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佳作社
據說,當代人的社交日常,離不開這四句話:有時間去找你,改天咱們聚聚、下次來我家玩兒,以后常聯系??此?,都像在許諾,其實都是在應付。類似的情況,可不僅出現在朋友之間,還可能是父母與子女之間。
前不久,一位父親在網上求助說,為了鼓勵孩子學習,自己就許諾孩子,如果他進步了,就給他玩兒的游戲充錢。結果孩子真的進步了,當父親的卻犯了難!
這位父親表示,自己不是心疼錢,而是不愿把錢充到游戲里。在他看來,就是游戲“害了孩子”,不如把錢用來買書或者去游樂園。所以,他很后悔,當初許諾孩子太干脆了。這個問題一出,很快就獲得了近千萬的瀏覽量,也引發(fā)了網友們集體回憶和“控訴”。有位網友就表示,爸媽曾許諾期末考試結束后帶他去看海,現在自己都長大了,也沒實現這個愿望……
說到“爽約”,對于一些父母來說,都有自己的一套“說辭”,不管答應得多好,等到孩子完成任務時,得到的答案基本都是……以后再說。
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少年派》中,就有這樣的“爽約”劇情,林妙妙和父親約定,考試進步了就有1000元獎金,結果,考試進步了,獎金卻縮水了!
父母和子女有著天然的紐帶,是血緣關系帶來的信任!但這種信任是有限的,要知道,孩子的心思很單純,一旦陷入“空歡喜”,那感覺就如這句經典臺詞:“……你知道比悲傷更令人悲傷的事情是什么嗎,比悲傷更令人悲傷的是,空歡喜。”
根據2018年《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顯示,在四年級學生和八年級學生中,“答應孩子的事情做不到”位居家長不良表現的榜首,其中八年級學生中,家長不守信行為占到了63.7%。
這些數據背后,更是存在著難以估量的后果,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孩子喪失對父母的信任”。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習得性無助”,意思是當一個人經歷失敗和挫折后,面對問題就會產生無能為力的心理和行為!對孩子的承諾,也同樣如此,當父母連續(xù)“爽約”后,再對孩子進行誠信教育時,就會喪失說服力!
后果二:孩子學會撒謊。咱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言傳身教很重要,當父母為自己的“爽約”找借口時,其實就是在“教”孩子學會撒謊、學會欺騙!
后果三:影響親子關系和孩子的三觀。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過,父母與孩子的關系模式,是孩子與其他人建立關系的基礎,也是孩子的人格和情商的基礎。處在被父母“欺騙”的情況下,孩子的人際交往也很容易受到影響。試想一下,如果父母的承諾都是隨口說說,其他人的話,孩子還敢相信嗎?
這一點,三個孩子都考入斯坦福大學的教育博士陳美玲,就曾在一個訪談中告誡過每位父母……
還有咱們熟知的李亞鵬,曾經在《朗讀者》節(jié)目中,朗讀完女兒給他寫的信后,說了類似的話,很多人聽后紛紛稱贊“這是位好父親”。
其實縱觀這些好的家庭教育,都很相似,不輕易許諾,許諾就要盡全力完成!
有人說:“強勢”的父母靠“欺騙”,“懂事”的父母“談條件”,“會教育”的父母“做示范”。
編輯/李鵬修