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泉水 游麗娟 吳耀華
病人,女,54歲,身高163 cm,體重56 kg。因“呼吸困難2個月余,昏迷1天”于2020年2月9日入院,3個月前因農(nóng)藥中毒在我院ICU行氣管插管有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5天,出院后出現(xiàn)喘鳴、失音,逐漸加重咳嗽、咳痰、呼吸困難,術前胸部CT:雙肺感染,氣管上段重度狹窄。支氣管鏡檢查提示:氣管重度狹窄,氣管鏡不能通過。查體:神志清楚,查體合作,呼吸促,因疫情未行心肺聽診,張口度3指,Mallampati 分級 Ⅱ 級,甲頦間距約6.0 cm。門診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呈陽性,收入我院治療,入院后急查血氣示:pH 7.172,Lactate 1.3 mmol/L,PO2162 mmHg,PCO2116.2 mmHg,BE 8.95 mmol/L。入院診斷: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氣管上段重度瘢痕狹窄;呼吸衰竭;肺性腦病;氣管瘢痕松解術后;農(nóng)藥中毒史。入院后間斷給予無創(chuàng)呼吸機輔助通氣,同時配合抗感染、抗病毒及對癥支持治療。住院期間,曾2次出現(xiàn)窒息癥狀甚至心跳驟停,病情變化情況如下:病人住院期間于2月24日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心跳驟停,給予胸外按壓及無創(chuàng)呼吸輔助通氣治療及靜脈用血管活性藥物等搶救治療,生命征逐漸恢復;于3月4日夜間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突發(fā)呼之不應,呼吸暫停,緊急實施無創(chuàng)呼吸機輔助呼吸,同時抽取動脈血氣,數(shù)分鐘后病人清醒。
根據(jù)病人術前檢查和肺部炎癥恢復情況,通過CT初步獲得氣管特點如下:狹窄段長度約3 cm,最窄部位直徑約2 mm,距聲門約3 cm,距離氣管隆突約5.5 cm。術前討論由黃岡市中心醫(yī)院醫(yī)務科組織,大別山區(qū)域醫(yī)療中心湖南重癥醫(yī)學科及我院麻醉科和呼吸科共同討論,決定治療方案:床旁體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輔助無呼吸全身麻醉下行氣管狹窄擴張及支架置入術。手術地點在大別山區(qū)域醫(yī)療中心湖南重癥醫(yī)學科隔離病房。參與手術的醫(yī)護人員均采用規(guī)范的三級醫(yī)療防護措施[1]:穿戴一次性工作帽、醫(yī)用防護N95口罩、防護目鏡(防霧型)、防護服、工作服外套一次性防護服或一次性防滲透隔離衣、一次性乳膠手套,穿一次性長筒鞋套、正壓式頭套。湖南重癥醫(yī)學科ECMO團隊建立ECMO,采用V-V模式,15∶50靜脈單次注射100 U/kg肝素后,持續(xù)靜脈輸注肝素10 U/(·kg·h),同時預充ECMO。行局部麻醉,超聲引導下右側頸內靜脈置入體外循環(huán)動脈導管,置入深度12 cm,右側股靜脈置入體外循環(huán)靜脈導管),置入深度38 cm,連接ECMO后16∶30開始運行,流量3.0 L/min,F(xiàn)iO250%,氣流量1 L/min,靶控輸注丙泊酚、瑞芬太尼,間斷注射苯磺酸阿曲庫銨維持麻醉,手術操作醫(yī)師經(jīng)纖維支氣管鏡檢查發(fā)現(xiàn)聲門下約30 mm可見氣管重度狹窄,最窄處直徑2 mm,氣管鏡無法通過,沿氣管鏡置入波士頓50350球囊擴張導管分期擴張2次,至氣管鏡越過狹窄處,檢查狹窄長度約30 mm,吸凈氣管內黏液及分泌物,直視下于狹窄處釋放波士頓覆膜支架,檢查支架膨脹滿意,氣管通暢度可,退出氣管鏡,手術結束,術中BP 90~120/50~65 mmHg,HR 75~120次/分,SpO293~100%,手術順利,手術歷時60 min。置入氣管支架后停止藥物輸注,待病人蘇醒,密切觀察咳嗽、呼吸、血氧飽和度,繼續(xù)ECMO運行維持。3月15日17∶00停止ECMO運行,拔除管路。3月18日病人自覺呼吸順暢,無不適,憋喘癥狀明顯好轉,轉入普通隔離病房繼續(xù)治療。術后連續(xù)兩次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陰性,復查胸部CT提示肺部感染有所好轉,于4月1日出院,出院后隨訪1周,無不良主訴。
表1 術前及術后動脈血氣分析
對參與該例手術的所有醫(yī)護人員自2020年3月15至3月30日期間的感染情況,進行感控調查,結果未發(fā)現(xiàn)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例。
討論新型冠狀病毒的直徑60~140 nm,經(jīng)呼吸道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是主要的傳播方式,在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中長時間暴露于高濃度氣溶膠情況下存在氣溶膠傳播的可能[2]。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可引起肺部和全身炎癥,導致高危病人多器官功能障礙。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呼吸衰竭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加重期常見的并發(fā)癥[3]。本例病人因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氣道充血水腫,狹窄情況進一步加重,痰液堵塞氣管引起呼吸不暢,窒息引起兩次心跳驟停,經(jīng)多學科會診評估,此例病人氣管狹窄段距離隆突較近,無法在氣管切開插入氣管套管后行氣管支架植入術,氣管切開后易引起瘢痕進而有引起繼發(fā)性氣管狹窄的風險[4],且氣管切開會增加醫(yī)務人員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風險,因此氣管支架置入術是此例病人的首選治療方法[5]。如何保持機體的供氧、氣管狹窄的程度、部位、及通氣困難嚴重程度是麻醉醫(yī)生選擇麻醉方式時必須充分考慮的[6]。因病人氣道狹窄,無法選擇傳統(tǒng)的呼吸支持技術,ECMO是一種呼吸循環(huán)支持技術,其原理是經(jīng)導管將靜脈血引到體外,在血泵的驅動下,經(jīng)過膜式氧合器氧合,再輸回病人體內,通過體外血液氣體交換模擬體內氧合作用效果,保證維持生命所需的足夠氧氣[7],因此通過ECMO技術特點可解決該病人的術中氧供問題。
考慮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性,麻醉醫(yī)生應常規(guī)實施三級防護,ECMO轉機期間,無呼吸狀態(tài),降低了感染風險,同時氣管支架置入一般手術時間短,且以局部操作為主,因此靜脈麻醉可滿足手術需求。氣管狹窄手術麻醉時氣道管理是臨床麻醉的重點及難點,ECMO技術很好地解決了供氧問題,有效避免窒息風險,但ECMO設備昂貴,花費高,且需相應的專科團隊,無法常規(guī)普及。術后參與手術醫(yī)務人員應常規(guī)隔離14天,進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篩查。此次疫情期間,國家非常重視對重癥及危重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人的救治,此病人的成功救治離不開國家的支持和醫(yī)務人員的全力付出。
綜上所述,危及生命的嚴重氣管狹窄合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人,需做好完善的術前準備和防護措施,支氣管介入治療是關鍵技術,必要時輔助ECMO技術,可提高圍術期安全性,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