,此時極易出現異常的母性行為。胡生華等[13]研究指出,當親子聯系建立失敗后,母羊會拒絕哺乳羔羊,不認為是自己的幼仔而進行丟棄甚至踩踏,這也是羔羊出生后死亡的最大原因之一。當親子聯系成功建立之后,母羊則會協助羔羊進行站立[14]。本試驗中尚未出現親子聯系建立失敗的情況,因此沒有母羊丟棄、踩踏或攻擊羔羊等激烈異常行為。拒絕或中斷哺乳是一種較為普遍的輕微異常母性行為,且初產母羊大多數會表現的更為頻繁。主要原因可能為母羊不適應羔羊吮吸乳頭的刺激,也可能存在自身奶水不足等因素。本試驗發(fā)現,中斷或拒絕哺乳次數與羔羊日增重也存在極顯著相關。生產實踐中存在頻繁拒哺的母羊要及早進行人工干預,且若該羊已為經產母羊則不適宜再進行生育。
本研究結果顯示,母羊的胎次及產仔數顯著影響母羊與羔羊親子聯系的建立及母性行為的表達,后者包括尋找羔羊、待在一起和哺乳。哺乳時長是決定羔羊生長發(fā)育狀況最重要的因素,與羔羊10 日齡體重和平均日增重呈顯著正相關,可能也是母羊胎次及產仔數顯著影響羔羊平均日增重的主要原因。此外,異常母性行為顯著減少羔羊的日增重及10 日齡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